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變軟做“服務”,這也是5G時代消費市場AI+IoT的最優選擇?

文|曾響鈴

來源|科技向令說(xiangling0815)

蘋果全是“軟貨”沒有“硬貨”的發佈會,這些天遭受不少批判。

硬件上通過降價尋求銷量突破,軟件上轉向服務尋求新的營收增長,兩手抓,雙管齊下,十分正當的商業策略卻因為蘋果一向的強設計、高科技的硬件形象而變得不那麼協調。

不過,換個角度看,拋開蘋果為了營收增長顛覆過往的做法,“Apple”說到底也只是一個智能終端品牌,不論是手機、Pad、TV或者更多設備,庫克在智能終端基礎上轉向“服務”收費本身就是消費級IoT市場商業玩法的一個表現罷了。

蘋果變軟做“服務”,這也是5G時代消費市場AI+IoT的最優選擇?

萬物互聯的IoT,原本就與服務緊密相連,甚至“軟”的服務應該佔據主角。庫克在發佈會上專門要為TV的新聞和視頻服務做一個註解,雖然還是沒有實現喬布斯“改變TV”的夢想,但好歹已經用增加服務的方式讓其TV產品有了新的產品標識。

而如果把目光放到更多IoT平臺企業身上,紛紛聲稱要做全場景全品類的它們,已經早早開始為“服務”未雨綢繆。例如,不久前杭州CSHIA2019中國智能家居行業大會上,聯想聯想集團副總裁、SIoT雲服務部總經理阿木在“SIoT-基於場景智能的開放物聯生態”演講中,就難掩對IoT體系中“服務”帶來生態價值、商業價值的期望,他認為客戶最能為“場景服務”而不是硬件買單。

全場景、全品類之後,“服務”將成為消費級IoT的新關鍵詞。

“全場景、全品類”各做各的,但IoT平臺企業都盯上了“服務”

單品爆款的短跑玩法被證實無法撐起龐大IoT商業生態後,近一兩年來,全場景、全品類的長跑玩法已經逐漸成為共識。

不過,在具體如何落地全場景全品類這件事上,各長跑選手的意見並不一致。

僅從開放而言,玩法就大相徑庭。

首先是“短跑王”小米,自從數千萬銷量(如:手環)的爆款玩法也難有大的商業空間後,小米開始狂熱佈局全品類,不論掃地機器人、智能空氣淨化器、智能壓力鍋、智能檯燈,都貼著小米的標籤;

喊出“未來3年內只有那些能夠提供全品類智能終端才能成為真正的頭部玩家” 的老牌電子產品製造商TCL目前自家產品也較多,但TCL與早就開始做全品類的海爾一樣,強調產品的相互聯動,其4T(T-LIFE、T-HOME、T-LODGE、T-PARK)戰略帶有更明顯的品類整合色彩;

小米老對手華為在全品類這件事上則更開放,2018年提出1+8+X的IoT開放戰略,去年12月底AIoT生態戰略發佈後更加註重IoT圈層賦能,目前建立了以手機、筆記本等為核心,以華為智選為拓展,以Digital Workplace為外延,自有+底層賦能的軟硬件一體化生態;

再往後的開放色彩更濃一些。

阿木的演說中,聯想試圖打造一個包括開放的物聯設備賦能平臺、開放的SIoT雲平臺、開放的AI平臺以及開放的全生命週期服務平臺的場景智能開放生態。雖然聯想IoT全品類中自家產品滲透安防、兒童、娛樂、健康等領域,但總體而言還是外部力量唱主角,尤其是硬件之外的服務整合。

蘋果變軟做“服務”,這也是5G時代消費市場AI+IoT的最優選擇?

而最為開放、主要依賴合作產品來充實品類的應該是百度的DuerOS,即小度智能助手。超2億臺的激活量,超3500萬的月活躍設備量,超300家合作伙伴,一同構成了DuerOS的全品類軟硬件一體化生態,這其中,百度只擁有小度智能音箱、小度在家等幾個標杆產品。

如果細細追究全場景全品類究竟如何落地,開放之外,各長跑選手之間的差異還有更多。

不過,雖然大家意見不一致,但對硬件之外的“服務”的熱衷卻是相同的。

例如,雜貨鋪小米很早就強調自己的鐵人三項——硬件、軟件、服務,雖然服務還不太夠看,但至少重要性是擺在檯面上的。

TCL在其春節發佈會上提出的“AI×IoT”戰

略,“+”變“×”按官方說法,最重要的意圖之一,是要“實現用戶需求、IoT設備功能和AI能力的多維度融合”,最終不僅提供硬件產品,更提供智慧生活相關的的“服務”。

聯想對“服務”的表露則更為直接。阿木的演講是聯想於公開場合第一次提出“開放的全生命服務週期服務平臺”,將之稱作為今年聯想中國轉型過程當中的“第一大戰略”,要將其積累起來的IT服務能力向社會開放,尤其是向智能家居行業開放。

顯然,聯想的服務包括兩重含義,首先是面對B端的全週期服務開放,讓中小企業有能力在長時間範圍內維護家居IoT產品並不斷滿足新的市場需求,更新與用戶的聯繫,讓場景服務隨時間推移不斷更新;然後是在這樣的服務過程中,讓合作伙伴有機會提供硬件之外的更多增值服務,觸達更多商業機會。

此外,海爾U+平臺生態中有硬件製造商、生態服務商、技術合作夥伴、開發者社群等,其“全場景智能生態系統”要為用戶在硬件基礎上提供多方便快捷服務。

消費市場IoT為什麼不能只靠“硬”?軟“服務”為何才有更大價值空間?

硬件當然有龐大的生意,但長跑選手們紛紛在此之外紛紛盯上軟“服務”,無利不往,總結下來無非這幾個原因。

1、單純的硬件賣不起價,商業機會一眼看到底

相對最高位21塊港幣,小米的到現在11塊港幣的股價已經接近腰斬。

與其追問小米到底是硬件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倒不如追問,小米在硬件之外為什麼不去多做一些“服務”,以至於一旦連硬件銷量都出現問題後,市場信心立刻陷入滑鐵盧。

正如聯想阿木所言,單品硬件大家都玩得“很悲催,虧的虧死、漲的漲不起來”。一個10塊錢的開關,你要變成30塊賣給消費,一定是有附加在上邊的場景智能服務的,這種服務能帶來“用戶生活的改善”,否則沒人願意付費。

蘋果硬件價格上漲,榨取到了極限,沒有給資本市場新的故事了,它和小米的困境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庫克比雷布斯轉得更快,直接轉向通過服務掙錢。

2、硬件品類再豐富也只是生活的“切面”

如果商業機會是有限的,乘以一個多大的數,乘積也是一個有限的、沒有多大想象力空間的數,這是數學上的有限數規則,雜貨鋪模式就是如此。

類似TCL、海爾、聯想這些玩家,走了一條小米雜貨鋪拼湊之外的路——把某些硬件打包生成場景解決方案。

例如,TCL的全品類就分成了T-LIFE、T-HOME、T-LODGE、T-PARK四個部分,分別在個人生活、居家、酒店旅行、社區管理等形成獨立的產品組團,催生出不同的服務。

聯想阿木則對外強調“更加系統的基於長期服務的系統解決方案”,把各硬件產品“服務化”,變成安防服務,健康服務,娛樂服務……要做場景化的增值服務。此外,在阿木的設想中,聯想SIoT要賦能合作伙伴不只是硬件生產銷售,還有長週期的服務。

說白了,不只一錘子買賣,東西被消費者使用後,還長期“跟進”。

這不難理解,一臺智能洗衣機帶來的利潤幾百幾千,而消費者長期使用過程中的清潔消耗遠遠大於這個數。只做“切面”的設備生意,就錯失了長期服務帶來的利益空間。

五到十年,十到二十年,阿木稱這種做法將會釋放5-10萬億的市場價值,這裡對數字不置可否,但顯然長期效益是做“服務”首要價值,蘋果收取9.99美元/月的新聞訂閱價,比賣了這部手機就等著賣下一步手機(用戶換機慾望還越來越低)要好。

蘋果變軟做“服務”,這也是5G時代消費市場AI+IoT的最優選擇?

3、人居環境升級的“硬件時代”已經過去

消費級IoT的主體是智能家居,但智能家居本質上還是“家居”,其更新換代,仍然可以扔到普通消費者家居發展史裡去看。

70年代的手錶、收音機、縫紉機,80年代的冰箱、電視、洗衣機,90年代的電話、電腦、空調,00年代的家庭影音、手機、互聯網……這是各個時代的家居“三大件”。

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實物、實用的需求在降低,非必須品、帶來更好生活體驗的產品逐漸冒頭。

家居消費的變化過程中,現代人居更強調產品帶來的體驗而不是產品實物,優質的單品固然可以贏得消費者芳心,但能夠在服務方面帶來更好體驗,無疑具備更大的競爭力。

正如天極網評論所說的那樣,蘋果想做Netflix,除了營收,還因“高質量的軟件/服務遠比純硬件的提升更有意義,一旦在生態、體驗上在更多維度同競品拉開了差距,又何愁用戶不去購買蘋果硬件產品”,這個“產品”包括手機、Pad,也包括TV。

4、困擾消費級IoT的“無感體驗”問題,只有通過服務才能實現

消費級IoT雞肋、不好用、體驗差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題,雖然我們寄希望於硬件產品經理們的努力讓這一切變得更好,但強調“服務”亦是可行的解決路徑。

作為智能終端產品,只有當它真正沒有被感知到時,這樣的市場才算成功了。

這個過程,手機經歷了,從當初的“智能機”新鮮玩意兒,到如今人手一部,你只會注意抖音的美女而不會注意到手機,它陷入無形;

智能電視經歷了,從當初樂視電視生態化反,到現在人們已經對能看劇上網甚至兼容叫車服務、視頻服務的電視習以為常;

智能音箱也經歷了,多數人已經不再對著智能音箱說“我愛你”看它怎麼回應,反倒是一些人開始習慣用智能音箱聽書(喜馬拉雅智能音箱)甚至購物(天貓精靈)。

我們忘記掉設備和技術的時候,生活的體驗會油然而生。做智能冰箱的海爾和TCL,還在堅持這條路,有一天O2O買菜被習慣後,智能冰箱也就、也才真正進入生活了。

全場景全週期的“服務”就一定能俘獲市場芳心?

既然唯硬件的道路行不通,如何融合服務就成了行業最關切的問題。而這其實可以拆解成以下四個問題,一一回答後,融合的方式也浮出水面。

1、是隻開放技術,還是什麼都開放?

通過技術賦能,快速佔領廠商或開發者生態,簡單有效。

然而,只開放技術說到底只是在做硬件驅動,要讓合作伙伴參與到服務當中來,開放的尺度還要更大。

合作伙伴把服務做到產品當中去,需要平臺不斷整合第三方場景(打車、O2O、視頻、內容、電商、遊戲),在軟件層面再進行一次集中整合,等於不斷做集中的商務拓展並分享自己的資源。

某種程度上,平臺要做聚合服務的“商務代表”。

2、要增強服務可觸達性,“場景”的分拆到底依賴“屋子”還是“服務”?

全屋智能是IoT平臺們都在喊的口號。

其背景,是二室一廳規模以上的房子裡,智能音箱的覆蓋能力開始捉襟見肘,於是,以一個個屋子為場景,臥室、客廳、廚房,各自智能,最終疊加成所謂“全屋智能”。

但是,這種做法未必最利於服務的觸達。

“服務”的對象永遠是人,人需要什麼才是“場景”,而不是一個個屋子。TCL、聯想的做法,在或多或少體現這個過程。

例如,TCL在客廳的電視可直接通過語音或者手勢接通視頻電話,甚至可以刷短視頻,這是把娛樂服務作為場景,而與屋子無關。聯想的邏輯與此類似,SIoT圍繞場景一個個進行智能化,這個“場景”,被定義為服務於“人”的兒童教育、健康、娛樂等。

3、如何才能給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推薦不同的服務?

5個APP、8種連接協議、24種設備,3個家庭成員、3種偏好被1個大數據系統分析,最後向小孩推薦了成人的內容,向大人推薦了教育和遊戲……

這種智能家居帶來的服務,顯然最終會被拋棄。

全家庭成員共享智能家居已經成為共識,但無論是交互方式、大數據分析、用戶畫像等環節,智能家居都沒有在技術層面很好地跟上。

這需要技術能力開放由以語音為主體,走向人臉識別、體型甚至手勢的圖像識別,而語音本身甚至也可以在“聲線”、“聲調”等方面進行開發;

也需要大數據層面的不斷優化的,讓IoT設備變成真正的管家,時間越久越懂用戶(不同用戶被區分開來)。

顯然,聯想SIoT宣稱的未來生活“新三大件”——物聯網(Everything connected)、自然交互界面(Everywhere Interacted,自然交互、語音、視覺和圖像)、智慧助手(Every moment cared),就帶有類似的目的。

與此類似的,是TCL所謂聽覺、視覺、情感三大交互,其TV產品可以根據每個用戶的喜好和交互習慣,去完成AI的用戶畫像,並進行區分用戶的內容推薦,或是預先預測用戶的意圖。

4、遠在雲端的IoT+服務和線下服務的關係到底是什麼?

雖然被IoT的連接在互聯網上,技術在雲端,連創業者都自稱互聯網公司,但智能家居在最後的實施階段,一定是一個線下的活動,除了擺起來就能用的、可以“網購”的單品,那些需要安裝的家居產品,你總得從線下渠道賣出、幫助安裝、提供售後服務。

所以,海爾、TCL、聯想、美的、格力這些品牌紛紛湧入,除了製造業背景帶來的產品優勢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其擁有線下觸達能力優勢。

同時,如果真的要在硬件產品之外做長久服務,挖掘新的商業機會,最終也需要人去直接對接,如同面向消費者的“客戶經理”,就像長期盯住客戶提供理財服務的理財經理一樣。

這恰恰是不少IoT生態鏈企業,甚至IoT巨頭級平臺最缺乏的能力。

回過頭來看,聯想方面所宣稱的今年轉型過程"第一大戰略"是"開放的全生命服務週期服務平臺",恰恰盯上的就是這塊蛋糕。阿木稱,聯想的2400個服務網點、1萬+專業IT服務工程師、3大呼叫中心全流程的服務管理系統,將向整個智能家居產業予以開放。

而這當然不只是聯想的優勢,凡是擁有線下渠道與服務積澱的廠商做來做IoT平臺,都具備潛在的開放能力,相信更多的線下服務資源開放將會到來,這是消費級IoT生態要往深處走必然的、現實的需求。

【完】

曾響鈴

1鈦媒體、品途、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砍柴網等多家創投、科技網站年度十大作者;

2虎嘯獎高級評委;

3作家:【移動互聯網+ 新常態下的商業機會】等暢銷書作者;

4《商界》《商界評論》《銷售與市場》等近十家雜誌撰稿人;

5鈦媒體、虎嗅、36kr、界面、鉛筆道等近80家專欄作者;

6“腦藝人”(腦力手藝人)概念提出者,現演變為“自媒體”,成為一個行業;

7“今日頭條問答簽約作者”、現為多家科技智能公司傳播顧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