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現象”,你知道多少

如果不是熟悉三國史,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瞭解公孫瓚。公孫瓚是漢末三國亂世早期的一個割據勢力,他與袁紹爭奪河北失敗後滅亡。雖然沒有人提“公孫瓚現象”這個概念,但是小編認為的確存在一種現象,開始的時候創業充滿激情,也乾的不錯,但是一旦遇到強大的阻力就馬上一百八十度轉彎,變得頹廢起來,不思進取,自等滅亡。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只不過是公孫瓚表現的尤為明顯,故而小編稱之為“公孫瓚現象”。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現象”,你知道多少

公孫瓚是貴族出生,他早年英勇善戰,敢作敢當。他打仗出了名,以至於邊塞的少數民族勢力都懼怕他。他在鎮壓黃巾起義軍時表現尤為突出,曾一次性俘殺十萬黃巾起義軍餘部。他還掌握了一支精銳部隊,號稱“白馬義從”,這支部隊人數少,但作戰時非常精銳,善於打惡戰。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現象”,你知道多少

按道理,有這樣的資本,公孫瓚足以橫行天下,做一個亂世的霸者。然而之後,公孫瓚的表現讓人跌破眼鏡。公孫瓚殺害了宗室劉虞後,劉虞的舊部自發組織起來與公孫瓚作戰,常常打敗他,袁紹也在崛起。在挫折面前,公孫瓚立馬象變了個人一樣,以前的英雄氣概不見了,他開始收縮,類似作繭自縛。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現象”,你知道多少

他修築了高大的戰壕,囤積了三百萬斛的糧食,屏退賓客部屬,企圖靠險要固守。他的外圍地盤不斷被袁紹佔領,他卻不以為意說,平定天下不是我這樣的人可以實現的,我囤積的糧食可以吃三十年,等糧食吃完了,天下的局勢就明朗了。但是任何險要都保護不了荒誕,公孫瓚的堡壘還是被袁紹攻佔,公孫瓚自焚而死。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現象”,你知道多少

其實類似公孫瓚的情況很多,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表現方式各異。比如袁術,開始發展很順利,他不是想著打好基礎,而是想著做皇帝,結果很快滅亡。又比如劉焉,他早就想著為帝圖皇,結果到了益州,不思進取,反而燒絕棧道,與外界隔絕。又如劉表,當年單騎入荊州,何等英雄,但到了大爭之世,他卻成了“清談之輩”,不理會中原的機會。袁紹也一樣,地盤大了,軍隊多了,但使命感缺失,不斷錯失戰略機遇。

三國時期的“公孫瓚現象”,你知道多少

什麼是公孫瓚現象?小編認為其實可以用幾個成語來形容:一、虎頭蛇尾;二、固步自封;三、作繭自縛。

行百里者半九十,大浪淘沙淘的就是這些形形色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