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科举从创立到结束,延续了上千年时间。在漫长的时间里,它对无数人的一生,产生过极为重大的影响。但是,考上科举,仅仅踏上仕途的起点。在更长的仕途背后,需要耗费他们一生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在哪个年龄段考上科举,对于过去的人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味。所以,我们今天选择30岁跟60岁两个时间段进行对比,来了解一下,年龄对于过去考取科举的人来说,到底有多重要。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为了进行更好的对比,我们把时间选择在同一个朝代里。中国科举从隋唐开始兴起,到清朝时逐渐完善,并在科举后,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选官任职制度。所以,我们把对比的时间放在清朝。

按照之前的标准,科举就是踏上仕途的起点。因此,我们会先列出可以考中科举后,能够做官的范围。按照清朝规定,参加科举需要经过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朝考五个阶段。每个阶段授予相同的级别名称,分别是秀才、举人、进士(包含状元、榜眼、探花)。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确切而言,每个级别都有机会获得官职。秀才如果被朝廷选拔到国子监读书,将来通过国子监考试后,便获得当官的资格。当然,这个数量比较少。如果是举人跟进士的话,他们获得这个身份的同时,就已经获得官职的待遇。

踏上仕途后,从大范围来说,秀才、举人、进士出头的机会是依次增加的。而在他们当中,年龄越低,出头的机会也越大。因为年龄越低,代表可以在仕途上继续深耕的时间越长,潜力越大。对于朝廷来说,能够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考上科举,那便是代表天赋过人,将来可以重点培养。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更重要的是,对于官员来说,虽然享有稳定的收入,较高的福利待遇,但是也需要承担繁重的公务。科举考上的便是文官,文官需要承担的文书工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的。尤其是刚入仕途的新人,部院衙门里的繁重文书工作,都是需要他们处理的。如果岁数太大,精力不济,老眼昏花,根本无法胜任。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清朝时甚至有规定,如果是70岁考上举人的,一律不再授予官职。因为清朝的时候,文官的退休年龄就是七十岁。岁数越大,就代表距离仕途终结点越近,得到朝廷培养的机会也就越低。清朝的时候,虽然文官是七十岁到达退休年龄,但是如果是教谕一类的官职,按照规定,可以延长五到十年。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不过,从更具体的角度讲,还是要区分实际情况的不同。同样以清朝为例,如果官员是在乾隆以前,顺治、康熙、雍正时期,当时选拔官员时,并不看重是否科举出身。这段时期的官员,可能是花钱买来的官职,也可能是被人保举获得的职位。他们获得官职后,都是享有跟科举出身的官员,同样的升迁待遇。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而升迁的依据主要以官员的品行、政绩、处理公务的精力、才华、忠诚等标准来判断。所以,在科举本身不被看重的情况下,凡是不符合上面这个标准的官员,都会受到淘汰。岁数越大的官员,就会因为体力不支,无法得到继续升迁的可能。

康熙四十三年,王式丹考中状元,时年59岁。在这之前,王式丹已经考了一辈子,屡次不中。以至于当时读书人得知王式丹考中状元后,都把这件事列为美谈。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王式丹也因此成为清朝岁数最大的状元。可也正因如此,王式丹年岁过大,有耳聋的毛病。康熙召见他以后,越来越不满意。所以,王式丹以状元身份,仅在官场折腾十年,就被罢官回家。而且,王式丹只升迁到翰林院修撰的六品小官,就没有再被提拔过了。

而到乾隆以后,官员选拔,更加看重科举出身。从中央到地方,即便是督抚一级的封疆大吏,也更倾向于从科举进士的官员中选拔。在这种看重科举的情况下,即便是60岁考上科举,也比康熙、雍正时期同年龄段的官员,机会更大一些。当然,他们跟年轻就考中科举的官员相比,升迁的潜力仍是有限。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不过,最终还是要看官员自身的能力,以及皇帝是否任用。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晚清的左宗棠。左宗棠也考了很多次科举,但始终只考中举人。四十岁的时候,依然没有考中科举。在这之前,他一直是担任幕僚。直到44岁时,因为平定战乱有功,被授予兵部郎中的官职。这个年龄,其实已经比较大了。


30岁考中科举和60岁考中科举,差距有多大?


同时期的李鸿章、曾国藩,都是三十岁左右就考中进士。但是,左宗棠凭着自己的本事,得到朝廷重用,最后成为一品大员,封疆大吏,内阁大学士。所以说,官员考中科举的年龄是一个原因,历史的背景是一个原因,但最终还是看官员自身奋斗的结果。

对于科举的介绍,近代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里,有很深的讲解。而且,在《中国通史》里,又介绍了兵制、官制、婚姻、族制、政治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脉络,极有帮助。

点击下面链接,可直接购买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