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疫苗还会得水痘,水痘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很多家长都知道给孩子打疫苗能防病,除了免费的一类疫苗,各种价格相差悬殊的二类疫苗让家长们选择时犯了难。特别是水痘疫苗,很多“过来人”的感受是“别打水痘疫苗,打了还会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打了疫苗还会得水痘,水痘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这有两个主要原因:

首先,疫苗作用的原理是刺激接种者免疫系统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没有一种疫苗能保证接种者免疫系统100%的应答产生抗体,特别对一些免疫功能障碍或发育不全的人群特别是幼儿。水痘疫苗也是如此,接种完一针水痘疫苗后,可能会有部分儿童没有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即抗体)。

其次,即使接种了水痘疫苗,产生了针对水痘病毒的抗体,这种获得性抗体的水平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如果不进行强化免疫接种,在接种完单剂水痘疫苗3~5年后确实还会有部分儿童出现了水痘,一般称这种水痘病例为突破性水痘[1],其临床特点是病情轻、病程短,但是由于其仍有传染性,且发病较隐蔽,常常成为幼托机构、学校水痘暴发的源头。


打了疫苗还会得水痘,水痘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既然打了水痘疫苗还会得水痘,那么水痘疫苗就没有必要接种了吗?

恰恰相反,无论从经济学,还是流行病学角度来看,接种水痘都极有必要!

经济学上有个概念:效益成本比(Benefit cost ratio,BCR),简单来说就是比较产出的效益和投入的成本来评价项目的经济性价值,当效益大于成本即BCR>1时,说明该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价值,反之则表明得不偿失。BCR在商业上可以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在公共卫生领域则可以对疫苗的经济性进行评价。疫苗的BCR通常与所针对疾病的自然发病率、病例经济负担、疫苗有效性、疫苗价格等因素有关联。简而言之就是,发病越多、病例经济负担越重、疫苗有效性越高、疫苗价格越低,疫苗的BCR就越高,疫苗就越具有经济性。

水痘的自然发病率可达90%,几乎每个没有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都有过病史[2]。虽然水痘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极少,但病程长,产生的经济负担还是比较高的,通常超过1000元/例[3]。而自从2007年中国开展水痘疫苗接种后,国内对水痘疫苗有效性有一定的争议,但基本上在70%[4]左右。和多数二类疫苗相比,目前水痘疫苗160元[5]左右的单价还是比较低的。根据国内多个地区的报道,单剂水痘疫苗的BCR通常在9.8~14.3[3,6,7],即每在水痘疫苗接种上投入1元,可以产生9.8~14.3元的效益。因此,通过打水痘疫苗来预防水痘还是相当省钱。


打了疫苗还会得水痘,水痘疫苗有必要接种吗?


而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通过接种水痘疫苗可以提高人群中的免疫人口数,降低人群易感性,从而形成群体免疫屏障。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接种水痘疫苗减少易感人数的同时,也减少了水痘的病例即传染源,达到1+1>2的效应。实践已经证明,人类通过普遍接种疫苗已经消灭或基本消灭譬如天花、脊灰等一些曾经广泛流行的传染病。

回到前面“打了水痘疫苗还会得水痘”这个问题,免疫专家也给出了解决方法:接种两剂水痘疫苗[8],即在首剂水痘疫苗接种后3个月至3年后,再次接种水痘疫苗,其有效率可达95%以上[9],孩子就基本上避免水痘的骚扰了。


参考文献:

[1] 张磊,刘元宝,孙翔,等.2017年江苏省32起水痘暴发流行病学特征及突破病例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8,22(09):975-977.

[2] Varicella vaccine. Med Lett Drugs Ther. 1995,37(951): 55-7.

[3] 索罗丹,杨帆,翟力军,等.北京市水痘经济负担及不同水痘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益评价[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9):830-833.

[4]朱一,竹军伟,曹银兰,等.中国儿童水痘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Meta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8(08):587-592.

[5]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关于公示2017年度江西省第二类疫苗挂网采购参考价的通知[EB/OL]. http://www.jxcdc.cn/news/show.php?contentid=23376?tid=69.2017-03-01.

[6] 殷大鹏.中国水痘疫苗免疫策略评价和成本效益分析[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

[7] 邓璇,何寒青,周洋,等.水痘疫苗不同免疫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47(4):374-380.

[8] Macartney K . Prevention of varicella: time for two-dose vaccination[J]. Lancet, 2014, 383(9925):1276-1277.

[9] 陈鹏,孙源,宫连凤,等.水痘疫苗免疫策略调整实施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7,44(12):2202-22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