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公孙瓒现象”,你知道多少

如果不是熟悉三国史,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公孙瓒。公孙瓒是汉末三国乱世早期的一个割据势力,他与袁绍争夺河北失败后灭亡。虽然没有人提“公孙瓒现象”这个概念,但是小编认为的确存在一种现象,开始的时候创业充满激情,也干的不错,但是一旦遇到强大的阻力就马上一百八十度转弯,变得颓废起来,不思进取,自等灭亡。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只不过是公孙瓒表现的尤为明显,故而小编称之为“公孙瓒现象”。

三国时期的“公孙瓒现象”,你知道多少

公孙瓒是贵族出生,他早年英勇善战,敢作敢当。他打仗出了名,以至于边塞的少数民族势力都惧怕他。他在镇压黄巾起义军时表现尤为突出,曾一次性俘杀十万黄巾起义军余部。他还掌握了一支精锐部队,号称“白马义从”,这支部队人数少,但作战时非常精锐,善于打恶战。

三国时期的“公孙瓒现象”,你知道多少

按道理,有这样的资本,公孙瓒足以横行天下,做一个乱世的霸者。然而之后,公孙瓒的表现让人跌破眼镜。公孙瓒杀害了宗室刘虞后,刘虞的旧部自发组织起来与公孙瓒作战,常常打败他,袁绍也在崛起。在挫折面前,公孙瓒立马象变了个人一样,以前的英雄气概不见了,他开始收缩,类似作茧自缚。

三国时期的“公孙瓒现象”,你知道多少

他修筑了高大的战壕,囤积了三百万斛的粮食,屏退宾客部属,企图靠险要固守。他的外围地盘不断被袁绍占领,他却不以为意说,平定天下不是我这样的人可以实现的,我囤积的粮食可以吃三十年,等粮食吃完了,天下的局势就明朗了。但是任何险要都保护不了荒诞,公孙瓒的堡垒还是被袁绍攻占,公孙瓒自焚而死。

三国时期的“公孙瓒现象”,你知道多少

其实类似公孙瓒的情况很多,只是程度各有不同,表现方式各异。比如袁术,开始发展很顺利,他不是想着打好基础,而是想着做皇帝,结果很快灭亡。又比如刘焉,他早就想着为帝图皇,结果到了益州,不思进取,反而烧绝栈道,与外界隔绝。又如刘表,当年单骑入荆州,何等英雄,但到了大争之世,他却成了“清谈之辈”,不理会中原的机会。袁绍也一样,地盘大了,军队多了,但使命感缺失,不断错失战略机遇。

三国时期的“公孙瓒现象”,你知道多少

什么是公孙瓒现象?小编认为其实可以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一、虎头蛇尾;二、固步自封;三、作茧自缚。

行百里者半九十,大浪淘沙淘的就是这些形形色色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