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裡芬計劃”——一戰德國丟失的勝利

德國地處歐洲的中心,周圍列強環繞,戰略上很不利,在俾斯麥完成統一後,德國參謀本部便開始研究如何應對全面的歐洲大戰,當時的總參謀長老毛奇已經預見到德國可能會處於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他提出先擊敗俄國,再反攻法國,到了施裡芬任總參謀長時將作戰的順序改變,制定了先西后東的戰略,史稱“施裡芬計劃。”

施裡芬計劃的核心是利用俄國的遲緩,集結重兵迅速擊敗法國,然後利用德國發達便利的交通網將大軍調往東線再擊敗俄國,這已經有了二戰時閃電戰的雛形。

“施裡芬計劃”——一戰德國丟失的勝利

施裡芬本人在一戰前已經去世,計劃在十年前便已成型,具體是將德軍分為兩線,東西線的軍力對比為1:8,東線德軍牽制俄軍以贏得時間,西線又分為左右翼,比例仍是1:8,左翼為偏師做有限度的抵抗,邊打邊撤負責引誘法軍主力,使其進入德國境內,遠離巴黎,右翼穿過比利時,進入法國,攻佔巴黎,從背後包抄在德國境內殲滅法軍主力,在左右翼之間部署十個師作為中樞。這個計劃對於時間和空間要求極高,而且對於執行者也要求極大的勇氣,畢竟東線的俄國是個龐然大物,很可能西線戰事還沒有結束,俄軍已經打入德國,更甚者東西兩線皆失敗,但這卻是德國最好的選擇了,除非德國選擇和平。

“施裡芬計劃”——一戰德國丟失的勝利

施裡芬計劃本身就是極端的冒險,施裡芬本人都覺得力不從心,直至卸任前都沒有將德國陸軍擴大到足以實現其計劃的數量。而小毛奇固然不乏智慧,但比起前幾任總參謀長缺少了應有的氣魄。他對德皇威廉二世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德國在軍隊建設上走上歧路,居然和英國競爭海洋霸權,開始了造艦競賽,導致一戰前德國陸軍分配到的資源大大減少,而在戰爭中德國海軍的鉅艦並沒有什麼作用,最後只能依賴潛艇戰,假設德國將資源集中到陸軍,施裡芬計劃實現的可能性是不是就大大增加了呢?

1913年施裡芬臨終前一再跟小毛奇強調:“戰爭一定會來,一定要加強右翼。”而小毛奇缺乏賭徒精神,為了穩妥不敢冒失去東普魯士的風險,將西線的部隊調走一部分加強到東線,作為主力中的主力的西線右翼也被削弱,加強了左翼。施裡芬計劃在兵力分配上是經過精明的計算的,把左翼兵力減弱到最低限度以使右翼達到空前的強度。即令法軍攻入洛林,壓迫德軍左翼後退,也仍不能阻止德軍右翼的攻勢,而且愈深入則愈危險。這好像一扇旋轉門一樣。若法軍向前推這一面,則後面的一面就會倒轉過來打在其背上。壓迫得愈重則反擊也愈加重。但是小毛奇改變了兵力部署使得整個計劃變得畸形,他不僅增強左翼兵力而且更容許左翼發動攻勢,結果把法軍從左向右趕,反而增強了他們對抗德軍右翼的能力。當法軍主力還沒有深入德國境內時,左翼德軍便開始了反擊,在洛林會戰中擊敗了法軍主力,當法國人看到德軍從比利時進入法國,並感受到德軍的戰鬥力時,果斷的從前方撤回了自己的主力,在馬恩河以南,巴黎至凡爾登一線構築防線,阻止了德軍的進攻,粉碎了德軍“速戰速決”的計劃,在馬恩河會戰中英法聯軍損失14萬人,德軍損失17萬人,德軍失敗,施裡芬計劃破產。

“施裡芬計劃”——一戰德國丟失的勝利

從此西線便由機動的大兵團作戰轉入陣地戰,堡壘,塹壕,大炮、機槍成為雙方士兵的夢魘,無數士兵將血肉和生命拋灑在兩軍的陣地前。

當德軍從馬恩河撤軍時,小毛奇一定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之中,但是戰爭就是如此的殘酷,1914年9月11日小毛奇向德皇報告:"陛下,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三天後,他被撤職。

“施裡芬計劃”——一戰德國丟失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