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外国人镜头下的中国老行当,很多都快消失了


这组老照片是海达·莫理循20世纪40年代在江苏南京拍摄的。通过海达·莫理循的镜头带大家去看当时的手艺人,去看那些快消失的老行当。图为修木器的师傅正在修一把椅子。

图为一位师傅正在制作油纸伞。油纸伞在古时是日用雨伞,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发明。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以手工削制的竹条做伞架,用涂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纸做伞面。如今的尼龙钢架伞也是根据油纸伞的开合原理,使用现代材料,工业化生产改进而来。

图为一个妇女正在做麻布袋。麻布袋是以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布料所做成的袋子,麻布袋具有坚韧耐用、造型美观,透气性好,可重复使用、可洗涤等特点。麻布袋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燃烧时无毒、无味、且无任何遗留物质,从而不污染环境,远比如今的塑料制成的袋子要环保。


图为街头的补锅匠正在补脸盆和水壶。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百姓的经济条件都不太好。家里面的东西都要重复利用,坏了不能扔,得请人来补。在当时补锅匠大多是走街串巷的,边挑着担子边吆喝着:“补锅嘞”、“补锅嘞”。

图为一个修铁器的铺子,周边放置着一堆等待修补的铁器,老师傅正拉风箱提高炉温。当时按修补物品的品种来决定工程的不同,例如,有专门补铁锅和铁器的、补搪瓷器皿的、补铝锅水壶的,技术、火候各不相同。当然也有那种技术很牛的师傅,各种都会修的。

图为篾匠正在制作箩筐。一根完整的竹子在篾匠的手中可以制作成各种物品,当时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在那时篾匠是一个很热门的职业。像洗菜的竹篮竹筐,挑东西用的篓筐、夏天睡觉用的竹席等都是篾匠用竹子制成的。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与普及,篾制品几乎被淘汰。


图为一个师傅正在制作木桶。在旧时把从事这项职业的人称之为箍桶匠,他们是专门制作与修理日用木桶或木盆的工匠。当时他们主要制作马桶、脚盆、米桶、锅盖、水桶等家什。当时在街头能经常看到箍桶匠挑着一个担子,嘴里不停地吆喝着“箍桶噢”、“箍桶噢”,走村串巷,为百姓们制作修理各式各样的木桶制品。如今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制手工艺物品了,箍桶匠也渐渐消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