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軟禁+賄賂+色誘,響水化工廠爆炸後,當地這套防記者的“響水經驗”被扒,也算是輿論追債。

文 | 佘宗明

響水又“響”了。

3月21日下午,響水縣陳家港化工園區內化工企業爆炸。一聲巨響之下,當地很多區域震感強烈,截至22日11時許,事故已造成47人死亡、90人重傷。

這場造成死傷慘重的爆炸,將響水迅速推上了風口浪尖。重大事故向來是“搭車式曝光”的導火索,響水化工廠爆炸發生後,也炸出了很多“料”。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 3月22日0點20分,江蘇響水化工廠爆炸現場仍有明火。圖片來自新京報。

這些料既有關於涉事企業天嘉宜公司的——該公司“前科”不少,2015年5月、2017年7月都曾被當地環保局通報,2018年2月則被當時的國家安監總局發出的督促整改函點名批評,並指出它存在13個安全隱患,包括構成二級重大危險源的苯罐區、甲醇罐區未設置罐根部緊急切斷閥,該公司董事長還曾因汙染環境罪獲刑。

也有指向響水當地的——2007年11月27日響水縣就曾發生一起大爆炸,2011年2月10日響水陳家港還發生舉國震驚的“萬人奔逃事件”,原因就是民眾聽聞“化工廠要爆炸”,此前還有當地官員號召居民“不要怕”,並喊出“寧願被毒死,也不願窮死”的口號。

去年4月,央視還曝光了陳家港化工園區化工企業通過暗管偷排廢水,還有固廢直埋等亂象。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 3月22日清晨,江蘇響水化工廠爆炸現場。圖片來自新京報。

媒體和網民翻出的這些實錘性的“舊賬”,照見了當地某些扭曲的生態。但最為扭曲的,或許是這兩天又被扒出的“媒體應對‘響水經驗’”。

據南都、第一財經等媒體報道,2007年“11·27”事故發生後,以事發地響水當地有關部門的口吻發佈的一篇“奇文”——《沉著應對突發事件 全力做好輿論引導——響水“11·27”事故新聞協調工作的主要做法》,引發廣泛關注。

文章用官方文本語氣,詳細記錄了當地政府如何在2007年爆炸事件發生之後,阻撓全國新聞媒體記者採訪的“先進經驗”,因此轟動一時。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 《沉著應對突發事件 全力做好輿論引導——響水“11·27”事故新聞協調工作的主要做法》一文截圖。

如果說,“紅腫處豔若桃花,潰爛時美如乳酪”是三觀凌亂的表現,那此文就將這顛倒是非的手法,體現到了極致:據文中說法,在爆炸事故後,當地對所有來響水採訪的記者嚴格盯梢,“在事故第一現場,我們派駐的人員和化工集中區抽調的同志一起,晝夜巡邏,嚴防死守,堅決勸阻記者私自採訪。期間,有3批記者試圖翻越聯化圍牆,深入現場採訪,被巡邏組及時發現,當即勸離現場。”

都說要尊重媒體採訪權、報道權,可該文卻將對來訪記者的軟禁、監視、跟蹤、賄賂,對線人的威脅、利誘以及對新聞現場的封鎖,總結成“新聞協調工作”的一整套經驗。

這些若屬實,那無疑讓人三觀震碎:明明應該將應急預案用在處理事故上,他們卻用在應對媒體記者上,還儼然佈下“天羅地網”——文中直言不諱地提到,2007年12月5日上午,央視3名記者乘出租車前往當地採訪時,雖然強行要求出租車司機關閉手機,但“該司機乘他們不備之際,借用他人電話向公司總部報告,為成功勸阻這次採訪活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線索。”明明是負面做法,還當正面經驗來宣傳……

此後,《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潤文談“響水經驗”的文章也被熱傳,則對其形成了印證。

據他講述,2007年11月29日,他和新華社記者劉某都遭遇了當地官員安排濃妝豔抹女子為其按摩的情形,但遭其拒絕。據其披露,除了色相利誘外,當地阻撓採訪手段還有武力威脅、軟禁和重金收買記者等。這都被媒體報道,之後還有媒體發表了《“響水經驗”的危險信號》的評論。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毋庸置疑,媒體應對的“響水經驗”,跟受法律與政策保障的輿論監督權相悖,也跟中央保障媒體採訪權的明文要求不符,最終難免成為當地突發事件處置、輿情應對史上的一大汙點。

如今這起爆炸事故,原因興許更多地指向了“要GDP不要生態”的偏頗政績觀、安全生產監管層面的紕漏,跟阻礙輿論監督之間未必有直接關聯。換句話說,爆炸跟“嚴防記者”的邏輯聯繫可能隔了好幾層。

即便如此,這很難阻止網民的思維沿著“輿論監督有保障-問題會及時被揪出-事故也許能避免”的鏈條發散。

對當地而言,當年開啟的媒體應對“惡例”,已是陳年舊事。可由一起爆炸事故引發一場被“翻舊賬”的鏈式反應,公眾情緒亦隨著黑料疊加而滾雪球式增加,卻是無可避免的。這再度印證了那句被用爛了的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裡的“還”,未必是為某個輿論觸點而還,還可能是為之前犯下的各種過錯集中還債。

就像2015年慶安槍案發生後,當地官場旋即遭遇“舉報潮”,非但副縣長被停職、檢察長遭實名舉報,早前的“買賣教師編制風波”也被曝出,許多人也因此受到問責。

有些事就是“當年鬧得歡,現在拉清單”——以往鑄下的錯,就將自己推上了休眠火山口,眼下的事件事故則是一次引爆。

響水也是這樣:當年圍追堵截記者的“經驗”是埋下了“因”,而今遭起底時被舊事重提則是“果”。某種意義上,應對記者的“響水經驗”被扒了個底朝天,也算是輿論追債。

所以說,響水這次爆炸直指的生態之困、監管之漏,需要亡羊補牢,更需要刮骨療毒。而由此次爆炸引出的排斥監督“遺留病症”,也值得反思和清理。

編輯:新吾 實習生:鄧海瀅 校對: 危卓

別把媒體報道埃航遇難女生,輕易歸結為“消費熱點”| 沸騰

“漂女孩”圖鑑:原諒我不想過一眼望到頭的生活 | 婦女節特評

誰也沒有底氣嘲笑為“星巴克貓爪杯”排隊的人 | 沸騰

網上相互表揚小組:沒有槓精的天堂是怎樣一種存在?| 沸騰

畫家被指“專業抄襲30年”身價過億,薅羊毛界新奇蹟?| 沸騰

更多新聞請下載新京報APP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不防記者,專防爆炸”的“響水經驗”又在哪裡?| 沸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