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开国名将周勃为何晚景凄凉?

今夕何夕960611


西汉名将周勃自刘邦起兵时开始跟随刘邦,在楚汉战争和建国后的平叛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绛侯。后来,又平诸吕之乱,有恢复汉室之大功,但最后却晚景凄凉,透视其原因还要从刘邦去世说起:


高祖临终给予厚望

汉高祖刘邦征讨英布中箭,回朝后感觉命不久矣。高祖到底有非常人的胸怀和傲气,在吕后要找人他医治的时候,刘邦说,我提三尺剑夺取天下,此乃命尔,我现在天命已尽,你能治好吗。于是给了医生一些金子,让医生走了,不再医治。弥留之际,吕后问刘邦,假如你百年之后,萧何也去世了,谁能够继任;刘邦说,曹参可以;吕后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王陵可以,但王陵太过憨直,让陈平辅佐他。陈平很有智谋,但是不能独任。周勃这个人厚重少文,但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以让他做太尉。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邦敏锐的识人之术,对周勃判断之精准。



周勃韬光养晦虚以委蛇

高祖驾崩,吕后称制。不知道吕后是不认为自己让吕氏掌权,是在扰乱刘氏政权,还是忘记了刘邦所说的话。总之,吕后除了在刘邦刚驾崩的时候,企图杀死诸位功臣。但经过郦商劝谏,打消了念头。自始至终吕后对周勃并没有什么防备之心。当然,这也得益于周勃对吕氏的曲意逢迎。在吕后想要给吕氏封王的时候,询问丞相王陵,王陵性格耿直,他硬邦邦地回答,高皇帝行白马盟誓,不姓刘而封王,天下人可以共同消灭他。现在封吕氏为王,不符合白马之盟。吕后不甘心,又问陈平、周勃,他们两人回答,高皇帝平定天下,所以分封刘姓子弟;现在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吕后听了非常高兴。退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当时白马盟誓的时候,你们都在场,如今太后想封吕氏子弟为王,你们为什么迎合太后,违背白马之盟?将来有何面目见高皇帝。陈平、周勃回答,今天朝堂上当面顶撞太后,我们不如你;但最终安定刘氏,你不如我们。正如陈平和周勃两人说的,因为此时吕后执政,王陵因为逆吕后意,很快被罢免丞相,自己告老还乡;而陈平、周勃因为迎合吕后被留在朝廷,保留了未来安定刘氏的力量。



周勃振臂一呼诛灭诛吕

吕后执掌朝政八年后去世,去世前告诫诸吕子弟要牢牢掌握军权,以免为人所制。在吕后去世后,陈平和周勃开始行动。当时,中央南、北军掌握在吕后侄子吕产、吕禄手里,要想安定刘氏,就要夺取他们的军权。于是,两人通过与吕禄关系要好的郦寄劝谏吕禄放弃兵权。在吕禄正在犹豫时,这时传来齐王刘襄与灌婴联手要诛灭吕氏消息。情况迟则有变,周勃当机立断,来到北军大营,在北军大营,周勃传令,愿意为吕氏效力的露出右胳膊,愿意为刘氏效力的露出左胳膊。士兵都路出左胳膊。这样,周勃成功控制北军。之后,顺利诛杀诸吕。然后,陈平、周勃等大臣们认为现在在皇位上的小皇帝,不能确定是惠帝的儿子,应该被废黜。他们要拥立新君。选来选去,他们没有选择在铲除诸吕之乱中最积极的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而是选择了最低调的代王刘恒。



文帝有意无意地打击周勃

文帝继位有因为周勃、陈平功大,于是让周勃、陈平主持朝政。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周勃位在陈平之上。一天,文帝突然问周勃,现在天下一年又多少刑事处理的案件;朝廷一年财政收入多少?周勃一个都回答不上来。再问陈平,陈平说主管部门指导,要问司法、刑狱的事,可以问廷尉;要问钱谷粮草,要为治粟内史。文帝问陈平,如果都有管事者,那你干什么?陈平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丞相要做的是”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诸侯,使百姓亲附,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就是丞相要辅佐天子做好大政方针,平衡各方关系,让官员各司其职。这时,周勃才知道自己与陈平差的远,于是就提出辞职。文帝也不挽留,让陈平单独为相。过了一年多陈平去世,文帝再次让周勃为相,但十个多月又把他免职,让他回老家了。回到家的周勃变得神经质起来,因为害怕被诛杀经常在家身披铠甲,让家人手拿兵器。最终被人告发谋反,被逮下狱。虽然最终无罪释放,但是让这个曾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丞相,大将军感受到了狱吏的威仪。



最后,回到题目,周勃有安定刘氏的大功,却最终身陷囹圄。究其原因还是功高盖主,行废立之举,让君王深为忌惮。纵观历史,行废立之举的大臣鲜有得到善终的。比如之后辅政霍光在死后被亲手扶上帝位的汉宣帝诛灭满门;刘宋时徐羡之、谢晦、傅亮、檀道济被亲手扶上帝位的宋文帝一一诛杀;明朝张居正死后被自己谆谆教导的万历皇帝抄家。文帝继位之初,周勃自以为功大,很是以为了不起。文帝对他也很尊敬,每次退朝时,总是目送他回去,直到看不见为止。但这哪是敬重,恐怕更多的是畏惧。作为帝王,文帝又怎么允许这样事情长期发生,所以才有一系列措施打击周勃,但文帝毕竟宽厚,适可而止。最终让周勃善终。


一壶清茗品春秋


周勃在西汉建国十八侯中,排第四位,仅次于萧何、曹参和张敖,又领导了诛灭吕氏拥立汉文帝的“安刘”伟业。事实上周勃在高、惠、文三朝的影响力,绝对数一数二。周勃晚年却不幸受到汉文帝的猜忌和打压,因被诬告谋反投入监狱,受尽凌辱,亏得薄太后相救才得以安度晚年。

一代名将、勋臣,何以晚景如此凄凉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击诸侯势力的大趋势,是周勃悲剧的导火索

周勃下狱发生在汉文帝六年,在这一年发生了淮南王刘长谋反案,在此之前又发生了济北王刘兴居谋反案。此后,晁错提出削藩策,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朝堂之上关于如何削弱诸侯国势力的争议,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诸侯既包括诸侯王,也包括获得侯爵的列侯,这些人构成的势力,在西汉初年,不光吃光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半数以上,还在政治上严重威胁中央政府的安全。

像周勃这样的侯爵,虽然个体势力远远不如诸侯王,但数量庞大,且相互关系复杂,大多居住于长安,又位列高官,对皇权的掣肘乃至威胁很大。

西汉后期,对藩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打压措施,比如在藩国当过国相的官员,及与诸侯王结亲的官员,基本失去了回到中央任高官的可能;又比如封侯的官员除了三公,大多会到地方任职或遣送回封地。

列侯之国就始于汉文帝。文帝二年,他下旨要求在长安的列侯限期离京之国。不过响应者甚寡,汉文帝召来周勃,对他说:“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您是我最器重的人,为了落实政策,您给带个头吧!就这样,周勃被迫辞去丞相之职,回到了封地绛县。

列侯就国后,是不是万事大吉了呢?肯定不是,这些侯爷都是功臣勋贵,在地方也很不老实,很多成了地方豪强恶霸。最典型的就是颍川的灌婴家族,后来在汉武帝时期被灭了族!

汉文帝经常会派使者和当地官员,巡查列侯封地,对他们实行严密监控。周勃的祸端就来自于此,每次检查组来到绛县,周勃就害怕被诛,一听到上面来人就吓得身披铠甲,手执兵器相见。他越是这么搞,越容易被人怀疑,最终被人诬告谋反,下狱了!

可见,汉文帝初年对藩国及列侯的打压政策,引起了周勃的恐慌心理,这是导火索。

二、拥立之功的周勃不是汉文帝嫡系,而是防范对象

如果说汉文帝对别的列侯,尚能睁一眼闭一眼,对周勃这一类人就得两眼瞪圆了。

汉文帝能登基估计刘邦的坟都震动了!这个最不受宠的皇子,偏居代地,与世无争,一副自生自灭的节奏,在朝中毫无实力可言。因而,汉文帝想要坐稳龙椅,第一件事就是培植亲信势力,除了藩邸旧臣,朝中勋贵旧戚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只能边用边防,周勃就是这样一类人。

对汉文帝来说,别的勋贵尚可以睁一眼闭一眼,周勃不行,这是个有能力搬动龙椅的家伙,谁看见他能坐得安生?

从公义上来说,周勃陈平导演的剿灭诸吕行动,让政权回到了刘氏,从私利上来说,周勃们发动的这场政变,其实也是对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

看看当时的实际情况,就不难得知,诸吕虽然掌权,但绝对没有谋反之心,所谓谋反只不过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大帽子。根据史书记载,诸吕执掌军政大权时,周勃这个太尉,连军营都进不去,陈平这个丞相,连基本的民政都无法参与。说白了,诸吕动了功臣派的奶酪,这就是他们要发动政变的原因。

被晾在一边吃闲饭,都能掀翻当权者,这个威力之大,汉文帝虽是受益人,但坐上龙椅后,怎么可能不寝食难安?

汉文帝对周勃、陈平、灌婴这些功臣势力,不能不用,毕竟还需要他们对付藩王,也不能放纵使用,除非自己愿意做傀儡。汉文帝唯一的优势在时间,他可以慢慢熬死这帮老臣。所以,汉文帝不需要下黑手,也必须对他们严密监控。

三、周勃与汉文帝之间的交易,存在引爆的可能

周勃造反显然是个冤案,汉文帝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也不会真的杀了周勃,只是借机敲打周勃。不过,引发周勃谋反案的由头很让人玩味,上级正常的巡视工作,周勃为和搞得这么如临大敌?其中到底有什么隐情呢?

我觉得周勃和汉文帝,在剿灭诸吕期间,一定存在某种见不得人的交易,这个交易就是卡在二人之间的一个炸药包,极易引爆,周勃都被搞成了神经质!

这个交易就是,剿灭诸吕后,周勃陈平等人,以少帝兄弟非惠帝骨血为由,全部被诛杀,拥立刘恒,而刘恒则必须保障功臣派的相关利益。

这个利益是啥,已经隐藏在历史中了,我估计无非是两个,一是杀掉刘恒四子(此四子可能是吕氏女人所生),二是扩大功臣派利益,包括军政大权、封地、荫封等等。

这些条件有些汉文帝做了,有些没做,汉文帝耍了个滑头,因为谈判条件是薄昭跟周勃陈平谈的,他可以不承认。当初刘恒进京后当晚,周勃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单独面见皇帝,我估计就是想得到汉文帝亲口承诺。

汉文帝怎么会上套,他放了两个大招:一,拒绝私会,有什么事放在台面上讲,不做背后交易,意思告诉周勃,你跟薄昭达成的协议无效,我不承认;二,不接受皇帝印玺,给你们一个考虑时间,你们可以反悔重新选一位皇帝,我继续回到代地。

到这时候,周勃傻眼了,既不能拿交易要挟汉文帝,也无法反悔把刘恒“退货”,只能打碎牙齿肚里落,乖乖地请求刘恒接受印玺!

我觉得这就是当初汉文帝登基的真相!

这个交易就成了二人日后之间的炸药包,稍有不慎就会引爆。晚年的周勃步步被动,让他产生一个恐惧感:皇帝是不是一步一步给我搞“安乐死”?先用,后夺权,再强令就国,让我一步步虎落平阳,现在觉得我毫无还手之力了,准备彻底让我封口?

恐惧就来源于此,神经质也就来源于此!当然,被人诬告也来源于此。

综述

综上所述,周勃晚年凄凉,既有历史大环境下的必然,也由其对皇权的杀伤力所致,更主要的是他与汉文帝之间,存在着政治交易有关。

好在汉文帝虽然手段老辣,但是为人不黑,加之以外藩身份入主未央宫,需要周勃等人的支持,虽然受了大委屈,结局还算不错。假如是汉景帝或者汉武帝,估计周勃不知道要死几回!


寻根拜祖


周勃是刘邦微贱之交,又是汉朝的开国功臣,更是主导参与了改变汉朝走势的诛诸吕行动,举足轻重。他的上升与下降,得势与失势,都传达一种政治动向,也是文帝刘恒上位后,皇帝与功臣角力的组成部份。刘邦当上皇帝粗定天下后,对有大威胁的异姓王进行铲除,对从龙功臣各自封侯赐爵,也算不负旧人情义,并约定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等事,到吕后专权时,这种平衡被打破,终于引得功臣们在吕后死后进行反扑,并拥立母子俱失宠的刘恒为皇帝。

周勃陈平诸功臣在杀绝吕氏及惠帝一脉后,不拥立强势的齐王刘襄,而改立远在代地的刘恒,也有防清算的心理,毕竟天下是刘氏的,只有扶立弱君,功臣才能继续霸权,保护自己并安享荣华富贵。想法不错,可是对刘恒看走眼了。刘恒甫一进长安,便连续给功臣们下马威,不接受他们的私下馈赠,拒辞帝位无效后,便让亲信掌握京中南北军,听任功臣等人杀绝吕氏和刘盈派,诸事妥贴才继位称帝。又马上大赦天下聚拢人心。(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文帝即位之后,势单力薄,并不立即与功臣翻脸,安抚为主,大行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随刘恒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对刘襄三兄弟,却有意不按照约定封赐,激起济北王刘兴居反叛,在平定过程再大封诸子出镇为王。在中央,初期尊功臣又制衡分化,先尊周勃,再重陈平,周勃辞相之后以陈平独相,陈平死后又以召周勃为相,不久却又以藩王必须之国为由,要丞相先回封国以起带头作用。(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这样多招并出,连消带打,周勃虽是大老粗,也觉察出不妙,回到封国绛县居住后,心虚怕皇帝哪一天会派人杀他,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周勃经常身披铠甲,命家人手持兵器护卫。有人以此上告周勃意图谋反,文帝顺水推舟,下令彻查,周勃入狱。好一顿折腾后,把一个开国元勋马上将军唬得丧魂失魄,只得倾尽封赐托文帝舅父薄昭美言,太后出面说情才得以过关。这是文帝威压功臣揽权的做法,所幸周勃虽担惊受怕,却得以善终,死后还谥为“武侯”,下场不算差。


南方鹏


周勃起伏的一生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一个以武力争霸天下的时代的终结,一个历经近千年的战国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一个不同以往的时代的到来。

周勃,在刘邦的众多嫡系将领之中并不出彩,获得刘邦的赏识或许与他的谋生技能有些关联。

刘邦在返回沛县老家之时,与过往朝夕相处的父老把酒言欢,喝到酒酣耳热之时做了留存至今的一曲大风歌,载歌载舞肆意挥洒心中豪情。周勃在追随刘邦起兵之前,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周勃为人敦厚少文,与不事生产放浪形骸又酷爱饮酒纵情歌舞的刘邦,可谓相得益彰。相比其他将领,与刘邦拥有共同话题的周勃自然更为亲近一些。

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刘邦兴兵争夺天下,周勃一直追随在身边。从之前的平民一步步晋升手握天下兵马的绛侯。

周勃刚一入伍仅是中涓、因功升爵为五大夫、虎贲令。

刘邦入主汉中称汉王,周勃为武安侯。

刘邦称帝后不久,周勃领兵击破燕王臧荼,成为绛侯。

韩王信举马邑投降匈奴,周勃率兵进讨,官拜太尉,掌管天下兵马。在当时,一呼百应,威震当世。

即便如此,周勃依然未达至他的人生巅峰。

刘邦病逝,汉惠帝刘盈即位。

少主刘盈为人仁弱,朝政受制于女主吕雉吕太后,但周勃依然不减宠信,任为太尉。

汉惠帝病亡,吕后立幼帝而称制,大封吕氏族人为王为将,掌控汉朝政大权。虽然周勃仍连任太尉,拱卫长安内外的南北两军分别掌握在吕王吕产和赵王吕禄手中,已成傀儡。

时任右丞相王陵不堪吕后及吕氏子弟的骄横,据理力争,反而被吕后罢免。事后,王陵怒斥太尉周勃和左丞相陈平。

周勃陈平虽然也是无计可施,可心中已是开始谋划。

吕后在刘邦病逝的15年后,也黯然离世。

诸吕则蠢蠢欲动。

周勃遂联合陈平以及刘邦庶子齐王刘肥一系的子嗣,毅然举大旗,用计谋,平定诸吕,迎立刘邦四子刘恒为帝,安稳刘氏江山。

其中凶险,可一语盖之。一步错,全族无遗类。

事后,周勃强入北军营中,喝令营中勇士左袒的豪壮之举,成为美谈。

周勃自此到达人生巅峰。

盛极必衰,这个道理,在周勃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汉文帝即位之初,凡是周勃上朝下朝,汉文帝刘恒都要起身迎立,尊崇之情溢于言表。

周勃少文的弱点在此时凸显的淋漓尽致。

对于汉文帝的恭顺,坦然接收。

满朝嫉恨嫉妒,其中也有饱学之士则对汉文帝逾越礼制的举动,颇为痛恨。

一再出声劝谏,汉文帝由此开始取消周勃这一殊荣。

形势斗转急下。

周勃也意识到事情背后隐藏的祸因,开始自我收敛,恢复以往侍奉刘邦以及吕后的做法。

周勃的收敛,汉文帝的舒张,文臣的口伐。

周勃的声威一再下降。

最终,周勃在汉文帝的一道诏书之中,品味出汉文帝已经不是初到长安的边地藩王,而是统领天下的新主,退居自家封国。

打了一辈子仗的周勃,在封国之中无所事事,随着年龄的增大,开始陶醉于往日的风光之中,加上朝中大臣的一直诋毁,周勃出入家门都会一身戎装,身边兵卫随行,刀槊林立。因此,被人诬告谋反。

周勃就此入狱。

后经汉文帝母亲薄太后训诫,汉文帝幡然顿悟,释放了周勃。

周勃经过这一番牢狱之灾,就此不再敢有任何欲念,谨守本份的蜷缩在封国之中。周勃一生少文不明礼节,在相继侍奉刘氏三朝之后,因年老又为子孙打算,最终磨掉往日的意气风发,悄无声息的离开人世。


唐代丹药


看历史不能只看史书记载的东西,要看他做的事的性质。

吕雉死后,周勃、陈平和诸侯王们联合起来发动兵变,带兵冲击皇宫,诛杀指正大臣,把皇帝全家杀了。

这点你看历史,大多数把他们写成正义的,但是,当时的皇帝有什么错?吕氏外戚是执政大臣,有什么问题?

而周勃呢?是没有军权的,凭借威望,夺取兵权,带兵造反,这是什么性质?

这件事本质上就是周勃等功臣集团和诸侯王清算吕氏外戚,夺取权力,一场争权夺利的造反罢了。

只是因为汉文帝是这样的基础上登上皇位的,自然不可能说周勃等人造反吧?那他的皇位合法性怎么办?

再者,周勃没有兵权,却能发动兵变,这是什么性质?汉文帝怕不怕他?

冲击皇宫杀执政大臣什么性质?杀皇帝和他全家这是什么性质?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好说,问题是,周勃逼死了汉文帝的代王后和四个嫡子,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乃代王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

这个代王后,肯定就是吕氏了,因为吕雉把吕氏的女子都跟诸侯王联姻,在杀光了长安的吕氏外戚后,又把联姻诸侯王的吕氏女子儿子们都杀光了,包括汉文帝的老婆还有四个儿子。

总体来说,周勃没有兵权,却凭借个人威望夺取兵权,带兵造反,冲击皇宫,杀了执政大臣和皇帝全家,拥立汉文帝,件件都是标准的死罪,杀他怎么了?


南朝居士


说起西汉开国功臣周勃为了刘邦的建国立下赫赫战功。周勃为人耿直,没有多少文化,最大的爱好就是舞刀动剑,因为战功卓越被刘邦封为绛侯。老实敦厚,质朴刚强的性格得到刘邦的信任,刘邦在临终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到死也信任周勃。


周勃,沛郡丰县人,祖籍卷县,出身贫苦,经常为婚丧嫁娶的人家当吹鼓手,以编织苇箔养蚕的器具为生,自幼习武,弓马娴熟,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为以后他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高祖去世后,周勃以列侯的身份侍奉汉惠帝,拜为太尉。吕后死后,身为赵王的吕禄担任了汉朝的上将军,吕王吕产担任相国,二吕把持朝政,太尉周勃不得让他进军营,丞相陈平不能处理政务。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诸吕,拥立刘邦四子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

周勃因拥立文帝有功,受到器重拜为右丞相,周勃身居尊位,又一诛吕拥立文帝,威震天下,自感时间一长会有灾祸落到身上,便向文帝辞职回家,文帝准了他的要求。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文帝又召回周勃任丞相,十个月后,文帝要让列侯回到封地,有的人不愿动身,文帝找周勃商量要让他带头,耿直的周勃为了拥护文帝的政令,便归还相印回到封地绛县。

回到封地的周勃,每到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他非常害怕恐惧,接待郡守、郡尉常身穿铠甲,命家人们手持兵器,时间一常便有人上告文帝想谋反。文帝把这事交与延尉处理,延尉把周勃逮捕审问,周勃恐惧不知答复什么,把他治罪下狱,狱吏欺凌侮辱,虎落平阳被犬欺的周勃,让家人出千金贿赂狱吏。后来,周勃让家人贿赂文帝的舅舅薄昭,案件到紧要关头,薄昭向薄太后进言,薄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心。



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哪时候不谋反,现在身居一小县,反而谋反吗?”文帝谢罪,说:“狱吏查清楚了,马上放人。”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到狱中放人,恢复周勃的爵位和封邑。周勃出狱后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知道狱吏的尊贵啊!”周勃回到封地,于汉文帝十一年去世,溢号武侯。


总上而言,周勃耿直质朴,汉文帝利用周勃的威震天下威望,一升一降一打压来敲山震虎,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过周勃比他儿子周亚夫强,没有冤死到狱中,最后落个善终,也箅是个圆满的结局。


趣谈汉史


周勃之所晚景凄凉,是因为他错误的判断,自己吓自己所致。

公元前209年,刘邦起兵反秦,周勃几乎参加了秦末汉初的所有军事行动,灭秦国、征项羽、平内乱、御匈奴,可谓战功赫赫,挤身列侯。

刘邦去世后,他以列侯身份侍奉汉惠帝刘盈,官至太尉。吕雉去世后,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吕氏一族,拥立代王刘恒登基,是为汉文帝。 [38-40]

汉文帝即位后,周勃被任命为右丞相,并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右丞相只做了一个月,就有人跟他说:“您诛杀吕氏,拥立了当今皇上,威震天下。您已经是万户侯了,备受当今圣上信重,你应该急流勇退,不然时间长了,惹祸上身。”周勃细想之后,脖颈处微微发凉,于是上书请辞,汉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

一年后,陈平去世,汉文帝再次任命周勃为丞相,但是十多个月后,汉文帝道:“前些日子我下诏给所有列侯,让他们全部回到自己的封地,但是现在还有人没有走,你是我最信重的人,你做个表率,回你的封地去吧!”就这样,周勃被免职了,回了封地。

汉文帝的这个诏令,并不是针对周勃,但是周勃因为之前为相时被人提点过,所以误以为是汉文帝对他不满,所以用这个借口把他罢免。

回到封地的周勃犹如惊弓之鸟,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周勃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来见郡守、郡尉。他的行为引起他人的怀疑,于是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意图谋反,皇上下来将周勃抓捕下狱。

审讯时周勃不知怎么辩解,狱吏也时常欺辱他,于是周勃贿赂狱吏,狱吏指点他就:“你可以找你的儿媳妇,请她帮你作证。”周勃的长子周胜之娶的是汉文帝的女儿,狱吏指的儿媳妇就是这个公主。

周勃拿出大量的财物贿赂薄昭(汉文帝的舅舅、薄太后的亲弟弟),请求薄昭替他向薄太后进言,薄太后当时临朝摄政,了解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意图。 文帝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周勃以前在外领军,有皇帝赐给的印玺,当时没有谋反,现在他身居在一个小县城,手中无兵无权,拿什么区谋反?”

汉文帝看了周勃的供词,于是向薄太后谢罪,命人放了周勃,并且恢复了他的爵位后封地。至此,周勃逃过一劫。

总结:周勃之所以那么敏感,总担心皇帝要杀他,是跟他的经历有关的,他年轻时一起追随刘邦的同僚,死于皇家猜忌的有很多,所以他的惊惧也不无道理,还好他最终得以获救,老死家中。


邓坛拜将


周勃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战功无数,后来官至太尉、丞相,可是晚年的时候却被降到封地,还被人污蔑造反,最后沦落到被狱吏污辱。周勃晚年如此凄凉,只是因为一个字“狂”。


周勃的前半生其实是非常仁厚的,跟“狂”字根本不占边。其实西汉王朝是一个草根率领着一群草根打下来的,他们的出身都很低。皇帝刘邦原来只是个泗水亭长,每天飞鸡走狗,无所事事;樊哙是个杀狗卖狗肉的;夏侯婴专门是赶马车的;灌婴是贩卖丝质品的;就萧何好一点,是个县吏。要说这里面出身最不好的,恐怕要数周勃了。

周勃是刘邦的老乡,是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的,收入微薄,为了多赚点钱他还兼职做吹鼓手。因为他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后来又做了拉强弓的勇士(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技多不压身呀)。刘邦起兵后,他便跟着刘邦南征北战,天下初定,论功行赏时他被封为绛侯,食邑八千户。在刘邦麾下还是有不少关系户的,卢绾跟刘邦亲如兄弟,非常得刘邦的偏爱;樊哙跟刘邦是连襟,是刘邦的亲戚;夏侯婴是刘邦的御用车夫,非常得刘邦信任。但周勃却不是关系户,他所得到的封赏都是他实实在在打出来的,刘邦率军打仗,周勃大都是前锋(打仗时前锋既是主力,也是炮灰,危险系数最大),攻占城池往往他都是第一个站在了城墙上的。刘邦对他的评价也很好,说他质朴刚强,老实敦厚。



我们知道刘邦在天下初定时,就开始大肆的诛杀和打压有功之臣,连他最好的兄弟卢绾都投降匈奴了,为什么作为武将的周勃安然无恙呢?其实除了刘邦认为他老实敦厚以外,最主要的是周勃勇武有余,计谋不足,没有大能耐,对刘邦造不成威胁。这一点从他在行军打仗中的表现也能看出来。周勃刚跟着刘邦时,就是做训练步兵的低级武官,后来打天下(包括后来平各异性王叛乱)时,他也大都是听从指挥作前锋,或者作为将领带领一部分队伍去攻城或者狙击敌人,跟韩信这样统筹全局的军事家根本没的比。所以周勃虽然军功多,但权力并不大。周勃带领最大规模的军队当主帅还是刘邦病危,他害怕樊哙会成为吕后强大的外戚势力,所以让周勃去代替正在平燕国叛乱的樊哙,周勃才得到自己统领大军的机会。周勃这次主帅当的还可以,燕王卢绾逃到了匈奴,周勃平叛胜利而归。可此时的刘邦已经病逝,平叛有功的周勃并没得到什么封赏,也没被授予什么要职,还是绛侯的身份,直到孝惠帝六年才被授予太尉的官职。不过这个太尉却并没有什么实权,因为很快惠帝刘盈就去逝了,吕后临朝称制。她对刘氏宗亲和刘邦留下的老班底极力压制,大量分封吕氏为王,吕氏外戚掌控着大权。



直到十年以后吕后去逝了,周勃才迎来了自己最辉煌的时刻。吕后去逝后,诸吕害怕权势被夺,密谋谋反(一种说法是刘氏宗亲和老臣们为了夺权而编造的理由),周勃、陈平等老臣用计夺得南、北军的军权,尽诛吕氏全族。周勃身为太尉,又是军中的老资格,威望最高,在平定诸吕时功劳也最大。

志得意满,感觉自己已经到达人生巅峰的周勃不再质朴老实了,开启了自己狂妄的政治生涯。

本来在平定诸吕时,功劳最大的刘氏宗亲就是在外围策应的齐王刘襄,他也是汉高祖刘邦的长孙。无论是是从伦理上还是从功劳上,都应该是刘襄当皇帝才是。可是齐王是当时最大、最强的诸侯王,这些元老们怕刘襄继位后他们的权力被夺取,就以齐王的舅舅势力大,继位仍有外戚专权的可能,排除了齐王,拥立了实力弱很多的代王刘恒。

刘恒从代国赶往京都,元老大臣们都到城外去迎接。这时周勃的张狂表现出来了。刘恒实力弱,又一向仁善不争,却被拥立为帝,居首功的周勃便认为刘恒对他一定是诚慌诚恐,感激不尽的。所以在刘恒还没入城的时候,就到刘恒的车马前说有事情想和他私下聊几句。不料刘恒根本没接茬,他身边的手下说,如果是公事那就正大光明的说,没必要私下说,如果是私事,那么不好意思代王没有私事。周勃本想着刘恒会非常客气的与他聊天,不想碰了一鼻子灰,只能自己生闷气。


其实刘恒登基以后对大权在握的周勃是非常尊敬的,封他为右丞相,位极人臣,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的儿子周胜之。据记载汉文帝(刘恒)为表示对周勃的尊重,每天下朝的时候都要目送他离开,而周勃不但坦然接受,还一副很骄横的样子。时间长了,汉文帝慢慢在京都站稳脚跟后,便不再那么哈着他了,渐渐地拿出了皇帝的威严,周勃也渐渐畏惧起来。有一次汉文帝问周勃:“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的案件有多少件?”周勃回答不出来,汉文帝又问:“全国每年收入和支出的金钱是多少?”周勃仍然答不出。这种问题明摆着是为难人,周勃已经察觉到了汉文帝的敌意,再加上手下人也劝他说你已经功劳最大,官职最高了,时间长了灾祸就要降临了。所以周勃怕枪打出头鸟,便辞去了职务,由左丞相陈平一人任丞相。周勃若是就这样急流勇退了,我估计汉文帝也会对他礼遇有加的。但他的心是非常不甘的,熬了一辈子,好不容易走上了高位,才干几个月就要光荣退休吗?他显然不接受!,所以在陈平去逝后,周勃便又被任命为丞相了!朝中不缺有才能的人,汉文帝明明很忌惮他,却又立他为丞相,我想这中间周勃肯定使了不少手段,让汉文帝不得不妥协,这也为他后来的凄惨埋下了伏笔。




汉文帝虽然仁厚,但手段还是很高明的。差不多十个月之后,他便摆平了各种牵制,开始对周勃下手了。汉文帝时期,很多列侯都住在京城,不到自己的封地上去,他便让丞相周勃起个带头作用,一道圣旨,回你的绛县封地吧!周勃作为一个老臣,汉文帝是一点面子都没给他留,什么错没犯,找了这么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就把他给罢免了。

周勃灰头土脸的回到了封地,他知道自己得罪了汉文帝,所以每天过的胆颤心惊。每当郡守、郡尉巡行到绛县时,他都要身批铠甲,让家丁手持兵器迎接。史书虽然没有记载,我想周勃在汉文帝刚继位的那两年,自恃权力和拥立之功,应该狂妄的做了不少逾越之事,要不然不会这么战战兢兢。周勃此举正好被有心之人利用,举报他谋反,于是廷尉便把他逮捕入狱。这次举报是不是汉文帝授意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堂堂万户侯,汉朝四朝元老,仅凭身披铠甲,家里有武器便被告谋反,显然所有人都知道汉文帝和周勃嫌隙很深。而在狱中的狱吏都敢欺辱他,说明周勃当时的状况真的很糟。周勃请公主(他的儿媳)为自己作证,又赠送很多财物给汉文帝的舅舅薄昭,让薄昭给自己说情。好在汉文帝不是嗜杀之君,知道他不是谋反,给了他点教训就把他给放了。



此后的周勃被治的心服口服,再也不敢有什么不敬的行为了,在封地又过了八年去逝了。虽然经历波折,但总算也是善始善终了!


孔六十三


因为汉文帝要杀鸡儆猴,这个鸡当然就是周勃,而猴则是功臣和诸侯。原因很简单,文帝要政由已出。当年跟随高皇帝刘邦打天下的功臣萧何、张良、曹参等人皆去世,功臣中无人能超过周勃。而且文帝他又是周勃拥立的,这是文帝最为介怀的地方。周勃太尉一职是掌管全国军事的职位,三公之一。这个位置是高皇帝刘邦临终遗命。在诛诸吕氏中,周勃有匡济汉室之功。加上周勃又拥立刘恒,其名望达到顶峰。公元前180年刘恒从代国来到长安,只带了六个亲信。乃令宋昌骖乘,张武等六人乘六乘传,诣长安



公元前180年文帝继位后立马嘉奖众人,周勃的奖赏是最多的。本来文帝是想让陈平当相的,结果陈平以生病为由推辞。文帝特意召见陈平询问。陈平讲:高皇帝时周勃功劳不如我,诛诸吕时我的功劳不如周勃。于是文帝任命周勃为右相,陈平为左相。后来文帝故意问周勃一年有多少案件、收入多少等。周勃都不能回答,汗流夹背。汗出洽背,愧不能对。接着问陈平这些事,陈平回答这些都有主管的官员,问他们就知道了。丞相上佐天子,下抚百姓,使各级官员尽职,不直接管。在周勃当了十个月右相后,有人对他讲:您诛灭吕氏,迎立代王,已威震天下,又受厚赏而居尊位,久而久之,恐怕就有灾祸临头了。”周勃听了非常担扰,也自觉处境危险,于是向文帝辞谢,归还了相印。文帝批准了他辞职。



文帝能让陈平继续当丞相而不容周勃。原因很简单,因为陈平只是谋士,而周勃随高皇帝南征北战,在军中威望非常之高。当时的武将中无人能跟周勃相比。帝王的心思顾虑的不是你有没有反意,而是你有没有这样的实力。周勃虽然没有担任军职,但要掌握军权并不是什么难事。吕后时周勃虽然担任太尉,但并不能掌控军权。勃为太尉,不得入军门。诛诸吕时周勃却能直接进入北军夺吕禄的军权。周勃对北军将士讲:为吕氏的露右肩,为刘氏的露左肩。北军将士皆露左肩。可见周勃在军中的威信非常之高。掌管北军多年的吕氏还不如周勃一句话管用。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而且高皇帝刘邦的那句遗言: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等于是给了周勃一把尚方宝剑。



陈平去世后,文帝又任命周勃为相。一年后文帝召见周勃讲:前些时我下诏让列侯回到封国,很多人没有去,丞相是朕器重的,要为朕率领列侯回国。”便免去相位回封国。从这段话得知文帝下诏让列侯回到封国,居然有很多人没有回去。从中也说明文帝的权威有限。所以要周勃做样板。文帝让列侯回封国的诏书是一年前陈平去世时颁布的。上曰:“前日吾召列侯就国,或颇未能行,丞相朕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乃免相就国。周勃回到封国后,每当郡守尉巡视到绛(周勃封地),周勃都怀疑是文帝派来诛杀他的,所以每次都披甲,让家人拿着武器。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不久后有人告周勃谋反,文帝下诏逮捕周勃判罪。周勃害怕,不知怎样答对。小吏略微对他加以侮辱。周勃送给狱吏一千斤金,狱吏便在木简背面写字给他看。说“让公主做证”。公主,是孝文帝的女儿,周勃的儿媳妇,所以狱吏教他让公主做证。



还是国舅薄昭替他在薄太后前说话,太后也认为没有谋反的事。文帝上朝,太后把头巾投向文帝,说:“绛侯握着皇帝印,在北军带兵,不在这时谋反,现在住在一个小县裹,却要谋反吗!”文帝已看了周勃的判辞,便讲:“官吏正在核实而放出他。”于是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周勃,恢复爵位封邑。周勃出狱,说:“我曾统率百万军队,怎么知道狱吏这么尊贵!”勃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国舅薄昭会帮他说话,是因为以前周勃把加封的土地都送给了薄昭。可见周勃未雨绸缪。




文帝当然知道周勃并没有谋反,打压周勃不过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让周勃及群臣明白他才是君主,周勃回到封地后过了七八年后去世。估计那七八年也是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其子周亚夫,文帝临终前也告知儿子景帝: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周亚夫也是因为给人告发谋反,于狱中呕血而死。父子俩下场都不好。原因在于:挟功震主,自古所难。


小鸿哥


新中国有开国十大元帅,而西汉时期也有建国十八侯,我们所熟知的萧何就排名前列,而今天要介绍的这周勃则是建国十八侯中的第四位开国名将。在西汉的建设时期,这位将军功勋显赫,他率军打败了刘氏一族的外戚专政,有着别人无可匹敌的影响力。可就是这样一位将军,在晚年的时候,却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要,晚年的光景十分的凄凉。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位将军落得如此下场呢?

一,功高盖主。

伴君如伴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如此,打天下的时候是兄弟,到了国家安定的时候就成了君臣了,作为建国十八侯中的成员,周勃的功劳那是数一数二的,所以在军中很得民心,有着很高的威望。但是恰巧是这一点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他希望所有的人都一心向着自己,而不是别人。时间久了,皇帝的心里就会开始有了猜疑,慢慢的,曾经风光无限的周勃,晚年的光景十分凄凉。

二,皇帝打击诸侯势力。

诸侯在战乱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到了和平年代就成了皇帝心中的一根刺,不过也有的诸侯王认为,自己的势力也不容小觑,说不准也可以坐上皇帝的位置。所以,一些诸侯势力就开始蠢蠢欲动了。面对这样的局面,皇帝必定会采取措施进行打压,于是到了汉文帝的时期,那些诸侯都被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抽取了权利,发配到了偏远的地方,任由他们自生自灭。而周勃本身也是一个诸侯王,所以,不可避免的也落得了这样的下场。

三,周勃并非是皇帝的直系亲属,难免有所防备。

在古代,血缘关系的亲疏对一个人的官职有着重大的影响,周勃虽然对皇帝有着拥功的事迹,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周勃始终不是自己的嫡系亲属,终归是个外人,所以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外戚专政的局面,汉文帝对周勃有所防备,晚年的时候没有重用他,而是任由他自生自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