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永失所愛,從此陰陽兩隔。

說好到老,自此卻只餘一人。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10月29日上午,李詠妻子在博客上寫道: “在美國,經過17個月的抗癌治療,2018年10月25日凌晨5點20分,永失我愛。”一時間萬人同慟,震驚、惋惜之聲不絕。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人常說,生死之間有大恐怖。

生、老、病、死、離、別、苦,卻也總有深幾許的一往情深。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唐代白居易《夢微之》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公元 801年,30歲的白居易在長安結識了 23歲的元稹,他們為對方的文采精華而深深折服,政治上傾向又不謀而合,真是相見恨晚。公元831年,60歲的白居易驚聞元稹病逝於武昌,悲痛不已,當元稹的靈柩被運往老家陝西咸陽,途徑洛陽時,白居易揮淚寫下祭文。

宋代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裡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宋代賀鑄《半死桐·重過閶門萬事非》

重過閶門萬事非。同來何事不同歸。梧桐半死清霜後,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晞。舊棲新壠兩依依。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賀鑄一生輾轉各地擔任低級官職,抑鬱不得志。年近五十閒居蘇州三年,其間與他相濡以沫、甘苦與共的妻子亡故,今重遊故地,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作詞以寄哀思。

清代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納蘭性德妻子盧氏多才多藝,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後妻子亡故”。這首詞是納蘭性德為悼念亡妻盧氏所做。詞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尋常的往事不能再現,亡妻不可復生,心靈之創痛也永無平復之日。其中有懷戀,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悵……

生當復來歸,死亦長相思,生死之間吁嘆萬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從此以後,我所有的人間煙火,都多你一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