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齊書》求證武王伐紂年(二)

以《南齊書》求證武王伐紂年(二)

考證歷史之謎,在沒有出土文物講明的情況下,理所當然應該以歷史文獻為據。

南齊書. 祥瑞志》曰:“周文王受命,(至建元元年),千五百歲,河雒出聖人。受命於已未,至丙子十八週。旅布六郡東南隅,四國安定可久留。”

“案,周滅殷後七百八十年,秦四十九年,漢四百二十五年,晉百五十年,宋六十年,至(齊)建元九年,千五百九年也。

我們知道“秦失九鼎”為公元前256年,那麼256年加上780年則為公元前1036年。此年非是“滅殷年” 而是文王被釋後文武制命年。

漢初史家不明《呂氏春秋》的“凡周867年”本義,又未重視《周書》“昔在文王,商紂並立”,因而錯誤地從前256年,上溯867年,256+867=1123 錯定武王克商為前1123年,而將克商提早了114年,也是將西周虛增了114年,造成了西周王年的混亂,產生了中華歷史上首個豆腐渣工程。

“(文王)受命於已未,查“已未”為公元前1022年或公元前1082年,顯然後者是不可能的。

公元前1022年為已未年,其“歲在鶉火” 符合《

宋書. 符瑞志》“周文王受命,歲在鶉火。至武王伐紂十三年,歲星覆在鶉火”。以及《南齊書》“受命於已未” 。

齊建元元年為公元479年。(1500-479 =1021 ) 因公元前後年之原因,1021需加一,為公元前1022年,古不欺今,此年正是已未年。周文王至蕭道成不多不少,正好一千五百年,兩者皆是己未年,“歲在鶉火”之次!

知道“文王受命,改元立國”年,那麼明白武王伐紂年就不難解決了。

漢書》引《春秋歷》雲:“周文王四十二年十二月丁丑朔旦冬至,孟統之二會首也。後八歲而武王伐紂。”

春秋歷》、《帝王世紀》雲:“文王四十二年受命,受命八年而崩。”

42+8=50 所以《史記》說,文王在位50年!

《漢書》等言:“文王受命八年而陟,陟後四年,武王伐紂有甲子日之事”,

1022-8-4=1010(年) 公元前1010年為辛未年,是“歲在鶉火” ,

且與武王伐紂的物證《利簋銘文》中所記“辛未”相符。

武王伐紂當為公元前1010年不容置疑!

千呼萬喚它二千多年,今日終於有了雲開霧散之日;水落石出之結果。

“文王受命己未”,此處“己未”是指公元前1022年,“文王受命(七年亡,加舉喪三年故名)九年而薨,薨後四年有甲子之事”,1022-12=1010 此年武王伐紂,次年二月甲子日克商,克商之年十二月武王崩,崩後祿父、子庚、蔡叔、管叔即反叛,於是《史記》有謂:“甲戌(年),而徵徐戎,無敢不及,有大刑,作《肝誓》,遂平徐戎,定魯,……。”

周公便於甲戌年公元前1007年東征,丙子年凱旋而歸,自文王“受命於已未,至丙子十八週,旅布六郡東南隅,”使東方齊魯宋衛之“四國安定可久留!”

01.己未,前1022年 文王受命,歲在鶉火,斷虞芮之訟,至丙子十八週,

02.庚申,前1021年 發為大將軍,伐犬戎,(武王)次元,

03.辛酉,前1020年 伐密須,

04.壬戌,前1019年 敗耆,祖伊驚懼,以告帝紂!

05.癸亥、前1018年 伐邗

06.甲子,前1017年 伐崇侯虎,營豐都,自岐下徏豐都。

07.乙丑、前1016年 商曆:西伯昌七年薨,太子發立。 闢位。舉喪首年!

08.丙寅,前1015年 周曆:姬發繼為西伯,為武王季元。踐位。舉喪次年!

09.丁卯、前1014年《 清華簡》:"周武王八年,伐黎得勝歸朝,於文王宗廟行'飲至'典禮”。

此為舉喪第三年,名:載格。因有人不懂三年舉喪,所以史中有文王七年、八年、九年薨!

“載格”意為載入史冊,作為紀年,故各代帝王紀年,大多皆已包括舉喪年,是為虛數!

10.戊辰,前1013年

11.己巳,前1012年 武王九年,孟津演兵,不戰而歸!

12.庚午,前1011年

13辛未,前1010年 十一年“武王伐紂,歲覆在鶉火!”

14.壬申,前1009年 “文王受命九年,薨後四年有甲子之事!”

紂死商亡,改朝換代,吐故納新,商為周替!

《史記》“武王伐紂,天下未寧而崩”,《逸周書》是年十二月王崩,次年六月葬於畢。

15.癸酉,前1008年 ,武王子誦始處襁褓,嗣位,周公始攝政,管叔、蔡叔、子庚作亂,

16.甲戌,前1007年 ,紂子祿甫反叛,周公東征!

17.乙亥,前1006年!

18.丙子,前1005年 ,此正合《南齊書.祥瑞志》:“周文王受命,千五百歲,河雒出聖人,受命於己未,至丙子為十八週。”三年,周公大勝而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