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他一生遭遇坎坷,却发愤著书,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元韵之离骚”。司马迁则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之一。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诞生在映西韩城县附近的龙门,这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传说当年大禹曾在这里治水;还传说江海里的鲤鱼每年都要聚集在龙门下,千方百计想跃过龙门,跳过龙门的就化成了神龙飞去,每年最多也只能跳过72条,这就是民间流传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司马迁很爱自己的故乡,也很为自已那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家世而骄做。司马氏原来世代掌管太史”职务,但中间由于战乱,也曾中断过,一直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这一辈,才又做了“太史令”。

从此,司马谈就立志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司马谈是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不断向当时著名的学者请教,收集史料,走访天下,想编写一部反映从黄帝到汉武帝这段历史的史书。父亲的志向使得司马迁从小也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受到父亲严格的培养。10岁时,司马迁就能诵读《左传》、《国语》等古代史籍了。他随着父亲来到长安,直接跟随古文大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又师从今文大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经过一系列名师的指点,年轻的司马迁已成为ー个博学多才的人。


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20岁了,他开始去游历各地名山大川,考察各地风土人情和寻找历史遗闻轶事。一天,司马迁来到了长沙北面的汨罗江边,这里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沉的地方,司马迁面对滚滚东流的江水,想着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禁潸然泪下。这时,他还想着一个人,就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政论家贾谊。贾谊曾经担任长沙王太傅,他遭权贵谗言,被汉文帝放逐到长沙,来到汨罗江时,还作了一篇赋来深切地凭吊屈原。后来贾谊客死长沙,一生遭遇与屈原相似。

司马迁深深地同情他们,于是在《史记》中为他们写了一篇“合传”,以表明自己对他们的爱戴。

司马迁吟诵着屈原的“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名句,离开了泪罗江畔。他爬上了庐山,登高远望,山川的形势。令他不得不去考察一番大禹疏导九江的传说。然后,他沿江东下,登上会稽山,探寻著名的“禹穴”。传说大禹一生为民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晚年东巡至会稽,死于此地,就葬在这个“禹穴”之中。会稽也是春秋时越王勾践的故都,这里有一个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也令司马迁震动。司马迁由越国继续游历到了吴国的姑苏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跳望浩如烟海的太湖,古今兴亡之事不断涌上心头。最后,他还考察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城和宫殿。


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离开了江南,又北上去访问韩信的故乡和封地淮阴,然后渡过淮河去了鲁地孔子的故乡曲阜,这里是古代文化的中心,司马迁在这里逗留了很长时间。司马迁还到了齐国孟尝君的封地县,他感到这里有一种特殊的豪强风气原来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大量招致天下的豪杰侠客,差不多有六万多户人家迁居薛地。司马迁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掌握了许多材料,因而在《史记》中塑造了一个帮如生的孟尝君的形象。

司马迁又游历了彭城,这一带豪杰辈出,沛郡、丰县等地诞生了一批楚汉风云人物,当地的百姓告诉了他许多所未闻故事,他对汉朝初年的重要王侯将相,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的故事成了《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司马迁又到了垓下,去了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搜集了魏公子信陵君的故事。结束了大梁的访问,司马迁便回到了长安。

司马迁回到朝廷,被选为一名郎中,成了皇帝的随从司马迁跟父亲一道经常随着汉武帝到各地去巡视。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封禅大典,就是先到泰山顶上筑坛祭天,再到泰山脚下梁父等小山上祭地。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谈当然要跟随皇帝出巡。可是,走到周南(今河南省洛阳附近)时,司马谈生了重病,不能跟着汉武帝去泰山参加大典,只好歇在了周南,他非常失望,病情也就越发重了。

这时,司马迁奉汉武帝之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视察、慰问,当他从西南回来时,得知父亲病重,他急忙赶到周南,只见父亲已经竜奄一息了。

司马谈见儿子赶来,非常欣慰,他流着泪对几子说:“我命中注定是不能随天子一同去封禅泰山了。我只有一事放心不下,我死后,皇上将会任用你做太史令,到时候,你要写成这部史书啊!”司马迁听着父亲的话,泪流满面,他对父亲用力地点着头,心里暗暗发:决不事负父亲的希望 定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司马谈带着遗憾终于离开了人间,司马迁安排了父亲的事,就直奔泰山,向汉武帝复命,因面参加了封禅大典。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深知史官不虚饰美名,不隐邪恶的优良传统,他感到身上的重担责低重大,因而暗下决心,要为之献出全部精力。司马迁走马上任,就开始阅读、整理国家的藏书,他又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就想开始写作《史记》了。可是,就在这关键的时候,“李陵之祸”不幸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这是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的事。汉武帝命令宠妃李夫人的哥哥贰师将军李广利去攻打匈奴,想让他立功好封他为侯。同时,汉武帝还派了“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去替他管理辎重,以便接应。李陵一向瞧不起这位靠皇妃得势的李广利,于是,他对汉武帝说:“臣愿意独自带兵从另一路出发,这样可以分散匈奴兵力,减轻贰师将军的压力。”


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汉武帝认为李陵在寻借口,不与李广利合作,就说汉骑兵已无法调配。这时候,李陵便说步兵也可以。汉武帝见李陵抗击匈奴的热情如此高昂,也就答应下来了,并且派老将路博德来协助李陵。可是,路博德不愿作李陵的接应人,他上书汉武帝说:“如今正是秋高马肥之际,匈奴力量较强,还不如等到明年开春再战匈奴,这样,把握大些。” 汉会帝见了路博德的上书,火冒三丈,他以为李陵下了战书,如今却害怕了,所以推路博德出来说话。因此,武帝下令李陵立即出击匈奴,不得拖延。

李酸率领五千步兵出征了。开始时胜利的消息频传入朝廷,上下为之欢呼。可是,匈奴又调集了几万骑兵来对付李陵。几场恶战之后,李陵终于算不敌众,加上没有援兵,箭尽粮绝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被俘而降。

李陵降奴的消息传到京城,令汉武帝大为震怒,既而变得怒不可解。他召集大臣们来议定对李陵的处置问题。

朝中上上下下都指责和咒骂李陵的变节投降”司马迁与李陵的关系不错,李陵给他的印象是耿直而朴实的,此时,他听众人一口否定李陵,心里就觉得有些不平。他想:前两天,这些大宦们还盛费带李陵的功绩如今却看皇上眼色说话把李陵说得一无是处连条后路也不给人家留。想到这里,司马迁说:“李陵带领五千步兵抗击句奴的主力,英勇顽强,他一声令下;士兵犹如猛虎下山,与匈奴拼死战,虽然败,也是有功劳的。或许李陵投降,是为了等待机会来报国。

汉武帝听了司马迁的话,心里很不舒服,便怒骂道:“你为李陵辩护,而实质是来责备贰师将军和朕!“随即,他命令廷尉逮捕司马迁,把他下了大牢 。


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此时已经是深秋时节,狱卒的折磨,已使他不成人形,他几次想自杀,可他还存有一线希望,或许皇上会原惊他,放他出狱吧。可是,汉武帝已经下令杀了李陵的一家,消息传到匈奴,李陵对汉朝绝望了,于是就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匈奴。汉武帝听说李陵在匈奴深受匈奴单于的器重,心里就更加恼怒,因而,司马迁的罪也就加重了。这时候,几乎所有亲朋故旧都对司马迁避之唯恐不及,他只好在狱中忍受酷吏的百般凌辱,等待着判定罪名,接受处置。

不久,司马迁被定了一个“诬上”的罪名,要被处死。按法规定,判死刑的人,如果用钱去赎罪,或者去受“腐刑”,都可以免死。司马迁绝望了。要钱,他没有。他并不怕死,可是,父亲临终的嘱托,他还没有完成。为了完成他的著作,他只有选择去受“腐刑”这条路。然而,在司马迁心目中,“腐刑”是一种比死都还要可怕的奇耻大辱。他这种矛盾的心情,全部反映在他的《报任少卿书》一文中。他暗自激励自己: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他要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司马迁48岁那一年,接受了“腐刑”这种酷刑。从此,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史记》的著述中去,决心为之奋斗终生。

两年以后,司马迁出狱做了中书令。当时,司马迁有个很要好的朋友,叫任安,字少卿。司马迁于公元前93年,写了一篇自传体的长信,把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以及隐忍荀活的原因,都详尽地告诉了任安,在信中,司马迁还谈到了他完成《史记》130篇的情形。这封长信,就是著名的《报任少卿书》,这封信与《太史公自序》一样,在史学与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以后的几年,司马迁仍旧著书不辍。经过十年的奋斗,司马迁终于用生命和血汗写出了博大精深的《史记》,在汉代,人们称它为《太史公书》。


从父亲病逝,到受’李陵之祸‘殃及,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史记》的影响是巨大的,司马迁为世世代代留下了一笔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逝世于何时,已无从考查,但我们

依据当时的情形分析,他最终的命运定然是悲惨的,然而,司马迁却被后世人们所崇敬,所怀念,他的不朽巨著,也将永远流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