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戰國七雄處於一個好殺伐的年代中,在此起彼伏的爭奪中,不僅需要高質量的謀略與人才,而且需要有高品質的武器。而作為百兵之君的劍,是戰國時期最為常見的武器。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中國的劍文化源遠流長,在商代就又形成,到了戰國時期,劍文化更是一種時尚。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布衣庶民,對於佩戴寶劍都是十分熱衷的。

在著名的荊柯刺秦王事蹟中,荊柯用的是一把長約一尺七寸的短劍,而秦王所用的是一把長達七尺的長劍。可見當時劍的形制已十分豐富了。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那麼當時的劍是怎麼做的呢?

戰國時的劍大部分還是青銅劍。它的製作可分為6步。

1、 鍊銅

戰國時期的鍊鋼技術已十分發達,在湖北省的銅綠山,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留下來的大約40噸礦渣,可見當時鍊銅的規模相當大了。銅礦石一般為孔雀石,內含氧化銅。將孔雀石碾碎後與木炭混合在一起,放在煉爐之中。接著,木炭燃燒達到一定溫度,銅液就會從孔雀石中流出來。得到這些銅液還只是初步,下一步要對這些銅液再次提煉,得到較為純淨的銅液。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這一步得到的銅是很柔軟的,呈現紅色,也被稱為紅銅。它的延展性很好,但不能直接製作兵器。還需要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才成變成青銅。

2、 制範

“範”就是鑄造器具的模型,它的作用是規劃出劍的外形。古人一般用泥土製作劍範,首先是用質地較硬的泥土塑造成形,再放入爐中煉製烘乾,接著取出來修整,並刻畫出劍身需要上的花紋與字樣。當然刻畫的東西是與劍身上的陰陽相反的。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劍範製作完畢後,就可以向其中倒入銅液了,這就需要有下一步的工作。

3、 調劑

調劑一詞的最早來源就在於搭配青銅的成份。古文發現在銅中加入不同比例的錫,會形成青銅合金。隨著比例的不同,延展性與堅韌度也會不同。古人發現當錫的比例低於20%時,韌性有餘而硬度不夠。當錫的比例大於30%時,又會出現韌性不足而硬度有餘的情況。經過反覆總結,人們得出一個合適的比例,那就是錫佔25%,銅佔75%。此外,古人還會加入少量的鉛、鋅、鋁、鐵等金屬,以實現更多的性能。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4、 熔鍊

調劑完成後,將原料放入坩堝中,將其燒熔。這一過程要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才算好。

在燒熔的初期,會出現黑色的煙霧,那是雜質燒化引起的。接下來,霧氣變淡,變成黃白色、青白色,最後變成純青色,這就說明溶液中的雜質已經沒有了,可以進行澆鑄了。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5、 澆鑄

將溶液倒入劍範之中。這一步的動作要快,因為銅液容易凝固。一旦凝固,就無法進行澆鑄了。之後,趁著銅基本上凝固時,就要打開劍範。不能等到銅液完全冷卻,那就會影響去範工作。

去範時,一般就是直接將其敲碎。所以我們常常見到沒有兩把青銅劍是一樣的,因為劍範都是一次性的。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6、 加工

燒鑄完成後,取出的劍還是比較粗糙的,所以要進行加工。加工分為兩步,一是給劍身表面美化,通過打磨使其光滑,還可以添加各種裝飾物,如寶石、金銀線等。二是開刃,通過不斷地砥礪,磨出劍鋒。

通過上述步驟,一把青銅劍就完成了,可見一把好劍的誕生要花費很多的心血。

戰國七雄之劍文化:六步鑄劍法,劍成刺秦王

有了劍,還要會用。在戰國時期,有很多人以劍術為生,前言提到的荊柯,早年曾遊歷各國,常向諸侯們展示自己的劍術,以求得王室侍衛的職位,只是沒有成功。他也曾與很多劍術名家討論過劍術,只不過沒有人搭理他。最後,荊柯刺秦王,那飛劍一擲,也沒有準頭,落到了柱子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