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明代古建,辦古制書院,他帶領弟子洗心養性,承襲先賢理想人格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我們在聊什麼?點擊上方音頻收聽

我第一次進古代書院,是在年初時候去嶽麓山。那兒清幽怡然,千年學脈自有獨特的氣場。

除去院落草木,令我印象極深的是其中的碑匾和歷代山長的介紹。自北宋起到晚清,嶽麓書院可考的有五十五位山長,他們既是書院的負責人也是講學授業的大儒,於當時備受尊崇。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前些時,機緣之下,我知道了十翼書院。為何承襲古代書院制度?又為何將十翼書院定位於“一個培養書院山長的書院”?

都讓我心生好奇,於是便有了和書院創始人米鴻賓老師的一番深聊。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我們的談話從“十翼”的出處開始。簡而歸納米老師的觀點便是:《易經》是群經之首,讀經不能不讀《易》,而學《易》得法要從解讀易經的《易傳》入手。

《易傳》分十個篇章,如同學習易經的十個翅膀,此為“十翼”。

他以此為號,又作為書院之名,就是言明志向,要以學習和教授古典文化脈絡為一生之己任。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中國文化是聖化的教育,而格物是中國文化抵達聖境的基礎。無論是古之易學還是今之科學,都隸屬於格物範疇。格物,用他的話總結就是:探究萬事萬物勢能發展變化規律的學問。中國文化一直強調的順勢而為的大智慧,就是基於格物的功夫。他說,中國文化的高境用兩個詞即可概括——功夫與境界。它們對應於《大學》所言的“格物”和“明德”。

在他看來,學習《易經》並非是求什麼玄幻之術,而是學習幾千年來古人總結的格物智慧,將其應用到當下的生活和思考之中,以更寬廣的維度跳脫個人在時間、空間上的認知束縛,抵達“勝物而不傷”自在和灑脫。

看清大勢,橫向能定位自己的社會責任,縱向能明瞭個體的歷史使命,人便會有根性,真正做到“遇事能斷,遇事知止”。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關於治學,米老師說,一分“學”,九分“習”,功夫要在事上磨,只有不斷實證才能體會學習的樂趣。

這樣的體悟,最初來源於他的外公。兒時的農村書籍匱乏,他說外公就憑藉記在腦中的古書教他。從小就告訴他“不要想著自己有錢,而是要讓自己值錢”,只有具備了真功夫,才稱成為真君子,才能到哪裡都有飯吃。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那一刻,我會在米老師嚴謹慣了的神情下,看到眼圈的一絲微紅。他說:外公一生坎坷,歷經命運的磨難,到晚年身體不便困居鄉野,但始終不曾沉淪。

外公不僅教他書,也教會他如何讀書,為何讀書。這樣的一份感恩,讓他放棄公職,從講座開始,一點點籌建書院,直到現在在北京、上海、湖南都有了十翼的道場。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他說希望書院的學生是能“修身、洗心、養性”之人。從先秦思想到宋明理學,只要從“宗經、涉世、守先、待後”一脈研習下去,就能夠進入中國人哲學思辨的路徑。

此外,古人在格物和養生的智慧學習也不能忽視,有好的身體和生活才能有寬闊的心性,而這正是現代學校學習所缺失的。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宋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其人,則以北宋五子為代表。五子之一的邵雍,被尊為最具有內聖外王之學的大儒,他成為了中國宋代至今以來無數讀書人的旅途。

在其洛陽故居“安樂窩”中,有一方御賜的康熙手跡“學達性天”匾額。通過求學致問而洗心養性,最終達到“人性”與“天道”相齊,天人合一,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國教育幾千年所求索的目標。

由此,米鴻賓老師仿效古代書院制度籌建十翼書院,我的好奇,解了。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外公的家訓

L:您的號是“十翼”,創辦的書院叫“十翼書院”,《十翼》即《易傳》,是解讀《周易》的著作。您為何以此為號?

M:易書最早出現的時候是指《周易》,東漢末年,著名學者王弼把《周易》和《易傳》(相傳為孔子口述,由後世弟子整理而成)合而為一,稱為《易經》。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易經》的表述,隨後它便被官學納入五經之首。漢代的經學大師鄭玄,又把《易傳》分為十個篇章,稱為“十翼”,謂為學《易》的十個翅膀。

國學之大在經學,經學之首在《易經》,《易》之門庭在十翼。就好比這是一個四合院,你只是進第一道門,再想要登堂入室的那個門就是“十翼”。若沒有它,想真正讀懂《易經》幾無可能。可是,現在人們讀《易經》,多數會被前面的六十四卦吸引注意力,很少有人從《易傳》入手。這就是顛倒混亂。

經史子集,以經為先,十三經以《易經》為首,《十翼》則是打開《易經》的鑰匙,以此為號,做書院的名字,正是為了表達我教授傳統文化脈絡和核心思想的正行。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聽說您打小追隨外公學習國學,能分享下小時候的經歷麼?

M: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每個省的地級市一般都有國立高中,裡面有很多老先生講授國文。外公當時家裡很窮,就住在學校裡,靠穿同學的舊衣服,幫人家輔導功課過活。因為學習刻苦,領悟能力出眾,老先生們都很喜歡教他,他的底子就是那時候打出來的。我從懂事起就跟著外公,一直長到十幾歲。

在帶著我走街串巷的過程中,他給我講《封神演義》、《施公案》、《古文觀止》,還有一本關於六壬的書,他時常結合著實證講給我,這種記憶奠定了我學習《易經》的紮實基礎。那時候書雖不多,但他以前記在腦子裡的不少。後來外公離世時,所給我的就是小時候的那幾本書,直到現在我仍珍藏著——這是我一生中的智慧啟蒙典籍。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該書系民國上海廣益書局版本,米鴻賓老師家傳

L:外公在教授你這些的時候,對你有什麼期望嗎?

M:他要我把這些東西都學好,一直強調說,別人不會的我學會了,一招鮮就可以吃遍天!前幾天,我受湖南長沙嶽麓區教育局之邀做《家訓與中國文化》講座的時候,還分享了外公從小對我的訓教,“不要想著你有錢,要想著你值錢”,“君子藏財於天下,無須去取”。這兩句話,我今天體會的淋漓盡致!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米鴻賓老師支持重建明代寺院——遼寧財神寺

創辦十翼書院

L:您在什麼情況下萌生了做書院的想法?

M:從小我外公就跟我說,“君子藏財於天下,無須去取”,“文化是最大的生產力,智慧是最大的不動產”,“什麼是鐵飯碗,走到哪都有飯吃才叫鐵飯碗”,外公的話打開我的視野,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走到哪兒,都是無所畏懼的輕鬆,才是鮮活的人生,也正因如此,後來就乾脆辭去了鐵飯碗。

2007年,我開始以講座的形式,在京城傳習古代書院的會講傳統,以明師傳道的問學模式,踐行文化演變脈絡及其安身立命的精神內涵。我覺得書院最核心的價值就是為國家為社會培養棟樑,若能夠以這種形式將自己所學傳承給更多的有緣人,讓社會多些有真功夫的人才,也是一種功德。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從到復建本溪財神寺到籌建湖南、上海等地的十翼書院,能和我們說說其中的故事麼?

M:孔子說想了解一個人要“察其所安”,就是知道他的心安住在哪裡。財神寺是我2010年的時候主持復建的,2014年復健完成,累積從社會募集了大約一點三個億,其中,門生們給我了莫大的支持!我想,這也是文化和智慧的感染力。“於事無心,於心無事”,現在,我的心已經不在那了,我把一生的聚焦點都放在十翼書院上面。

當年試水在湖南設立分院,是因為湖南是中國最有文化活力的地方之一。我要看看我在最有文化的地方能不能把書院做起來,如果做起來了,我就覺得以後在各地都不是問題了。真是天不負!十翼書院在長沙做的風生水起,後來到了上海,發展更加昂揚。

但歡喜與憂慮並存,很多地方要申請設立分院,條件也都很好,但是我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不會盲目擴張書院,也不會盲目請老師進來,尤其不懂得格物方法的師資,我絕不會請,因為他們會亂了書院的氣場。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書院的課程設置以儒、道、武、醫為脈絡,以“修身、洗心、養性”為目標。做這樣的規劃,您的思考是什麼?

M:每年我的年課都限制在60人以內,以小規模精研為主,一分理論,九分實踐,經過一年多的打磨,門生們都有了質的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全都煥然一新。也正因如此,書院的粘性越來越高,凝聚力越來越堅實!

我在講年課的時候,會把整個中國文化脈絡講習一遍,從先秦思想史到宋明理學,中國智慧路徑一目瞭然。學生們腳踏實地,一點點把文脈基礎打好以後,再學《易經》、《道德經》等經典,踐行中國古代格物智慧和中醫養生方法等,事半功倍!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您開課程對學生的年齡和經歷有什麼要求嗎?

M:沒有,十翼書院招生的時候都是“有教無類”,只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會分類。一個班學生同上一堂課,隨著機緣不同,有人聽的醍醐灌頂,有人則需要慢慢消化。就像滾湯圓一樣,開始時有大有小,最後滾勻稱靠的是自己下功夫。但方法我會給正確!

我經常說,你給我一天,我還你十年!說的就是我的教學方法之與眾不同。

今人的求學的視野很容易停留在外在的地方,陷溺於邏輯、名詞、概念、和聲名,非常可惜。他們往往概念背的滾瓜爛熟,其實根本沒有走進來。要知道,最近和走進,雖然讀音相同,但卻決定了生命的質量的不同!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書院創辦十年有餘,這些年也有很多“國學復興”、“文化自信”的倡導,您如何看?

M:我覺得陽光重新出來了,土壤還是那個土壤,人的基因也沒有變,變的只是子子孫孫的面孔,典籍也沒有變,因此,只要陽光、雨露一滋養就會返本開新的。我從來不認為中國文脈斷了,也不認為在異域他邦。因為就從我自己掌握的文化內容來看,最核心的文化精韻一直在我的血液裡,從未沒斷過。

如果有一天中國人按照中國智慧的方式來生活的話,我相信仍然會引來西方人頂禮膜拜。唐朝宋朝都是非常鮮明的案例,我們在歷史上曾經璀璨過,這不只是滄海一瞬,這耀眼的歷史我們將來一定會再次書寫。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國學傳承之路

L:中國很多家長都有讓孩子背唐詩宋詞的意識,但一旦進入小學之後,基本就按照學校的要求來,不會再重視國學教育。您是怎麼培養自己孩子的國學修養的?

M:先把框架記下來,剩下的就是不離生活日用的實踐。因為我知道自己是怎麼學出來的,所以也知道如何讓孩子怎麼學出來。在女兒三四歲的時候,用誦讀機給她播放經典誦讀,從《易經》開始,播放一段時間後,偶爾我會故意讀錯,當她開始糾正我的時候,我就知道底子已經打好了,就像做鏡一樣,打磨平坦後,有東西出現,會自動反射。

我開車帶她出去的時候,前面有車過來,我問任何一個車牌號的卦象歸屬,她都能幾秒鐘說出來,包括卦義,她在八九歲的時候就已經完成這個階段。現在,很多事情她都能夠抽絲剝繭看到結果了,這就是體驗的智慧,所以說,“知行合一”非常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明師。

言傳不如身教。對待子女的教育,家長一定要親力親為。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十翼學院生命體道見學之旅

L:現在95後,00後開始走向社會,跟他們接觸下來,我發現這代人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對此您怎麼看?

M:古時的人無外乎種田,科舉,經商,沒有太多道路可走,生活環境相對簡單,立下志向後一般很難被奪走。但是我們今天的環境完全不同了,社會普遍性焦慮造就了很多人的不定之心。你有不定之心,志向就會隨時被人所奪。所以,

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人如何有定力,不為外物所動。人們現在往往都被財富招搖了人心,而我經常用我自己的親身案例給社會分享我的感悟:你有錢,我不稀罕,我有道,你夠不著!若能這樣,你的心自然就定住了。

關於立志,最好家家能夠有家訓。我是深受其益!

宋代朱熹最著名弟子蔡元定從小的家訓就是“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一個人走路時要對得起自己的影子,一個人睡覺時要對得起自己的被子。這就要求人不能有任何的雜念和負面的念頭!你看,這是怎樣的典範啊!而今天很多人聽到這句話以後,第一反應就是:我做不到,而不是怎麼能做到!孫子兵法說“望其上者求其中,望中求其下,望下者必亡”,不確立高標,如果他們努力,目標很快就完成了,他們就覺得沒啥可幹了。

還有,我教育我女兒:不做第一,只做唯一!人生,活出真實無偽不可替代令人尊重的自己,就已經夠了!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您和楠書房合作多年,著有《道在器中——傳統傢俱與中國文化》一書。傳統傢俱中的哪一點讓您有鑽研的衝動?

M:我以前寫過幾篇關於中國傢俱形式的文章,主要研究文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理念在傢俱中的體現。當時,我查閱了很多書,發現它們多數都在講述那些傢俱的年份和收藏價值。

我覺得這些都是表面上的東西,而我想知道的是蘊含其中的精神本質,古代文人寄託在傢俱中的思想和意蘊是什麼,這是研究中國最傳統的文化的途徑之一。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中國古代傳統書房為什麼是這種形式,可以和我們簡單簡單講一下嗎?

M:首先我們最應該明白的一點是中國傢俱為什麼使用木頭。曾經有一個研究經濟學的教授跟我說中國人現在不應該再使用木質傢俱了,我們應該像德國一樣把沙發都做帶彈性的軟的,這樣才符合人體工學。我說這就大錯特錯了,中國傢俱不但符合人體工學,最重要的是它還蘊含了精神內涵

鐵不養人,玻璃也不養人,但是木頭養人。木在五行中代表仁義,用木頭做傢俱是在提醒我們踐行仁義。寓教化於建築和傢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就像古宅一出來都有人字形磚,從小教育我們努力做人上人;而徽派建築的青磚白牆,從小就告誡人們做人要清清白白。這就是古人說的道在器中!任何一個物化現象的出現,都應該是為人服務的!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L:您對自己出書方面有什麼要求,什麼程度上會出書?

M:我把我的書是當成傳世之作來出的。眾所周知,寫書是一件很費時間的事情,書不傳世我不寫。我寫《六壬神課金口訣心髓指要》的時候,足足用了二十年才整理完!雖然期間也有看似整理完的時候,但是不斷反覆研讀之後,總覺得語言還不夠精準,一直等到用無數案例和實踐打磨完以後,才找到更精準的詞去解讀,這才算真正完成。

周代莊子說“美成在久”,明代張介賓說“物暴漲者必夭”。是的,真正美好的東西一定要經歷時間的打磨才會更醇美,那些一下子快速發展起來的東西往往都不長久。

當年呂翁說“睡至三更半夜,凡功名利祿皆成幻影;想到一百年後,無老少長幼俱是古人。”因此,我也覺得如果我不做與護法和護生有關的傳世的事情,我這輩子就白活了。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下期預告:

他是星巴,馬拉野保基金會創始人,第一個在非洲專職做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人。2003年,他辭去做了十幾年的政府公職,開始到非洲原野上參與野保工作,與原始部落住在一起,與獅子為友,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並常年行走世界各地,宣傳野保。下期,一起聽聽他與獅子的故事。

撰文 ✎Miss魯

@蜜思魯

复明代古建,办古制书院,他带领弟子洗心养性,承袭先贤理想人格

Hi,你好,我是蜜思魯,我喜愛讀書,喜愛和朋友聊天,十幾年前我在廣州開辦了唐寧書店。我一直認為唐寧是一家有溫度的書店,因為這間書店陪伴了我的成長,同時也讓我結識了很多有意思的朋友,每次和他們聊天,總能讓我受益無窮。蜜思魯的三點一刻就是我和這些朋友的私家聊天,我希望通過這個欄目,將每一次的相遇記錄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