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突高要致命!10招教你控血壓

陣發性高血壓是指反覆發作的一過性血壓增高,可持續數分鐘、數小時,甚至數天。陣發性高血壓具有突發性、幅度大、危害大等特點,隱藏著巨大危機,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包括中風、動脈瘤破裂等。

比如,在情緒焦慮、與人爭吵或應激等狀態下,血壓猛烈增高,且伴有上述症狀,一段時間後血壓恢復正常,症狀隨之消失,這就屬於陣發性高血壓。

3種情況引起陣發性高血壓


心理因素

多與情緒相關,如焦慮障礙、應激狀態、驚恐障礙等。

病理因素

常見的為嗜鉻細胞瘤,它是由腎上腺髓質或腎上腺外的嗜鉻細胞形成的一種兒茶酚胺內分泌腫瘤。

此外,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偏頭痛、癲癇、中樞系統病變、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其他疾病也會引發陣發性高血壓。

藥物影響

服用某些藥物、更年期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情況,也都可能導致陣發性高血壓。


血壓突高要致命!10招教你控血壓


陣發性高血壓危害

損傷器官

血壓的每一次過度升高,都是對全身動脈血管系統的一次衝擊,還可損害心、腦、腎等靶器官。

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由於陣發性高血壓造成的血壓波動範圍較大,可導致血流剪切力的改變,使動脈原本存在的易損斑塊破裂,從而誘發心腦血管事件,尤其是腦卒中。

引發腫瘤破裂

存在動脈瘤的患者,陣發性高血壓更會增大腫瘤破裂的風險。

怎樣測血壓更準

血壓計的選擇

推薦臂式電子血壓計,軟臂帶,正常體格人群也可採用硬的臂帶,特別胖或特別瘦的人應選擇更大或更小的臂帶。使用前需驗證準確性。不推薦腕式血壓計、手指血壓計或水銀血壓計。

測量方式

測量兩側上臂血壓,選擇數值更高的一側手臂,保持臂帶位於心臟水平,伸展前臂,放鬆手臂,也可墊個小枕頭。

測量時間

早上測量,需在起床後1小時內、大小便後、坐位休息1~2分鐘、服藥前、吃飯前;晚上應在睡覺前,坐位休息1~2分鐘後。

測量次數和週期

家庭血壓監測應早晚各測1~3次;如果在服藥前的觀察期,診室血壓小於18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每個星期測量5天,根據具體情況測量1~2周,如果診室血壓大於等於180毫米汞柱/90毫米汞柱,需聽從醫生指導;藥物調整期間,每週測量5天;血壓控制滿意的穩定患者,每週測量3天。

記錄

所有血壓,包括心率、測量日期和時間都要記錄好。

目標

一段時間內,家庭自測血壓的平均值大於135毫米汞柱/85毫米汞柱,說明患有高血壓病,應接受治療;如小於125毫米汞柱/80毫米汞柱,則基本可認定為正常水平。

高血壓預防口訣

防控高血壓沒有捷徑,需要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

一袋牛奶一個蛋

新鮮牛奶具有降脂、降低血黏度的作用。雞蛋是最價廉物美的補充蛋白質的食物,一天一個雞蛋對高血壓病人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二便自調心不煩

大小便通暢是人體消化和排洩功能正常狀態的反映。高血壓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多有便秘和尿頻、尿不暢的煩惱,建議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上廁所時不要用力屏氣。

三餐飲食宜平衡

不僅要葷素搭配、粗細搭配,還需注重營養成分的多樣化和適量控制。我國古訓指出的“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五果為助”,就是平衡膳食的基本模式。

四體勤動控體重

選擇合適的項目,堅持適度鍛鍊,每次運動在60到90分鐘為宜。

五色果蔬不間斷

新鮮蔬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且有刺激血溶纖維蛋白的活性成分,可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其中的高纖維素還能抑制脂質的吸收。

建議保證每天400克新鮮蔬果的攝入量。

六克食鹽不超過

鈉在體內可以吸收許多水分,鹽攝入多了,體內的水分就會聚集在血管中,加重心臟和血管負擔,造成血壓上升。

控制每天食鹽量在6克以下,既能保證人體對鈉的需要,也可減輕心血管負擔。

七情調節莫失控

精神情緒的變化對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很大影響。

保持良好的平衡心理應對,不僅有利於健康,且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八方交友心歡喜

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多交朋友,緩解孤獨,讓自己既有機會傾訴生活中的“苦辣”,也可與老友分享各自的喜悅。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發現,對生活滿意度高的退休老人,平均都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相反,擁有不到10個朋友的老人們,大都對退休生活不滿意。這種心理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血壓波動。

酒(諧音“九”)要少喝煙不抽

過量飲酒可導致動脈的硬化,喜飲酒者宜每天控制攝入量不超過白酒50毫升,或黃酒100毫升,或葡萄酒150毫升,或啤酒500毫升。

吸一支菸可以使人體的收縮壓升高5~10毫米汞柱,且會造成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發生和發作。

十分鬆弛心不煩

對高血壓及其併發症要有正確的認識態度,即當心但不擔心。保持輕鬆的心態、堅持合理的生活方式、進行規律性的藥物治療。

是不是對高血壓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了呢,小編的血壓計也趕快安排起來了,每天給爸媽量量血壓。對照文章的控血壓口訣,保護血壓從小事做起喲,快轉給身邊的人看吧~

本文綜合自:人民網、生命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