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

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這個物慾橫流、慾壑難填的年代,不是每個生命都能在慾望面前做到安之若素,不是誰都能夠真正讀懂自己的內心,能活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夜深人寂,心靜如水,隨著禪韻深深的曲調,素衣翩然的我彷彿遊走在了禪林古剎,跪拜於蒲堂之上,雙手合十,虔誠吟誦佛言禪語,不為成佛超度,不為修仙帶法,不為修得涅槃留下舍利,只為讓自己躁動的魂靈沾染些蓮開的香韻。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始終覺得,那些能在最深的紅塵裡重逢的有緣人,是有著相知如鏡的菩薩心,是千年萬年等待的結果,是前世於三生石上刻下過“生死契闊,與子成說”的盟約的,不然,為何今生能一眼將對方認出,為何能再一次住進彼此的生命裡?

或許,前生,我就是遁逸在深山幽林的一尾千年白狐,而你卻是某位風雅儒靜的書生,我們相遇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空寂裡,從此結下一段只有來生才能報答的未了塵緣。就如黛玉對寶玉的澆溉滴養之恩,投胎改世後,傾盡一生的眼淚與痴情去償還。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蹣跚在光陰的沼澤裡,躑躅在歲月的泥濘中,偶爾會微微嘆幾聲,忽而會輕輕惋幾許,一切的一切,在時間面前,只是過客,只是虛妄。歲月催人老,流光把人拋,慢慢地,學會了笑而不語,痛而不言;漸漸地,習慣了得之不喜,失之不悲。

佛曰,有即無,無即有;得即失,失即得;盈即虧,虧即盈;色即空,空即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心若有禪,處處皆禪,心若有佛,時時見佛。禪由心生,佛在心中。坐亦禪,行亦禪,禪意人生,般若自在。

曾也以為,佛是無情自私的,以為那些甘願剃度的出家人,是因了看破紅塵,是為了逃避一切現實的羈絆。後來才慢慢發覺,芸芸眾生,唯佛才是最深情的,才是大愛無疆的,他把大愛與無私給了天下眾生,將淡漠孤苦留給了自己。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也曾年少,喜歡談夢想;也曾輕狂,喜歡瞎幻想。長大後,漸漸明白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慢慢懂得了修煉一顆淡泊心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淡,是對擁有最好的珍惜,也是對生活最深的懂得。

若夢浮生,煙月不知人事改,那些沐過的陽光,吻過的花香,不經意間物非人非事事非。世事如風,無法左右,只能隨緣,順天意,以一朵花的簡單去面對一生的複雜,以一顆不惹塵埃的明鏡心來囚渡一世的紛擾,相信,明鏡止水的潔淨與闃靜,總能盛放內心的高貴與尊嚴。

——桃園野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