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有救國思想卻無救國之路,晚年幸遇李大釗

1916年6月6日,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凱,眾叛親離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袁世凱生命最後一刻,大喊了三聲:“是他誤了我!”隨後身亡。這時房屋外一個等待的書生,嚇得跌跌撞撞的衝出袁府,身後則是袁世凱孩子們的一片痛罵之聲。剛跑出去的書生就是——楊度!

生不逢時,有救國思想卻無救國之路,晚年幸遇李大釗

作為清朝末年間反對禮教的重要人物,楊度又被人們稱作是“民國第一奇人”,字皙子,後來又改為度,老家在湖南的湘潭,可以說算是民國時期主張新式思想的新學者。在此之前,他曾是清朝末年的秀才,而且做過滿清的四品官員,不過後來清政府昏庸腐朽,他看不下去,於是就支持並鼓勵袁世凱推翻滿清政府,自立稱帝,在康有為、梁啟超的戊戌變法期間,又深受維新派思想的薰陶,強烈主張廢除封建帝國主義,反對舊思想、舊文化,後來孫中山推行辛亥革命,楊度又贊同孫中山共和,後來在1929年的秋天,他通過周恩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為地下的秘密黨員。可以說一生中投身了不同的“門派”,也正是由於投進不同的政治門派,後人對他的評價與看法並不相近,可以說既有褒也有貶,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有複雜的政治背景的他,才會被世人稱作是中國的縱橫家,不過他是中國的最後一位。

生不逢時,有救國思想卻無救國之路,晚年幸遇李大釗

籌安會六君子

在辛亥革命之後,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處於特殊的混亂格局,也就是說北方是由袁世凱所統領的,而南方是由孫中山所統領的,雙方均派出代表和談,而北方的袁世凱派出的正是楊度,而南方派出的是黃興,想必之所以派出這二位大概是因為這兩位是老同學,而且平時二人的關係也是不錯的,本以為憑藉這二人的關係,這次和談應該也能順順利利的進行,起碼也不會太糟吧,可沒想到的是,楊度居然把黃興給害慘了,之前的辛亥革命的成果,幾乎所有的都被分給了袁世凱,這讓黃興很是惱怒,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袁世凱對楊度那可是更加的“言聽計從”,說什麼那就是什麼,於是楊度就鼓動袁世凱要稱帝。1915年楊度發表了《軍憲救國論》一文,宣稱“共和不適合與中國,只有君主專制才能讓中國強盛”。這篇文章說到袁世凱心窩裡了,大讚楊度說的都是“至理名言”為了製造輿論,楊度一手策劃了所謂的“乞丐請願團、妓女請願團、人力車伕請願團”等滑稽的組織,成為了中國近代史著名的鬧劇,袁世凱自然非常高興,不但授予其“二等嘉禾勳章”,還親筆題寫了“曠世奇才”的匾額送給楊度。最終袁世凱稱帝了,但稱帝之後的結果並不盡如人意,自從袁世凱稱帝之後可以說身邊的親近之人都一個個的離開了他,再加上後來袁世凱患了重病,在病床上唉聲嘆息說:“楊度誤我......”,這樣看來楊度確實是把袁世凱給害慘了。

生不逢時,有救國思想卻無救國之路,晚年幸遇李大釗

再後來袁世凱病逝後,可以說格局更為混亂。至此後,他遠離政壇,潛研佛經與書法。後來,孫中山與北洋軍閥反目遭炮轟。楊度一度出山,襄助孫中山和國民黨躲過大劫難。之後索性加入國民黨,成為孫中山器重之人。不幸,孫氏三年後病故,有功之臣楊度再遭冷落……後來通過孫中山又認識了李大釗,慢慢的與李大釗的關係越來越好,為搭救朋友李大釗,他把京城的住宅“悅廬”賣了;數年後,為了救濟李大釗及同案烈士們的遺屬,又把青島的洋樓賣了。這麼看來,楊度還是很講義氣的。

而且楊度和杜月笙的關係也是非常不錯的,介紹一下,杜月笙是當時很有名的青幫大佬,二人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楊度稱其為兄,杜月笙稱其為先生,二人的關係還是相當的鐵的。

生不逢時,有救國思想卻無救國之路,晚年幸遇李大釗

夏衍回憶,楊度曾對他說:“我平生做過兩件大錯事,一是辛亥革命前,我拒絕和孫中山先生合作,說黃興可以和你(指孫中山)共事,我可不能和你合作,對這件事,我後來曾向孫中山先生認過錯;二是我一貫排滿,但我不相信中國能實行共和,主張中國要有一個皇帝來統治,這件事直到張勳復辟後,我才認了錯。”

楊度通過認識李大釗,開始接觸到了共產主義的新思想,結合自己一生的經歷,他最終認為到只有共產主義可以救中國,於是在1929年秋,正值白色恐怖之時,由潘漢年介紹,周恩來批准,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來頭太大一般人鎮不住,故由周恩來單線領導。

對自己的入黨動機,楊度曾跟夏衍說:“我是在白色恐怖最嚴重的時候入黨的,說我投機,我投的殺頭滅族之機。

後來楊度在六十歲的年紀時,因為過於勞累,而且再加上疾病纏身,最後在上海的租界逝世,聽到這個消息,很多人都感到惋惜不已,連周總理和潘漢年等人前往他的家中弔唁。

生不逢時,有救國思想卻無救國之路,晚年幸遇李大釗

在中國民眾中,人人皆知“中華民族”一詞,但是這一詞彙的由來呢?

“‘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族名……以此類推,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不以血統言,可決知也。故欲知‘中華民族’為何等民族,則於其民族命名之頃,而已含定義於其中。”

“中華民族”一詞一問世,立刻得到知識界精英們的廣泛認可。

它很快流傳開,成為一個民族通向世界的響噹噹的身份證。——這應該是作者楊度沒有想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