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文史」收音机的故事

「阿尔山文史」收音机的故事

「阿尔山文史」收音机的故事

1978年,我刚上小学三年级,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内人党”的问题得到平反,并补发了一笔工资(不到100元),父亲用这笔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是“红灯牌”,上海产的,这是我家拥有的第一个大件,父母告诫我们,听收音机时一定要注意,千万别嗑着、碰着,尤其不要掉地下,那样要摔坏的。

那个时候的阿尔山,还是科右前旗的一个建制镇,刚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中走出来,百废待兴,文化生活一片空白,人们的收入普遍不高,父亲当时的工资也是如此,母亲精打细算,也仅够我们一家人的日常开销。能买得起收音机,还是得益于父亲的补发工资,如果没有这笔钱,什么时候买收音机还是未知数。我家的这台收音机体积不大,有短波和中波两个波段,是用电池供电的,声音也不能开的很大,否则电池很快就会没电,所以,每次听节目,音量开到能听清就行,尽量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阿尔山文史」收音机的故事

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是当时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主要渠道。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重要新闻节目全称是“新闻和报纸摘要”。现在回想起来,和今天的新闻有很大的不同,几乎全部是时政新闻,政治色彩非常浓厚,播音语调抑扬顿挫,慷慨激昂,非常有气势,播音员常常是夏青和葛兰。

评书联播是那个时候最受人们喜欢的一档文艺节目,固定播出时间是每天中午的12.30分,正是家家户户吃午饭的时间,很多小说的名字现在还记忆犹新,像《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等,在袁阔成、刘兰芳、田连元等一代艺术大师惟妙惟肖的演说中,书中的人物一个个变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个时候,不论你做什么,都不要出声,否则就会招来一阵呵斥。很多时候,晚上在被窝里还要把白天听过的评书再听一遍,感觉听评书比看小说还要过瘾。即使到了现在,对很多小说的章节印象,依然是听评书时留下的记忆。

「阿尔山文史」收音机的故事

对收音机的热情不光是我们这些小孩,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也都是广播迷。姐姐喜欢评说联播、广播剧院、诗词欣赏、每周一歌等等,也都是我喜欢听的。每天17.00,姐姐都按时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院,《青春之歌》、《高山下的花环》……一部部感人至深的剧目至今难以忘怀。

1981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冠军,国人为之欢呼雀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比赛进行了实况转播。宋世雄,一个值得记住的名字,他磁性的、极富感染力的声音,不仅让现场气氛高涨,同样也让我们这些收音机前的听众激动不已。在那个时代,正是宋世雄老师用他慷慨激昂的声音将“女排精神”传递到中国的城乡和每个家庭。郎平响亮“铁榔头”的爱称也是宋世雄老师第一个叫出的。可以这样说,听宋世雄老师解说体育比赛,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到了1984年,我上高中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家换了一台收录机,这台收录机质量不错,功率大,能清晰地收听到许多电台的节目,邓丽君的歌曲就是第一次在电台节目上听到的,第一次听到流行歌曲,感觉特别好听,甜美。可在那个时代,左倾思想还没有完全纠正,港台流行歌曲被冠以“靡靡之音”,是资产阶级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一种表现,被人发现了是要上纲上线的,所以,只能在晚上偷偷地听,现在想想,其实很可笑的。

「阿尔山文史」收音机的故事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听收音机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世界变得不在遥远,可在那个年代,收音机不仅仅是一个电器,它更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它见证了我们的生活,它唱响了时代的变迁,它是永不消失的电波,每每听到它的声音,多年以前的很多经历仿佛历历在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