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城區將對52處不可移動文物實施騰退保護

北京西城區將對52處不可移動文物實施騰退保護

科技日報全媒體記者 華凌 李禾

西城區是北京老城歷史文化的主要載體,文化底蘊深厚,文物資源豐富,像沈家本故居、康有為故居(南海會館)、《京報》館(邵飄萍故居)、新市區泰安裡、婺源會館、歙縣會館、秦良玉屯兵處(四川老館)、三清觀等。時至今日,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的工作進程日益迫切。

為貫徹習總書記“2.26”講話及關於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和加強老城保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工作要求,西城區制定並實施了《北京市西城區“十三五”期間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行動計劃》,計劃對47處直管公房類不可移動文物實施騰退保護,並結合大運河及中軸線申遺重點工作新增5處文物騰退項目,共計52項文物騰退項目。

尤其要提的是,文物騰退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取決於西城區開創了一條自管公房類文物騰退的法律路徑,即:主體盡責、依法維權、合理騰退、司法保障。取決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新時代給予文物保護工作帶來的新機遇,把握機遇、乘勢而為、協力推進,保障了文物騰退工作披荊斬棘、闊步前行。

隨著“十三五”文物騰退工作進入尾聲,工作戰略重點已進一步轉移到推進文物修繕利用上來。沈家本故居完成保護修繕及布展利用工作,於2018年初對社會開放。新市區泰安裡、護國觀音寺正在修繕中,力爭2019年竣工。按照文物修繕通用方案,西城區開展了安徽會館、楊椒山祠等一批文物修繕方案編制工作。今年將啟動京報館(邵飄萍故居)、五道廟等一批文物修繕工程,同時推進福州新館(林則徐故居)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的建設工作,力爭年內實現對外開放。

為探索活化使用文物,加速文物資源的社會化利用進程,西城區研究制定了《北京市西城區關於促進文物建築合理利用和開放管理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文物建築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功能,要求任何文物利用必須以確保安全為前提,以服務社會公眾為目的,以彰顯文物歷史文化價值為導向。堅持公益屬性、社會效益優先;堅持保護責任,實現科學保護;堅持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文物建築主要用於展覽展示、參觀遊覽、文化交流、公共服務、文化體驗服務、非遺傳承和公益性辦公等。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文物建築的活化利用中來,規範了社會化項目申報和決策程序,積極推動文物建築社會化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