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平等讓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目標,劫富濟貧只能製造更多不公正

《平等不公正》很好地區分了平等與公正之間的區別:顯然一個人好吃懶做,坐吃山空,另一個人勤勞苦幹積聚財富,兩者收入差別很大,如果強迫後者將收入的一部分分給前者,而體現“平等”,對於勤勞者來說顯然不公正。在這樣的例子中,財富差距恰恰是兩者付出差異的體現,而收入恰恰是對於勞動所得的重要回饋。

幾年前,法國學者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在全球範圍內曾經引發激烈爭議,皮凱蒂通過統計數據發現,近幾十年來,不平等現象已經擴大,很快會變得更加嚴重。他認為,我們正在倒退回“承襲制資本主義”的年代。皮凱蒂指出,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為勞動創造了財富,只是因為他們本來就富有。一句話:人生而不平等。由於資本回報率傾向於高於經濟增長率,貧富不均是資本主義固有的東西,所以要徹底剷除經濟中的這種不平等現象,就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對富人徵收累進稅來保護民主社會。他在書中提出,對於那些積累了鉅額財富的大富翁徵收高額稅收。

權利平等讓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目標,劫富濟貧只能製造更多不公正

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

《平等不公正》的觀點與此對立。本書對皮凱蒂的統計方法及分析表示了質疑。書中認為,如果企業家和商人通過創富做大了餡餅,他的所得就不必通過犧牲他人利益使自己獲益。在這種情況下,創富者和平民的資產差別會拉大,但這種不平等中並沒有受害者。例如,蒂莫拉·諾亞等人強調,“美國人的收入分配比烏拉圭、尼加拉瓜、圭亞那和委內瑞拉還要不均”,但可以忽視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比這些國家的公民富裕。因此,經濟不平等與普遍富裕並不矛盾:例如,富翁的收入和窮人的收入同時翻番,但不平等仍會繼續增加。作者進而強調:“不平等指的不是剝奪,而是差異,差異本身並不存在可疑或異議。”

《平等不公正》強調的是政治平等,即權利的平等。政府給每個公民提供平等的權利,讓個人可以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是,權利平等與經濟不平等有緊密關係,這一事實確有相當的合理性。因為每個人的稟賦、特長和才能並不相同。例如,有的人天生漂亮,可以憑藉優越的外貌成為演員或模特等,賺取比一般人更多的收入。有的人具有繪畫或其他特長,一部作品的收入就可能比普通人一生賺取的更多。但是,由此引發的收入不平等並不違背公正,也並不意味著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刻意調節,通過“劫富濟貧”讓這樣的富人與窮人的收入差距縮小,以維持不公正的“平等”。

19世紀到20年代初期美國工人的收入大幅增長,1850年時,美國人平均壽命為38歲,到1925年時,已經提高到近60歲。在1870年,美國人平均每週工作61小時,,一年累計工作3069小時。到1938年,美國人平均每週工作為44小時,一年累計工作2146小時。顯而易見,這種改善的全面的,而並非僅僅只是富人受益。1934年的美國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而匹茨堡的一項調查顯示,即便在最貧苦的地區,美國工薪家庭的生活也維持了較高水平,窮人的生活普遍比以前提高。在美國的經濟政策中,政府控制和自由放任一直左右搖擺,作者對此特意提醒:“美國不是一個充分自由的社會,而是一個經濟混合體。這就是說,我們不能機械地將麻煩歸結於自由因素,或將優勢歸功於控制因素。我們必須仔細考慮那種因素產生了什麼後果。”

權利平等讓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目標,劫富濟貧只能製造更多不公正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人塑像

一些批評者強調,手握巨大資源的經濟巨鱷和寡頭,能夠剝削資源較少的人。對此,《平等不公正》區分了政治權利和經濟權力。政治權力是用武力達到目的的力量,而經濟權力是交易的力量,它不是上海、剝削或搶走他人權利的權力,而是不提供好處的權力。在武力強迫下,奴隸戴著枷鎖違背自己的意願工作,而自有工人自主選擇職業和工作,除非被武力強制將他與工作分開。

那麼,貧窮國家的工人掙到的低工資是富裕國家剝奪所導致的嗎?《平等不公正》認為,“貧窮是給定的。我們生來就沒有資源,必須去創造。”例如,一些亞洲的“血汗工廠”,工人工資很低,美國工人顯然不願意到這樣的工廠一天工作11小時,有人指責美國公司“踩著他們的背賺錢”。但記者調查的結果顯示,儘管工人們認為工廠的條件很艱苦,但工人選擇在這裡做工,是因為出來的地方更糟糕,而這裡可以賺錢和學習新技術,這些“血汗工廠”工人的收入,也比其他地方的人均收入高出很多。也就是說,這些工人的選擇並非最好,但可以說是次優。

權利平等讓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目標,劫富濟貧只能製造更多不公正

政治哲學家羅爾斯說,機會平等並不僅僅包括不存在通向成功的法律障礙,還包括通向成功初始機會的平等。在人生的競賽中,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成功機會。但《平等不公正》強調了這可能引發的困境——“要使人生中的初始成功機會平等,政府就要不平等地對待人:為了保證平等的教育和物質起點,政府不得不將賦予家庭賺的錢拿走,給那些貧困家庭提供不勞而獲的資金和教育。但即便如此也無法實現初始機會的平等……機會平等的平等主義觀念不允許你給孩子提供任何機會——更好的學校、更好的電腦、更好的藏書以及國外旅行——倘若別人的孩子沒有同樣的機會。”最重要的是,人生不是比賽,不是零和遊戲,必須戰勝對手才能成功。成功不是因為你比別人過得更好,而是能否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當然,《平等不公正》立足於美國低稅收、低福利的現狀。書中也對比了瑞典高福利、高稅收的利弊。對於高稅收低福利,甚至高稅收負福利的國家,則完全不具備可比性。在那裡,整個統治集團汲取全體民眾的血汗以自肥,官員們通過權力出租或利用權力之便牟取暴利,並非正常的經濟形態。 《平等不公正》對於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十分警惕,同時並不反對為貧困者提供最低的福利,讓其維持基本的生存。對於美國的反不平等運動,作者以保守主義思想,既反駁了其具體按觀點,也批評了其整個理論框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