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小鎮如何建?從這裡尋找答案(思路及案例)

建設森林小鎮既能保護森林,又能提供宜居、宜養、宜遊之處,在加強生態文明、美麗鄉村、經濟林建設、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01

森林小鎮建設思路

第一,堅持規劃先行,提升戰略定位。森林特色小鎮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環境優勢,突出宜業宜居方向;要有標準,也要避免對政策和文件的生搬硬套,不要求把每一個小鎮都打造成產業、文化、旅遊和社區四大功能都具備的小鎮。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編制森林特色小鎮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應注重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旅遊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等各種戰略和規劃相銜接。各級政府應將森林特色小鎮發展列入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戰略,納入主體功能區建設範圍來統籌謀劃推進。

第二,構建生態屏障,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森林小鎮建設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先行,生態優先”原則,注重拓展和改善小鎮生態空間,把推進森林入鎮和森林環鎮相結合,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小鎮生態涵養空間,增加和豐富小鎮綠色元素。包括:在小鎮外圍加強生態資源的保護與修復,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保障生態安全;在小鎮與大城市之間形成生態隔離帶、綠色廊道,打破“行政區”,聯通“經濟區”,推動經濟空間分佈從分散到集聚、從多組團到大組團轉變;在小鎮與鄉村之間進行生態空間科學系統佈局,將“山、水、田”等景觀要素作本底,最終形成綠色皴染、綠色富市、綠色惠民的效果。

第三,推動共建共擔共享,形成社會化參與機制。森林小鎮建設要借鑑、發展“四眾”型模式,依照“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從“公治、共治、私治”三種方式著手,形成多元化參與機制。包括:按照“基地+基金+基礎設施”模式,把森林小鎮打造成區域性林業創業基地;採取政府贖買和社會購買相結合的方式,讓生態建設與修復、小鎮建設運營等業務由社會力量提供;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途徑,共助林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應用好債券類、股權類、捐贈類、回饋類等眾籌方式,探索林業收益共享類、實物融資類和混合模式的眾籌模式;採取“互聯網+”林業眾籌模式,創造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資本化運作方式。

第四,夯實基礎支撐,增強發展能力。由於森林小鎮要依山而建,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後,美化、亮化、便利化不足,垃圾收集轉運、汙水處理、道路交通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這就需要從軟、硬件兩個方面加強建設。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集鎮交通、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森林小鎮承載功能。二是完善專業服務。加強專業培訓,大力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

第五,創新體制機制,給予“特殊”政策。要運用改革的辦法、運用市場機制引進市場主體進行森林小鎮建設與開發。一是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為集體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資產化和資本化運作提供產權制度基礎。按照“三權分置”改革思路,保障集體林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按照產權細分的原則,加快林業產權一權多能改革,加快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進程。二是加快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為國有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提供製度保障。

加快國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試點,形成“國家保綠保利,社會護綠得利”的合作機制;加快推進森林資源管護社會化參與機制,推進開發性保護,為小鎮建設夯實資源基礎;加快林場撤併,盤活和利用好場區設施用房和建設用地,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就地發展森林小鎮。三是積極推進區域自然資源治理制度改革試點。把自然資源治理和林業、森林小鎮投融資機制改革相結合,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吸引社會資本全面參與森林小鎮建設與開發。

02

案例

如何把森林小鎮做出特色、做出品質?

讓我們從下列這些“森林文化小鎮”中尋找答案!

學習經驗,擼起袖子幹!

綠色底色:構建良好生態屏障

森林小鎮如何建?從這裡尋找答案(思路及案例)

走進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鄣吳鎮鄣吳村,粉牆黛瓦的徽派古建築散落於村中,全長2000餘米的小溪穿村而過,條石砌堤,曲折而行,為古村落增添了幾許靈氣。

“在小鎮發展中,我們首先堅持生態立鎮思路,對小鎮進行科學規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生態系統,注重森林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守護好一方綠水青山。”鄣吳鎮鎮長張超介紹說。

以生態為根基成為獲獎森林小鎮發展建設的共同基因。在福建省泉州市聚龍小鎮,通過科學規劃,小鎮形成了林水、林山、林路、林村相依的城鎮森林網絡空間格局,構成了一幅“林源於真山真水,與自然相契相生”的優美畫卷。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森林小鎮建設要結合周邊自然環境、地域特色開展鎮村建設、整治,‘不砍樹、不挖山、不填湖’,塑造小鎮典型風貌。”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國有林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升認為,

森林小鎮有以下三個特色,即綠色作為底色,產業繪製基色,文化作為原色;小鎮應體現生態、生活、生命、生產這“四生”概念,這也成為建設森林小鎮總體規劃的發展思路。

綠色的森林和優良的生態,得益於森林小鎮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綠色發展理念的指引下,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天王鎮探索出一套以培育生物多樣性、修復農田生態系統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農業新技術。按照生命共同體理念,開展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佈局:山頂、陡坡生態比較脆弱,以修復、保護為主,建設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緩坡旱地,通過修復發展高效、安全的果樹、茶葉、畜禽生產,建設林、草、畜生態系統;山衝、崗塝水田,通過修復發展糧食蔬菜、畜禽生產,建設水田稻、草、畜生態系統。

由於生態保護完好,天王鎮山林成為野豬、狼、狐等數十種野生動物的天堂,同時棲息生活著100多種珍稀鳥類。

《“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將大力拓展森林旅遊發展空間,以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沙漠公園、國有林場等為重點,完善森林旅遊產品和設施,推出一批具備森林遊憩、療養、教育等功能的森林體驗基地和森林養生基地;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鎮。在此背景下,森林小鎮將在特色小鎮中異軍突起。

據瞭解,我國森林資源中生態價值最好的地市集中在南北“四+八”地區,北部包括黑吉遼、內蒙古地區,南部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兩廣、雲貴川等省份。這些地區除了森林資源與水資源豐富外,還具有海拔生態錯落有致的特點,更適宜成為森林小鎮先行先試的試點地區。

產業基色:厚植特色產業優勢

森林小鎮如何建?從這裡尋找答案(思路及案例)

目前,從四季如春的嶺南,到有著蒼莽原始森林的黑龍江,各地建設森林小鎮的積極性高漲。

專家指出,森林小鎮是特色小鎮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林區發展起來的以森林資源為特質,以綠色做底色、產業繪彩色、生態文化添成色的“產、城、人、文”有機結合的功能性社區。

產業是森林小鎮的基色,如何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產鎮融合、產村融合,成為森林小鎮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特色小鎮的核心是特色產業,承載平臺是宜居宜業宜遊的大社區,既有現代化的辦公環境,又有宜人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性化交流空間和高品質的公共服務設施。”張升說。

這樣的理念也成為森林小鎮發展中的共識。在綠樹成蔭、水域寬闊的吉林省延邊州敦化市雁鳴湖鎮,通過發展農業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和森林旅遊,村民實現了增產增收,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有機大豆和小粒黃豆種植、種子繁育、水產品養殖、農產品加工、旅遊成為小鎮發展中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支撐產業。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崆峒鎮利用當地自然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擴建崆峒大道綠色景觀帶,打造半山村落農家樂,建成油用牡丹養生觀光園、崆峒國醫養生館,發展養生中藥材種植等特色生態產業。其中,3500畝油用牡丹養生觀光產業集旅遊觀賞、新品種培育、優質籽油生產、種質資源保護以及花文化傳播為一體,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統一。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森林小鎮建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發展的“軟實力”和“硬實力”,為生態與經濟找到了一個最佳耦合點,為“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提供了現實條件。

從產業融合發展視角看,森林小鎮既推動健康產業、養老產業、旅遊產業與新型城鎮化融合發展,又成為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踐行者和探索者。

為加快推進森林休閒養生產業發展,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舉辦了金溪河漂流、自然保護區探險等活動,增強了遊客體驗度。在南壩村打造的200畝玫瑰花種植園,既可供觀賞,又能用於製作玫瑰露、玫瑰精油,實現了綜合利用。旅遊業的蓬勃發展,提升了青木川鎮的生態旅遊品質,降低了消耗,減少了汙染,促進了資源集約利用,有力地推動了全鎮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文化原色:彰顯小鎮文化底蘊

森林小鎮如何建?從這裡尋找答案(思路及案例)

咆哮的怒江在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境內轉了幾個彎,就變得溫順婉約。獨龍江鄉就坐落在這般純淨美麗的自然生態中。這裡擯棄了城市喧囂,平添了更多寧靜和美好。

“我們以文化生態為理念,促進民族文化創新開發、保護傳承。”據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

鄉長孔玉才介紹,通過最大限度地挖掘獨龍江鄉原生態的民俗文化,把每一個村寨都當作一個生態博物館,突出強調保護與保存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向社會提供生活著的環境、經濟、文化整體,展現社會活標本。

在張升看來,森林小鎮文化體系的“底色”是生態文化,再結合區域特點,融入民族等多樣文化。例如,海南三亞“呀諾達”就是將熱帶雨林文化、黎峒文化、南藥文化、生肖文化等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個高質量的大型生態文化主題旅遊景區。要通過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彰顯小鎮的文化底蘊。

江西省贛州市崇義縣上堡鎮具有深厚的生態文化積澱,客家鄉土文化濃郁醇厚,上堡的秀美景色與傳統習俗完美結合,生動詮釋著傳統的農耕文化和稻作文化;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查濟古鎮人文底蘊厚重,查濟古民居依山傍水而建,村外四門(鍾秀、平嶺、巴山、石門)、三塔(如松、青山、巴山)高低錯落,村內石溪、許溪、岑溪穿村而過,形成完整的古建築群和村落格局;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土城古鎮位於赤水河古鹽道上,系古時“川鹽入黔”的重要碼頭和集散地,歷史上四方商賈雲集,形成了古鎮濃郁的商埠文化底蘊……注重保護古鎮的歷史文脈並進行傳承發展,成為這些森林小鎮脫穎而出的密碼所在。

專家指出,特色小鎮的持久生命力在於其獨特文化,森林小鎮的打造也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是開啟森林小鎮的“鑰匙”,只有探索和抓牢這把“鑰匙”,森林小鎮才能彰顯獨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