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近年來,工業機器人開始進入新的工作環境,比如輕工業、倉儲物流以及農業。最近的一項調查中,英國和美國94%的企業表示,他們已經接受機器人,或認為未來機器人不可或缺,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種種機器人安全問題。


美國OSHA一項報告顯示,自1984年以來到2017年底,已經發生了38起與機器人相關的事故。在38起事件中,有27起導致工人死亡。這些事故均涉及到傳統工業機器人,其中多數事故發生在維修期間,即人們不得不進入圍欄內進行單元測試和故障查找時。

細述2018年發生的幾起事故

01、氣體洩漏事件

當地時間2018年12月5日,美國新澤西州亞馬遜倉庫發生一起防熊噴霧劑洩露事故。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據ABC新聞報道,因機器人不小心在倉庫裡刺穿了一罐驅熊劑,美國新澤西州24名亞馬遜員工被送往醫院治療,其中一人傷勢嚴重,另有30名工人在現場接受治療。截至當地時間12月5日晚,物流配送中心已全部清空。


02、誤夾傷事件

2018年9月10日上午,安徽省蕪湖市,一名工人在給搬運機器人換刀具時,突然被機器人夾住。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雖然該工人很快被救下,但被送到醫院後,因傷勢過重,最終不治身亡。經調查,該工人在為機器人更換刀具時未切斷電源,這才導致了慘劇的發生。


03、兇狠撞擊事件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2018年7月1日,一名22歲的技術工在大眾汽車包納塔爾工廠中被一臺機器人意外傷害致死。當時,受害人正和一位同事在安裝機器。不料,與他們一起工作的機器人突然啟動,撞擊了受害人的胸部。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眨眼間,這名技工就被按壓在了金屬板上。隨後送往醫院,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這些事件發生後,不少工業機器人行業內人士高度關注,其中不乏大量的疑問和討論,有人對該機器人本身的屬性以及事故發生的原因大家推測,但具體事件緣由仍然沒有確切定論。


無論是何種原因,工業機器人的安全問題不容小視,任何一種自動化設備,安全都是首要因素。為了機器人和人類的和諧共處、分工協作,工業機器人的安全問題,需要大家的關注和重視。

“ 如何讓機器人更安全?”

這麼多年,人們一直在研究使用機器人的安全問題。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產品安全規範制定

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安全標準日益完善,已經制定了《工業機器人 安全實施規範》(GBT 20867-2007)、《工業環境用機器人 安全要求 第1部分:機器人》(GB 11291.1-2011)、《機器人與機器人裝備 工業機器人的安全要求 第2部分:機器人系統與集成》(GB 11291.2-2013)等國家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也對協同工作模式下機器人的使用也有以下四種安全措施標準:

1、安全監控停止。“這與傳統工業機器人使用的方法類似,”NIOSH主任辦公室高級科學家兼NIOSH職業機器人研究中心成員Vladimir Murashov說,“當工人想要進入機器人的工作區時,工作就會停止。”


2、手指導。機器人僅在操作員的控制下移動。


3、速度和分離監測當工人接近時,機器人會自動降低其速度,直到它即將被觸摸時停止。


4、功率和力限制。機器人在其可攜帶的有效載荷方面受到限制,並且如果它們意外撞擊某人,則可以降低的力量。此外,有些機器人往往設計有圓形邊緣和更柔軟的表面,以減少發生接觸時受傷的風險。


使用操作安全意識建立

除了機器人本身的安全需要提高之外,員工操作機器人也要有安全知識,員工還應避免不安全行為。


員工常見的幾種不安全行為

如果員工不知道正確的操作方式、已知正確操作方法但為了省事省略了某些步驟、按自己的習慣操作等,均可能導致不安全行為。下面總結了員工十大不安全行為,應極力避免。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不知道正確的操作方式或已知正確操作方法,但為了省事省略了某些步驟,按自己的習慣操作。導致操作錯誤、忽視安全、忽視警告;


■未經許可開動、關停、移動機器;


■開關機器未給信號,開關沒有鎖緊,造成意外轉動、通電或漏電等;


■造成安全裝置失效;


■使用不安全設備;


■手代替工具操作;


■冒險進入危險場所;


■攀、坐不安全位置;


■未戴勞保用品:在必須使用個人防用品的作業場所忽視其作用;


■不安全裝束:服裝過於肥大,操作帶有旋轉部件的設備時戴手套,女員工長髮不盤起就操作轉輪設備。


以上十點,希望所有看到的相關操作人員可以以此自省,關乎自身生命安全!

安全+智能=未來機器人

工業4.0的實現,智能化的發展,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把操作工提升為工程師來管理更多的機器人,以創造更多的產能,而不是簡單的用機器人將人員取代。工業機器人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龐然大物,它們以單向的方式與人類進行交互——操作指令輸入,機器人跟隨指令。相比之下,協作型機器人被設計成與人類在同一空間工作,執行機械任務,並對周圍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


機器人“殺”人事件頻發,你應該要警醒的安全意識


可以預見,未來協作機器人自身在智能性和靈活性上有較大發展。可能最後所有的機器人都可以達到人機協作,安全且效率,機器人就像是人類的夥伴,能和我們一起工作與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