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三鄉工程” 築牢鄉村振興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人才匱乏,一直是影響和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大瓶頸。近年來,德陽市羅江區著力解決人從哪裡來的問題,通過實施“能人在鄉、市民下鄉、企業興鄉”為主要內容的“三鄉工程”,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撐。

實施“三鄉工程” 築牢鄉村振興基石

圖/視覺中國

聚焦“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實施能人在鄉工程。傳統農業模式下出現的“三高一低”(高投入、高體力、高成本,低收益)現象,嚴重打擊了廣大農村群眾的種地積極性。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首要解決的就是農村無人種地的問題。要將目光聚焦到內部挖潛,讓本土能人留得下來、用得起來。以土專家、田秀才、有一技之長的“能工巧匠”“非遺傳人”等為重點,每兩年開展一次“羅江工匠”“羅江鄉賢”評選活動,打造10個“名師工作室”,利用5年時間定點定向聯繫幫帶,輻射培訓幫帶2000人以上,切實把本土能人挖掘出來、培養起來、調動起來。著力解決農民“會種不會銷”的問題,以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制度建設試點和農聯改革為契機,狠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在教育培訓、認定培養、管理使用上積極探索,制定出臺《羅江區新型職業農民制度試點工作方案》《羅江區新型職業農民管理辦法》等規範性制度文件,對新型職業農民認定標準、條件和程序進行明確。以農聯運行平臺為載體,探索“服務規模化+農民組織化”運行模式,吸引規模以上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加工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通過競選社員代表、理事會、監事會、總經理等職位,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

聚焦“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實施市民下鄉工程。傳統農業衰敗後,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外出求學,呈現“只出不進”的現象,導致農房、耕地、荒坡等資源被閒置。與此同時,城市居民對住房、養老、度假、休閒、文創以及經營方面有著大量需求。實施市民下鄉示範行動,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抓住羅江區打造生態康養、運動休閒城市的機遇,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生態農業、文化創意、農事體驗、養生休閒等新經濟業態。創新“農民出房子、市民出份子、公司搭梯子”各佔股三分之一的合作模式,打造白馬關鎮民宿村、鄢家鎮“四好村”等吸引市民投資。2018年,全區引進162人,盤活農村房屋511間、15450平方米。在鄉村打造黨建綜合陣地,由區委組織部牽頭,組織全區各級黨組織、兩新黨組織和企業黨組織,每週到黨建綜合陣地開展一次主題黨日活動,引導各方人才向鄉村流動,將組織優勢轉化為人力資源、經濟資源,帶動鄉村旅遊等產業發展。各鎮結合特色資源稟賦,開展柚香節、棗子節、農民豐收節、帳篷音樂節、親子風箏節等人們喜聞樂見、參與成本低、親近大自然的活動,吸引大批城市居民下鄉遊玩消費。

聚焦“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實施企業興鄉工程。當前農民增收仍處於傳統的耕種養殖模式,資源開發利用率低下,農村的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要讓資源成資產、產品成產業,就需要鼓勵和引導有社會責任感、有經濟實力的企業家到農村投資興業。實施返鄉創業人才回引行動,以大學生、進城務工人員、退伍軍人等群體為重點,以文化旅遊等“八大領域”作為重點回引方向,出臺《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降低返鄉創業門檻,設立鄉村人才輔導行動基金、創業擔保貸款基金等支持返鄉創業,大力發展“歸雁經濟”。2018年以來,已回引110人回鄉創辦項目90個,帶動就業260人。以“企業聯村·造血強基”“兩新聯百村·黨建助振興”活動為契機,為企業進鄉村搭建平臺、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積極推進宅基地“三權分置”,制定出臺市民下鄉和創業激勵措施“黃金十條”,通過活用集體建設用地、吸引2.4億元社會資本以租賃、合作、入股等方式到農村承包土地,興辦農家樂、民宿、養老院等產業,盤活農村閒置資源,有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解決農村空心化等難題。

(作者系中共德陽市羅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