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见红——记“八六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123B/K型鱼雷快艇

刺刀见红——记“八六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123B型鱼雷艇

本型艇西方统称为P-4型鱼雷艇,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发、装备的高速鱼雷艇,采用滑行艇型,铝合金艇体,具体分为安装有平面搜索雷达的123K型,和无雷达的123Б型。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近海防御形势吃紧,为了尽快加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战斗力量,开始向苏联购买包括鱼雷快艇在内的海军技术装备,本型艇即在这一背景下购得。

1950年8月,人民海军在青岛成立快艇学校(后一度迁移至威海刘公岛),为大量装备鱼雷艇提前进行人员培训,同月,苏联向中国交付首批6艘本型鱼雷艇,全部用于快艇学校教学训练。1951年,苏联分两次向中国交付36艘本型鱼雷艇,据此编成鱼雷快艇第1、11、21、31大队,配置于青岛基地、中南军区海军、华北军区、华东军区海军,成为人民解放军海军拥有鱼雷艇部队的开始。

1965年8月6日,南海舰队鱼雷快艇11大队的“123K”和“123Б”鱼雷艇11艘参加了“八·六”海战,击沉了台湾地区海军“剑门”号军舰。曾参加击沉“剑门”的“119”艇后移交天津红领巾凤凰山营地展出。

排 水 量:20.74吨(123Б),21吨(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M50柴油机,2400马力

航 速:42节(最大)

续 航 力:400海里/13节

武 备: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2.7毫米双联装机枪2座(123Б),450毫米鱼雷发射管2座,14.5毫米双联装机枪×1(123K)

62型护卫艇

刺刀见红——记“八六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参战的558艇,可见首尾加装的无后坐力炮

本型艇是1959年4月于上海召开的、总参、海军和各舰队都派人参加的“高速护卫艇设计建造现场经验交流会”后根据海军和有关院所提供的设计方案,同年9月由大连造船厂完成施工图纸的产物。本型艇吸取了各舰队基地自行研制的护卫艇特点(旅顺的0105艇、青岛的0108艇,上海的0109艇,广州的0110艇),取长补短最终成为一款深受海军喜爱的小型舰艇,本型新艇被命名为“0111型”护卫艇。“0111型”试验艇于1960年在大连造船厂建造,1961年11月建成。经过一年的试航,并由708所改进,提高航速和增强火力后,于1962年被海军选中开始批量生产,定型为“0111甲”代号“062型”高速护卫艇。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大型高速护卫艇,北约代号称为“上海”级。

1965年8月6日,海军南海舰队护卫艇41大队的本型艇“598”、“558”、“601”、“611”艇参加了著名的“八六海战”,击沉台湾地区海军“漳江”号巡逻舰。

排 水 量:“0111甲”“0111乙”115吨(正常)

主 尺 度:38.78米×5.3米×1.43米(全长、型宽、吃水)

动 力:“0111甲”型:4座轻M50Ф3/轻12V-180柴油机,4轴,4800马力

航 速:“0111甲”型:30节(最大)

续 航 力:600海里/17节

武 备:苏制B-11型/国产61式37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苏制2M3型/国产61式25毫米双联装机关炮2座,75毫米双联装无后坐力炮2座,深水炸弹8枚。

刺刀见红——记“八六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海上英雄艇”

0111甲改型艇,该艇因参加1965年8月6日的“八六海战”中作战英勇,身处敌我双方炮火夹射中仍带伤坚持作战,最终击沉国民党海军大型猎潜艇“漳江”号。著名作战英雄麦贤德曾在该艇上服役,该艇被授予“海上英雄艇”称号。战后本艇经过改装,艇尾延长了一段,加装了一座五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并不用于反潜,深弹皆装触发引信用于反水面舰艇。此为该艇退役后的陈列状态,涂装改变为“低可视度涂装”,舷号变为改刷成黑色“611”。

“漳江”号巡逻炮舰

刺刀见红——记“八六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漳江舰

“漳江”舰原为美制“PC461”型猎潜艇“PC-1232”号,1954年6月被美国移交给台海军,当做小型巡逻炮舰使用,1965年8月6日,该舰随剑门号在在执行对大陆沿海渔场袭扰和运送特务的任务时遇到汕头水警区护卫艇41大队(装备62型护卫艇)、鱼雷艇11大队(装备123型鱼雷艇)的截击,于凌晨3时33分被62型护卫艇击沉于东山岛东南24.7海里处。

排 水 量:450吨(满载)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机,双轴推进,2880马力

航 速:20.2节

续 航 力:3000海里/10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1门,MK-3型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1门,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6门。

“剑门”号巡逻炮舰

刺刀见红——记“八六海战”中的双方参战舰艇们

剑门舰

“剑门”舰原为美制“海鸦”级扫雷舰“巨嘴鸟”号,1965年4月被美国移交给台海军,改名“剑门”,当做巡逻炮舰使用,属于当时台海军较新的舰艇,同年8月6日,作为台海军第二巡防舰队旗舰的该舰和“漳江”号编队在执行对大陆沿海渔场袭扰和运送特务的任务时遇到汕头水警区护卫艇41大队(装备62型护卫艇)、鱼雷艇11大队(装备123型鱼雷艇)的截击,被命中三枚鱼雷,当即爆炸沉没,此次海战史称“八六海战”, 坐镇该舰的巡防第2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以下170余名阵亡,舰长王韫山及参谋长黄致君以下33名(其中包括福建渔民捞起抓捕的“漳江”号舰员5人)被俘。

排 水 量:904吨(满载)

主 尺 度:67.44米×9.8米×3.28米(长、宽、吃水)

动 力:2座通用汽车公司GM12-278型柴油机,双轴推进,3532马力

航 速:14节(最大)

续 航 力:3000海里/8节

武 备:美制MK-22型76毫米舰炮2门,MK-1型40毫米双联装博福斯机关炮2座,20毫米厄立肯机关炮2门,24联装反潜深弹发射炮1座,MK-32型三联装324毫米鱼雷发射管1座。

附录:八六海战记录

1965年8月5日17时45分,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接到谍报人员通报:国民党海军两艘猎潜舰由台湾左营港出航。

南海舰队得到台湾国民党军派出的两艘“猎潜舰”出航的情报后,即判断:敌舰可能在东山岛海域进行偷袭或对大陆渔民进行“心战”活动。南海舰队指挥员立即向总参谋部上报了“放至近岸、协同突击、一一击破”的作战方案,得到总参批准。汕头水警区护卫艇41大队护卫艇4艘、快艇11大队鱼雷艇6艘组成突击编队,指挥员是汕头水警区副司令员孔照年和参谋长王锦。

8月5日21时至24时,人民解放军参战各编队舰艇分别起航,驶往预定歼敌海区。其中鱼雷艇编队因通讯方式落后,未能赶到交战地点。 [2] 6日1时42分,国民党军海军“剑门”、“章江”两舰凭其火炮射程远,先机向护卫艇开炮,孔照年下令“准备射击”。人民解放军海军突击编队各艇求战心切,误将口令听成“射击”,借敌炮射击火光向敌舰猛烈射击。孔照年及时下令制止。艇队展开战斗队形接敌。当看清敌舰桅杆时,下令各艇一齐射击。人民解放军海军突击编队连续两次突击和抵近射击,压制了敌舰炮火,将敌两舰分开。敌舰“剑门”号一面还击,一面向东规避;“章江”号被4艘护卫艇紧紧咬住,人民海军护卫艇从500米与敌同航向射击,直打到100米以内。“章江”号中弹起火,开始后撤脱离接触,人民解放军海军突击编第589、601艇加速冲击堵击,611号艇勇猛追打“章江”舰。但这时611号艇正好位于己方艇队与国民党海军“章江”号舰之间,在猛烈的炮火中,误被己方炮弹击中。接着又被“章江”号击中,3部主机被打坏,前舱进水。但611艇仍坚持战斗。轮机兵麦贤得头部被弹片击中,失去知觉。当他苏醒后,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坚守在主机旁边。在前面堵击“章江”号的601艇,也中弹4发。艇长吴广维头部中弹倒在指挥位置上,还连连喊“打!”直到战死。王瑞昌立即接替指挥,继续战斗。敌舰“章江”号在人民海军艇队的攻击下,此时已遍体鳞伤,失去作战能力,起火爆炸,于3时33分沉没于东山岛东南约24.7海里处。人民海军突击编队第611艇自航返回基地。

击沉“章江”号后,经总参谋部批准,人民海军编队于3时43分,对“剑门”号实施攻击。5时10分接敌后,各舰艇集中火力猛烈射击,“剑门”号当即中弹起火。5时20分,解放军鱼雷快艇第二梯队在高速护卫舰的掩护下,接敌2至3链施放鱼雷,命中3条,“剑门”号随即沉没。

此次战斗,自解放军海军艇队出航到返回基地,历时12小时45分,与敌战斗持续3小时43分。取得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海军最大一次海上歼灭战斗的胜利,这次海战,人民解放军海军共击沉国民党海军猎潜舰2艘,击毙巡防第2舰队少将司令胡嘉恒以下170余人,生俘“剑门”舰舰长王蕴山以下33名,人民海军阵亡4人,负伤28人。参战部队英勇作战,国防部通令嘉奖参战部队,授予麦贤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海军授予611号护卫艇、119号鱼雷艇“海上英雄艇”、“英雄快艇”称号。

从台湾资料看,包括剑门舰舰长王韫山中校在内的33名国民党官兵被俘,其中大陆籍19位(其中包括2名前抗美援朝志愿军战俘,之后在战俘营选择去了台湾),台湾籍14位。八个月后,全部战俘宣布被释放,王韫山舰长等19位大陆籍官兵全部释放后返遣至原籍地,14名台湾籍俘虏,其中3人选择留在大陆,其余11人于1966年4月26日则被返遣回到台湾。

11人被返遣回到台湾后,统一有“海军总部保防组”以“匪情研究"名义实施监视,并派一个宪兵班拘禁看管,不得与家人和亲友联系,直到1967年7月12日,全体以因病停役办理退伍,分发至联勤生产工厂,由工厂保防官监控。工资低廉,并被当做”匪谍“看待,备受煎熬。之后多人到民间工厂工作,但仍被白色恐怖监控。其中一名五峰乡原住民参加远洋渔船捕捞工作,出发临上船前遭调查局责问”不知自己身份吗?“被逮捕后放回五峰乡山上,抑郁而终。

1987年台湾“解严”后,王韫山舰长想回台湾与家人团聚,台当局不接受,最后只好回美国团聚。至于选择留在大陆的台湾籍官兵,有人在解严后回到台湾,受到英雄式欢迎,领了一笔补偿金再回大陆居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