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管你是炒股还是买基金,都要小心这颗雷!

最近这段时间,A股的春节的“红包行情”好像已经开始了,不少投资者纷纷表示,去年亏的钱,今年都快回本了。

市场回暖,当然是好事。但是三思君还是要提醒大家,今年不管你是炒股还是买基金,都要小心“商誉减值”这颗雷。

1.什么是商誉?

商誉,是企业发生收购的时候产生的,比如A公司要去收购B公司,B公司的账面价值有50亿,但是双方通过谈判按80亿来收购,那么多出来的30亿,就会被记作“商誉”。

也就是说,A公司用80亿换来了50亿的B公司和30亿的“商誉”。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投资者会说,这30亿的“商誉”没有什么价值。确实,“商誉”虽然被记为公司的无形资产,但是就这笔收购而言,是多花了钱的。

所以这个“商誉”数值越高,就越值得大家警惕。

2.为什么商誉会有减值风险?

如果A公司收购回来的B公司,其经营业绩良好,这种情况可能还好。

如果A公司收购回来的B公司,其经营业绩不好,或者B公司直接倒闭了,那么你觉得,A公司无形资产中还有30亿,这合理吗?

收购回来的公司都没有了,你账上还挂着30亿,肯定不合理啊。

所以只要企业发生收购,其购买的资产业绩不好,那么就要做商誉减值。至于减值多少,就要看其经营的业绩了。

这些商誉减值的部分,会直接计入公司当年的利润表。比如一家公司今年原本盈利20亿,但是因为有商誉减值30亿,所以这家公司的最终利润就亏了10亿。

3.商誉减值的规模大不大?

随着经济下行,很多收购企业的经营业绩未达到预期,所以现在商誉减值的问题,就开始逐步暴露出来了。

为此,证监会在2018年年末还专门发了风险提示,要求定期或及时的进行商誉减值测试,所以如果说去年还只是股权质押的风险,那么今年就多了一个商誉减值的风险。

依据申万宏源研报显示:

由于2014年并购政策的放宽,A股的商誉规模迅速飙升,从2013年年底的2034亿,猛增到2018年3季度的14484亿(而同期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为29220亿,商誉规模就差不多占了50%)。

其中,创业板的商誉规模,从2013年年底的149亿,增加到了2018年3季度的2761亿。

今年,不管你是炒股还是买基金,都要小心这颗雷!


当然商誉高并不代表就一定会发生商誉减值,但是这个风险我们不得不防。特别是那些即将要到业绩承诺期的股票,如果这些公司的业绩一旦变脸或未及预期,那么商誉减值的风险就很有可能引爆了。

所以大家今年投资个股的,就要尽量回避商誉高的公司。如果投资的是主动型基金,就不需要太担心,因为优秀的基金经理会主动帮我们把这些股票排除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选择的是像创业板、传媒行业等高商誉板块的指数基金,就要谨慎了。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