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在福洲的不遠處的羅源中房鎮乾溪村保存著一座始建於宋代古宅——陳太尉宮,陳太尉宮整個建築為榫卯結構的木房子,據說整個建築未用一根釘子。一宮之內並存著五代,宋,明,清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為“江南瑰寶”,並被文物專家譽為古代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公展示出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的歷史遺蹟。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陳太尉宮始建於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年),原是陳氏家祠,系陳蘇所建。,單開間,進深2間,高9米,建築面積54.9平方米。陳蘇(831-915),字高行,是河南光州固始縣華嶽村靈潭境貢士,唐乾符三年(876年)隨王審知入閩,唐末至羅源新豐裡曹峰(今乾溪村曹壪)定居。他教民眾種稻種菜,植桑養蠶,還辦學校,對百姓進行文化和文明教育,貞明元年(915年),陳蘇卒,年85歲,鄉人感念他的恩德,把他作為神,供奉在陳氏家祠,稱“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1209年)敕封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1239年)加封“顯佑嘉應侯王”,即建造宮殿於祠前,稱大宮。同年,陳蘇十五世孫陳慶抗金有功,18歲戰死沙場,被封為“都統伏魔太尉”,配享於宮,並予以擴建,改名“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陳太尉宮坐西向東,偏南十度,由宋代建的正殿、明萬曆年間建的北配殿、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建的南配殿和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建的戲臺、門樓組成,是江南僅存完好的,融宋、明、清三朝風格的一座木結構古建築, 佔地面積近3000平方米,其中宮外建築物有大道、門亭、旗碣、宮埕等五地1800平方米,宮內建築佔地1155.07平方米。由正偏殿、戲臺、宮門組成,支承構件為拱鬥疊接,是江南僅存完好的,融五代,宋,明,清風格的一座木結構古建築,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前殿由門樓、戲臺組成。大門結構獨特,面闊五間,據記載是清咸豐年間所建,正間為門廊,廊左右砌八字屏牆,門廊上方由斗拱組成藻井,廊前簷下為七層如意斗拱連疊,上承歇山頂屋蓋,翼角翬飛,古樸大方。門兩側石柱上嵌著一幅對聯:“神殿重修永鎮河川崇祀典,虯松倒插長標鬥裡顯威靈”。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戲臺為單簷歇山頂,與門樓連為一體,飛翼高翹,上有八角形藻井,沿口嵌著花鳥等圖案的雕板。戲臺中間平時是過道,演戲時將木板鋪設對道之上。戲臺兩側有包廂,與南北配殿相連。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南北配殿均面闊三間,進深六間,單簷歇山頂,由20根梭形柱支撐抬梁式樑架,明間上方六角形藻井以斗拱裝飾,雀替刻卷草雲紋。其中南配殿瓜柱、斗拱等處雕刻的花紋更為精細繁縟。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正殿為重簷歇山頂,面闊三間(14.10米),進深五間(21.22米),其中明間間闊6.80米,木構架中保留有早期構件。據現狀分析,抬梁式構架的原構,進深應為四間八架椽,南宋擴建時將後金柱位置後移,並向後擴展一間二椽,改為十椽屋,樑架隨之變動,屋脊也相應抬高;清代擴建時,又於殿前加建軒廊一間,構成現狀。36根梭形柱碩大、齊平。拱頭卷殺無瓣。柱頭不施普柏枋,闕額出頭,垂直搭交,且垂直平截。垂拱素枋重複疊置。尤其是大屋架採取以山面橫架鋪作支撐架兩道大額枋,不用內柱,其上再安重拱分別支承前後兩中平椽縫上的樑架的做法,中結方形藻井,層疊有致,別具一格。闕額、額栿、乳栿、四椽栿及平梁,截面近圓形,幾乎是採用原木搭建,為宋代福建地方木構建築的典型代表。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江南古建築博物館陳太尉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