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尴尬:优势明显,却又困局难破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银行全部为国有背景,直到2014年,民营银行的试点方案才正式落定,不可否认,这是中国银行业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

民营银行的尴尬:优势明显,却又困局难破

2014年12月12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式获准开业,注册资本30亿元(第一大股东是腾讯公司,持股比例为30%),成为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也是中国首家互联网银行。

截至目前为止,全国民营银行一共有17家,其中不少民营银行的成立有个共同的特点便是:互联网科技巨头作为大股东。比如微众银行第一大股东是腾讯;网商银行第一大股东是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江苏苏宁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是苏宁云商;吉林亿联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是吉林三快科技(美团);四川新网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是银米科技(小米);百信银行第二大股东是百度。

相对而言,民营单位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会更强,再加上拥有大数据的互联网科技作为支撑,民营银行的优势会变得更加明显。

民营银行的尴尬:优势明显,却又困局难破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末(18年的年度数据还没公布),民营银行总资产3381.4亿元,同比增长85.22%,其中各项贷款余额1444.17亿元,增长76.38%;2017年总计实现净利润19.67亿元,为上年同期的2.09倍。在风险控制方面,截至2017年末,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0.53%,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24.25%,流动性比例98.17%,远远高于流动性比例大于等于25%的监管标准值。

评价一个银行的优劣,最重要的两个点便是业绩盈利和风险控制,也就是说,利润越高,蕴含的风险越低,这个银行的运营就越成功。

从数据来看,民营银行实现的年度净利润超过了100%,这是所有国字号银行都无法达到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仅仅为商业银行的40%左右,也是个非常健康的状态。

民营银行的尴尬:优势明显,却又困局难破

但是,就是表面上看来有着如此明显优势的民营银行,目前发展而言也是困境重重。

首先,两极分化严重。微众、网商、新网、百信等一批互联网银行依托于新金融巨头、互联网平台的金融生态,定位相对清晰,技术、流量以及资金成本优势显著,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盈利能力方面都进一步与其他银行拉开差距。而大部分民营银行只能依靠微薄的盈利在苦苦支撑,甚至出现了民企股东想要退让的现象。

其次,业务过于单一。目前民营银行的贷款业务主要聚焦于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本身这一业务就存在这极大的局限性,其次还要面对商业银行“根深蒂固”“财大气粗”的冲击,结果可想而知。

在存款端,很大一部分的民营银行资金来源业务主要是依靠网贷平台的资管资金,大家都知道,就目前对P2P的监管日益严格的形式下,这一业务的可持续不仅会在规模上日渐缩小,而且一旦有“平台暴雷”,声誉更是大受冲击。

再次,人才储备不足。根据某猎头网站公布的数据,高端的金融人才对于就职银行业的态度,更趋向于两种:一种是国有银行,另外一种是发展势头迅猛的两三个互联网银行。他们给出的理由也很充分:小的民营银行中,股东结构复杂,管理层利益纷争过于明显,同行业竞争优势低劣。

没有专业人才的储备和积累,对于本身跨行业的民企股东而言,业务创新、市场突破和风险控制都是大问题。就算现在开始自我培养,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而竞争者可不会等你。

民营银行的尴尬:优势明显,却又困局难破

最后,政策限制。根据监管政策规定,民营银行总行所在城市仅可设1家营业部,不得跨区域,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营银行的线下发展,不论是品牌规模还是存款的吸收,都得不到有利的扩散。当没有成熟的互联网平台、数据和客户资源作为强势渠道时,想要求得发展是何其艰难,就连生存也不一定能保住自身。

在业务资格上,民营银行也有诸多限制。比如民营银行成立两年内无法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比如民营银行成立3年内不得发行金融债券;比如不能发行大额存单吸收存款。18年初,作为早期试点的民营银行五虎之一的天津金城银行,就因为涉及同行业务违规操作,一下子接到了银监局4张罚单。

目前民营银行表面看来,正值春天,实际上大多已是深秋,如果在业务瓶颈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突破,寒冬将如约而至。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