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據悉,好萊塢歌舞片之王斯坦利·多南於2月21日去世,享年94歲,他生前曾執導《雨中曲》(與吉恩·凱利聯合執導)《錦城春色》《甜姐兒》《七對佳偶》等多部電影。多南的兒子同媒體確認了父親的死訊,但未公佈更多細節。

上週六,一條著名導演斯坦利·多南離世的簡訊在電影圈和音樂圈引發了不小轟動。或難以接受或悲從中來,許多人紛紛提及了和導演作品有關的回憶。

單純就作品和影史地位而言,斯坦利·多南絕對是電影史上,尤其是歌舞類電影史上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作為米高梅傳奇時期的幕後主力之一,他是名副其實的“好萊塢歌舞片之王”,被公認為是對好萊塢音樂電影有著最大貢獻的導演。

他執導的多部電影作品都取得過相當不錯的成績,橫掃各大頒獎禮。最著名的莫過於《雨中曲》,而《睡衣仙舞》《失魂記》《好天氣》等電影也不乏靈感與創作碰撞的結晶。

要知道,本身舞蹈水平很高、又累積了幾年舞臺經驗的斯坦利·多南,在舞臺設計上總是異常精準,對歌舞片的駕馭能力比其他導演向來是更加得心應手的;而獨特的電影情景和語言表達,又藉助作品成了他思想的延伸,總能透過作品對社會或個體表達出自己的態度。

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回顧多南的電影生涯,不難發現他個體精神的形成都是有跡可循的。

出身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17歲時便在百老匯登臺演出,25歲時在與金·凱利合作自導自演了電影處女作《尋歡作樂》,1952年更是再度合作導演了《雨中曲》……從作品來看,將自己最擅長的歌舞一一搬上銀幕,多南是有著絕對優勢的。《王室的婚禮》裡的兩段舞蹈設計,《雨中曲》的九支歌舞,都是其中的代表。

之後不管是與一代傳奇女星奧黛麗赫本先後合作《甜姐兒》《謎中謎》《麗人行》等影片獲獎無數,還是1998年從馬丁·斯科塞斯手上接過了他人生中的唯一一次奧斯卡獎項,也是有著最高殊榮的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多南都給影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者是擺渡人,後者是登山客,多南演好了生命中的不同角色。

這些使得儘管離他最後一部電視電影作品《情書》已然20年,距離他上一次為女友伊蓮·梅導演音樂劇《成人娛樂》也有17年之久,甚至於近來他也鮮少近況,但多南在許多人心中的影響力始終未減。

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雨中曲》,從1952年在美國上映之日起,之後的半個世紀裡幾經修復,影響了幾代人。被導演們前後腳致敬,又被影迷們視若寶藏,電影依然煥發著強大生命力。

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時至今日,由米高梅電影公司出品、斯坦利·多南和金·凱利執導的歌舞片《雨中曲》,絕對算得上歌舞類型電影的鼻祖,時代的巔峰之作,亦是影史上最好的歌舞片。就連一向苛刻的美國電影學院,也在2006年將它選為“25部最偉大音樂電影”第一名,在2007年評選的“100部最偉大影片”裡,《雨中曲》位列第5位。

電影以好萊塢從默片時代過渡到有聲片時代為背景,巧妙地設計了許多歌舞橋段,用批判與詼諧的“戲中戲”視角講述了好萊塢演員與合唱隊女孩之間的愛情故事。

在《雨中曲》中,虛實、真假都得到了彼此的對應,會唱歌的幕後與不會唱歌的臺前形成了鮮明對比,好萊塢的面目在歌舞表演中完成了一次強有力的反諷,趣味性十足。

《雨中曲》的厲害之一,在於它的“四兩撥千斤之力”,冗繁於簡。

而追溯其起源,米高梅製片亞瑟佛雷本想讓兩位編劇把一些20、30年代的舊歌“再生利用”,串聯成一個故事,但多南和和金·凱利則藉助這個題材完成了一次超常發揮。將背景設定在默片轉換成有聲片的時期,不僅引入了諸多經典唱段、有歌舞上的聯動,更是描寫了一個又一個妙趣橫生的故事。

一個真正群星燦爛的時代,理想主義與浪漫思潮成了電影中的情感共鳴。

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依靠舞蹈與歌曲的完美融合,《雨中曲》打造出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聽體驗。

舞蹈方面,出色的設計到演出,片中人物的心境與舞蹈都配合得極為默契。

作為一代舞王的金.凱利,快節奏的爵士樂與他輕盈的踢踏舞融為一體,絕妙的舞技、靈動的技巧,都讓電影的歌舞片類型味道妙趣橫生。

除此以外,不管是女主的獨舞,還是女主和金·凱利的雙人舞,亦或者兩男一女的三人舞,都有著非常到位的呈現效果,踢踏舞具備絕對的感染力。

為了雨中舞蹈這場戲,發著40度高燒的金·凱利堅持上陣;而從來沒學過舞蹈的女主,更是為了電影雙腳一度血管爆裂地練習,已達成最終的完美拍攝。

歌舞類型片的《雨中曲》,舞蹈元素讓人很難去挑剔。

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音樂自然也不例外,優秀的歌舞片一定是能讓觀眾得到集動聽歌曲、優美舞蹈於一體的視聽享受的。

如果金·凱利更多地是給舞蹈上的橫向落地,那多南則是歌曲與舞蹈設計上的深入與考量。

在原聲上,電影就不乏許多經典的舊歌再利用,歌聲和舞蹈的結合遠遠超越了言語本來擁有的表現力,看似委婉的表達實則產生了更強的衝擊力,也有了不一樣的感染力。淡入淡出的播放效果,一來使得過渡場面不會顯得突兀,二來順應了劇情成為很好的氛圍鋪陳。

耳熟能詳的《Singin' in the Rain》就圍繞一句“I'm singing in the rain”展開,輕快的音符搭上環境音形成了一種迷幻美好的聽覺感受,歌曲伴隨踢踏舞成為了無數人翻唱、永恆的爵士金曲。橋段的經典離不開音樂的作用,前有庫布里克《發條橙》,後有紅遍全球的電視劇《老友記》,都完成了對《雨中曲》的致敬。

一曲多唱的《All I Do Is Dream of You》有著兩種不同的編曲版本,女聲活力四射,男聲憂鬱深沉,唱上對應的不同情緒形成了一種應和,“我能做的就是夢見你”,聽上去就是如此美好。

男主死黨獨唱的《Make'Em Laugh》以一種詼諧的唱法,表達出調侃和反諷。

而柔情似水的《Would You》與活潑輕快的《Good Morning》則藉助器樂充分突出人聲的質感,遊走出不同的感情線。

相比純音樂類電影,歌舞類電影的音樂和舞蹈是連成一個整體的,感官是與角色相聯結的,一切又是有靈魂的。

這位剛離世的導演,曾拍出了影史值得稱道的歌舞片

因此即便我們是帶著對導演的懷緬重溫了這一部《雨中曲》,但電影內裡的情緒湧動依然能通過歌舞完成一次豐富的表達,在作品中永葆它的光輝與閃耀。

至少,在《Singin' in the Rain》裡的純粹美好,你一輩子都記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