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只用了一場半,邊後衛王剛就進入了國家隊。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上一次王剛進入國家隊,還是9年前,當時21歲的他還是個留洋葡超的邊鋒,踢得也就那麼回事。

此後,王剛被布拉澤維奇看中入選了國奧隊,有身高,有速度,還有一定的突破能力,布拉澤維奇曾經以為王剛是個很不錯的中鋒模板,結果卻發現基本的中鋒技術他基本不會,同阿曼隊踢了半場球就被棄用。最後沒辦法,布拉澤維奇還是改用了董學升。

王剛從葡萄牙回來後,在魯能踢了兩場邊後衛,後來大部分時間,無論是在魯能還是在人和,都是邊鋒。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直到去年,西班牙教練加西亞開始主動將王剛的位置後撤,讓他更多的出現在邊後衛的位置上,全年共14場比賽出任邊後衛。就因為這14場球,王剛來到了急需邊後衛的國安。

李明在與王剛談判的時候說:你就把自己當成謝峰,謝峰也是30歲改踢的邊後衛,結果大紅大紫,還進了國家隊。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謝峰的故事王剛肯定清楚,國安的中老球迷也很清楚。謝峰一直都是國安隊鋒線上的一批快馬,當年同AC米蘭的比賽,就是謝峰的門前包抄幫助國安贏得比賽。但說實話,謝峰在北京隊的得分效率並不高。

1995年金志揚上任後,將國安的442陣型變成了352,謝峰變成了右翼衛,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謝峰從一個“有特點的前鋒”,變成了“最佳右後衛”。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因為位置的後撤,謝峰的長距離奔跑速度得以體現,同天津三星的比賽,謝峰從後場發動進攻,依靠速度甩開多名防守球員低射破門,成了當年的經典進球。除了速度,謝峰在高速跑動中的右路傳中技術也成了甲A的標誌性動作。1997年十強賽,中國隊在試用了幾名邊後衛都效果不佳的情況下,啟用謝峰,結果謝峰大放異彩,坐穩了國家隊的主力位置。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王剛現在走的路,確實跟當年謝峰有些相似,都是人高馬大,速度出色,但在前場的時候,受到進攻空間的壓縮,無法完全施展衝擊力。而為後撤,留出大面積開闊地讓他們的速度優勢有了發揮的空間。

只不過,王剛現在還有兩點需要提高。一是傳中技術,畢竟邊後衛的傳中和邊鋒的傳中不一樣,邊後衛的傳中技術腳法運用也和邊鋒不同。二是作為邊後衛的防守,尤其是協防站位方面的準確性。

這兩點,相信王剛在適應一段邊後衛位置後,會有所改觀。

王剛和謝峰的故事,讓人不由的想到一個問題,在邊後衛位置踢得風聲水起的他們,如果一出道就是邊後衛,而不是前鋒,那麼在傳中技術、協防站位等方面就不會存在短板,這樣他們會成為一個多麼優秀的邊後衛呢?

在王剛和謝峰身上,找不到答案。因為他們都是通過位置改造來煥發青春的典型,誰也不知道,如果一開始他們就是邊後衛,那他們的成就有多高。

同樣的例子還有張呈棟,張呈棟一開始踢後腰,後來去葡萄牙開始踢邊鋒,踢中鋒,回到國安開始踢邊前衛,偶爾客串邊後衛,到了華夏幸福主踢邊後衛,偶爾客串邊前衛。而在中國國家隊,張呈棟主要出任邊後衛,還以主力邊後衛的身份參加了亞洲盃。而在西甲聯賽時,張呈棟也是主要出任邊後衛。巴列卡諾的主教練就認為,張呈棟最適合的位置還是邊後衛。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張呈棟踢邊後衛的情況跟王剛很像,有速度,有身體,有體能,但在傳中上不過精細,在防守選位上略有欠缺。可誰讓張呈棟不是從小就踢這個位置的。

在中國隊的邊後衛歷史上,有很多球員,因為改踢邊後衛而成功,也又因為不踢邊後衛而成功的。比如陶偉,比如鄭智,比如徐亮。這三個人後來都成了中國本土的中場大師,但他們出道的時候,都踢邊後衛。

陶偉在跟隨健力寶留學時主要踢左後衛,健力寶首次歸國的公開比賽,陶偉也是作為主力左後衛出場。後來回到國安,陶偉也是左後衛。在霍頓手下,陶偉還是左後衛。2001年老彼德帶領國安一度有望衝擊聯賽冠軍,陶偉甚至成了三中衛體系裡的左中衛。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很奇怪為什麼國內外那麼多教練都認為陶偉適合邊後衛。因為陶偉的速度不算快,體能不算好,身體對抗也不突出,他在邊後衛位置上,除了一腳出色的弧線球傳中技術外,並無法發揮他控球、傳球、突破、擺脫方面的特點。

後來,國安成績不佳,當時的國安教練組組長楊祖武參考了全運會上洪元朔對陶偉的使用方式,讓他改踢前腰,解放了的陶偉成了國安的救命稻草。從此,陶偉成了國安中場的指揮官,也成了國安實力最強的本土前腰,在當年的中國足壇,陶偉在前腰位置絕對是No.1。而陶偉也一度成為國安隊歷史上進球最多的球員,他的左腳傳球,左腳定位球,左腳射門至今在沒有中國球員能夠超越。

比陶偉小兩歲的鄭智,也是邊後衛出身。他們同在霍頓國奧隊出場,陶偉是左後衛,鄭智是右後衛。現在回想起來,很多球迷都會為當時霍頓的用人而嘖嘖稱奇,在這位國際足聯教練員講師的手下,中場四名球員除了黃勇有一定的技術外,剩下三人都是後來國內成名的防守型後腰:李鐵、肇俊哲、隋東亮。而那隻國奧隊的兩個邊後衛,卻後來都成了中國足壇的中場大師:右後衛鄭智,左後衛陶偉。

當然,用鄭智踢邊後衛顯然比用陶偉踢邊後衛的理由更充分。至少鄭智身體對抗很好,而且體能充沛,速度也不算慢。所以,阿里漢認為,如果鄭智從出道就踢後衛,他會成為亞洲最好的後衛。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不過,後來鄭智在魯能開始踢前腰,在深圳也踢前腰,後來又改踢後腰,仍舊成了國內最好的中場,亞洲最好的中場之一。

再比鄭智小兩歲的,是徐亮。徐亮在沈祥福執教的國青隊和國奧隊裡就是左邊後衛,他在左路的圓月彎刀,在遼寧和廣州踢球的時候,徐亮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左後衛,偶爾客串左前衛,當然是在沒有人可用了,也踢過後腰。但顯然,他算是邊後衛出身的球員。

徐亮的體能不算好,速度不算快,這些都跟陶偉類似,同樣類似的是,徐亮有一腳出色的左腳弧線球傳中技術,可能就是因為這點,他被放在邊後衛的位置上,就算是往前頂,也是踢邊前衛。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讓徐亮在中場大紅大紫的是帕切科。2011年,徐亮踢出了現象級的表現,他成了那支國安的中場節拍器,他不僅肩負著球隊的組織和梳理進攻的作用,同時還掌控這比賽的節奏,很多最後一傳也來自他的腳下。當然,他的左腳任意球同樣令人生畏。

從那以後,徐亮再去上海申花也好,再去深圳也好,他都是以中場組織者的身份出場比賽。

三個前鋒:謝峰、張呈棟、王剛,最後在邊後衛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三個邊後衛:陶偉、鄭智、徐亮,最後改踢中場才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不得不說,中國足球有夠奇怪,邊後衛這個位置究竟壓制了多少球員,又究竟成就了多少球員?


中國的邊後衛球員,都是怎樣的存在?



看得出來,中國足球長久以來有一種錯誤的觀念存在。即,身高體壯速度快的,一定要去前鋒線,因為這樣得分就變得更容易。而身體不是那麼好的,技術、意識強的球員,就去後衛線。

這不是本末倒置麼?

所以,從王剛改打邊後衛的成功不難看出來,中國足球的理念之落後,令人咋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