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揚:“一帶一路”倡議可以成為解救危機的有效方法

李扬:“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解救危机的有效方法

資料圖

新京報訊(記者 顧志娟)3月23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經濟峰會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目前傳統的全球化已經不能繼續,需要探討一個新的全球化路徑,“一帶一路”倡議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可以成為解救危機的有效方法。

李揚提出,目前全球正處於去全球化的階段,典型事實是貿易增長低於GDP的增長。從數據來看,1960-2015年,全球貿易年均增長6.6%,全球GDP年均增長3.5%;2008-2015年,貿易年均增長3.4%,GDP年均增長2.4%。2011年以來,全球貿易增長連續5年降至3%以下,勉強與GDP增長達到同步,這表明各國經濟開始失聯,去全球化趨勢顯露。2013年-2016年,全球貿易增長率低於全球GDP增長的平均水平,去全球化趨勢明顯。去全球化值得擔憂,貿易增長率下降會導致資本品的貿易增長率下降,導致資本形成率下降,拖累經濟增長率。

李揚表示,去全球化實際上是傳統意義的全球化已經不能繼續下去了。所以世界各國正在通過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再平衡來積極探討全球化的新理念、新範式和新路徑。傳統全球化的本質是,發達國家將其國內的體制、機制、規則、最佳實踐、意識形態、甚至文化等“全球化”,將之強行推向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因此,傳統全球化的推進過程呈現出強烈的“規則優先”特點,它並不關注這些規則在發展中國家是否具備“落戶”的土壤,更不關注這些規則的實施能否給東道國帶來實際的好處。這樣的“規則優先”是有缺陷的,因此各國開始挑戰這種意義上的“規則優先”。

李揚表示,去全球化美國是始作俑者,奧巴馬政府一系列的表態確實是去全球化的,但其基本的趨向是另闢蹊徑,重塑全球化的格局。特朗普政府依然繼承這樣一種全球化的思路,強調了三點,第一是全球化過程中,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成本需要由其他國家共同來承擔;第二,過去的全球化是多邊協議,現在要轉變為雙邊;第三,推動一些國際框架的改革,例如WTO。這樣一種全球化的結果是,全世界分成三六九等,分為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北方國家和南方國家。各個國家在全球體系中的地位不一樣,發達國家位於高端,在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上處在有利的位置上,其他國家的位置相對不那麼有利。“所以我們很清楚感受到強烈的殖民主義色彩”。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要推進一個新的全球化方略,目標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一帶一路”串聯的是窮國,在過去的全球化下,這些窮國是被邊緣化的,並沒有進入全球化的體系中,沒有享受到全球化的好處。“一帶一路”要讓它們進入全球體系,享受全球化的好處。

第二,與“規則優先”不同,“一帶一路”倡導發展優先。 “一帶一路”致力於推進參與國家的產能合作,推進各國實現工業化,滿足最廣大勞動大眾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幫助國內解決貧困問題。這個過程中,中國有很多的成功做法,比如金融方面、中小企業、特區的做法,都是能夠供其他國家直接借鑑的。

第三,“一帶一路”是合作共贏。如果說傳統的全球化追求的是趨同,那麼“一帶一路”則是承認差別,承認多元,我們要做的是共建、共商、共享,提倡各國因地制宜,根據本國情況尋求符合自己發展利益的具體路徑和方法,並且致力於推動整個發展戰略和各國發展戰略對接,以求合作共贏。

李揚最後提出, “一帶一路”倡議現在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主要任務是機制化,即讓“一帶一路”成為全球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機制。具體來說有幾個方面的內容:進一步深化合作,包括與現有的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對接;利用“一帶一路”機制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協調企業社會責任的跨國機制;規避搭便車行為,規避道德風險;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建立可持續性的投資融資機制,解決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

李揚表示:“我們相信‘一帶一路’會成為解救危機的一個有效方法,它會和整個世界相協調,讓世界渡過危機。”

新京報記者 顧志娟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吳興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