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商誉减值?

用户8768804643930


商誉是收购过程中支付的对价相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溢价部分

国际上对商誉在会计上的处理有三种方式,一开始就处理掉,逐年摊销,发生时做减值;下面分别来讲:

1、一开始就处理掉

收购完成时就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抵消,这样会造成总资产下降的效果,而且对当期利润影响很大。

2、逐年摊销

把商誉视为无形资产,会计上常用的摊销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是机器设备、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摊销年限是5到40年。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摊销年限是5到20年。s

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也正常,逐年摊销,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平滑掉了。

3、发生时做商誉减值

这是我们国家目前使用的会计准则,在并购动作发生时,把溢价部分记在“商誉”这个会计科目下,每年做一次减值测试,如果发生事实的减值,就在会计上做减值处理,也就是把商誉都去掉了,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在并购发生后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购一家企业/项目,你的收入和盈利一般都会增加的,但是你并购的成本却没有计算为成本,业绩上会非常好看。

坏处就是一旦发生减值,那么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非常大,效果就是现在看到的,比如天神娱乐预亏70亿元,一次性把商誉都处理掉,来个财务大洗澡。

未来的会计准则会向摊销改变,具体什么时间落地,这个事情要看财政部的行动了。在正式的文件政策落地前,商誉减值是依旧要做的,看好手中的股票,怎么看商誉?找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在会计科目“无形资产”的下一行一般就是“商誉”。

举个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利用商誉做套现的例子

2015年华谊兄弟以10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拉内公司,这家公司的净资产经会计审计是1.3万人民币,冯小刚完美的实现了财务自由,在上次和小崔的互怼中,说自己为国家创造了多少亿的税收,这个就有点那个啥了,怎么就忘了自己的拉美公司了,利用商誉做套现,最后做减值,股民承包了你的收购拉美的财务支出,一边把自己说得是个大善人,一边利用各种规则实现“套现”和“避税”,在法律上虽然算是合规,但是自己这么标榜自己就不地道了啊,这个拉美一点也不美啊,低调一点比较好。


我主做股权设计/激励、并购,业余股民,爱好搏击

业务合作,请私信


壹号股权


要明白商誉减持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商誉是什么??

商誉其实就是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行为的所产生的附带产物。比如,A是上市公司,收购一个创业公司B,B的净资产2亿,但A花了5亿收购,那么多花的3亿元就是商誉。商誉体现了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价值。


那么了解了商誉之后,其实就很容理解商誉减持的意思了

如果市场环境不好,经济不景气,被收购公司可能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亏损,在财务上就需要做商誉减值。比如3亿,可能减值之后就只有2亿了。那么在财务上,他就是一个调节利润的关键点了——为了避免出现亏损,该计提减值准备时不计提,兜不住了就在某一次的业绩报告里突然一次性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商誉黑天鹅去年就出现过,坚瑞沃能、龙力生物还有游久游戏,都是很鲜明的例子!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商誉减值提示风险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报,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所以对于商誉减持的公司我们需要非常注意的,一旦走了熊市更深一层次的下跌,商业减持就好比是一个利空。如果你持有的个股不但出现了商誉减持,还处在股价高位,那一定是有极大风险的哦!!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什么疑惑和投资建议也欢迎私信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琅琊榜首张大仙


商誉减值简单点说就是高价收购的企业在整体运行之中呈现的价值缩小了,所以存在商誉减值。可能这样说并不好理解。举个例子可能能够更好的理解,如果到市场中购买一件衣服,价格是多少呢?是5000元。可以理解为这件衣服现在市场的标价就是5000元,任何人来购买都是5000元。但是到批发市场一看,一模一样的衣服,也是一个牌子的,批发价格3000元,整个批发市场的价格都是3000元。这中间存在着中间价差,怎么算呢?就算作为了商誉。

如果去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誉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市场的估值为10亿元,但是注册资本以及固定资产、实际资产才达1亿元,那么就存在9亿的商誉。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市场的估值进行着的收购,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实际的价值进行的收购,差值部分被上市公司财务作为了商誉。

理解了商誉,那么如何理解商誉减值呢?

了解商誉减值就需要理解,上市公司收购的上市企业并不是一定能够赚钱的,可能还存在亏损以及估值的下降,如果估值下降了,那么对于商誉来说就是极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收购的公司,估值在2018年间减少了10亿,那么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是多少呢?就是10亿。因为估值、运行等情况存在着较大变故,所以每一年、每一季商誉也会存在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就存在着商誉减值。而对于大幅商誉减值的情况也是存在着股价的风险,涉及到的是整体的上市公司估值。对于高商誉减值预期的上市公司,年报期间还是当规避就规避。


厚金说


商誉是怎样产生的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

商誉产生于企业购买合并中,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案例说明商誉的来源:

假如我投资了一个包子铺,累计投入了40万元(净资产),包子是祖传秘制,很香,顾客很多销路很广,营业额逐渐增加,稳定盈利。腾讯小马哥来我店里吃了几次包子,赞口不绝,并提议要100万收购我的包子铺,经不住小马哥100万的诱惑,马上答应了。我这个店总共投资了40万,小马哥却花100万买,小马哥血亏?

小马哥那么精明的人,怎么会亏。我的包子是秘制的,别人做不出来这个味道,我的店铺销路广销量很大,并且持续盈利,有自己的经营模式,小马哥用多出的60万买了包子铺的经营模式和对未来盈利的预期。

这60万,就是商誉。

看不见摸不着,商誉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经常关注报表的朋友会发现,商誉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但是大部分都列示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母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商誉这个科目基本都是0。

这是因为大部分企业收购都是以控股合并的方式收购,并不会注销被收购公司,母公司把投资成本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中核算,而投资成本已经包含了商誉,所以母公司报表中不会单独列示商誉。如果以吸收合并的方式收购,母公司报表中才有可能确认商誉。

商誉并不像货币资金、固定资产那样“实在”,做为资产科目,其风险也比其他资产类科目大的多,所以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应当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什么情况下商誉会减值

包子铺的秘制方法被模仿,或者别人研发出更好吃更香的包子制作方法,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包子在市场中没有以前那么有竞争力,销量大幅减少;包子铺盈利能力变差甚至亏损等等迹象,可以说明,商誉已经减值。

重要的企业并购重组,往往出售方会有一份业绩承诺,当业绩承诺未完成的时候,也预示着商誉减值。
真实的并购交易中,购买方往往以数倍于被购买方净资产的的金额进行收购,使商誉的数字特别大,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亿,当出现减值迹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候,减值金额也会大到足以大幅影响上市公司当年利润。

2018年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上证指数从年初的3559点跌去了27%,许多上市公司业绩未能保持2017年的增长速度,甚至出现业绩下滑,商誉减值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商誉金额较大且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的公司。


年报那些事


耳赵团队:商誉减值,就是一个球队刚买来的明星球员下楼脚崴了!这个赛季都上不了。亏了!

这两天是上市公司集中发布2018年年报的日子,各种故事漫天飞,十多年来都没出现过如此惨的业绩暴雷了。从数据上看,上市公司们业绩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商誉减值。

什么叫商誉减值呢?

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商誉”。商誉的意思就是,上市公司购买一家公司,被购买公司的账面净资产只值2个亿,结果我们溢价花3个亿买了,多支出的那1个亿,就叫做“商誉”。就像你经营一个球队,最近刚刚换了一个老板,给了你好多钱,于是你花大价钱买了个明星球员。球员本来年薪200万,你为了挖他年薪给了300万,多的100万支出在你球队的账上就计入“脚誉”(商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黄金右脚球员是被你打动了,结果过来上班的第一天,还没出场,下楼的时候黄金右脚踩了西瓜皮,脚崴了。送到医院一看骨折了,这赛季没戏了。这笔买卖就亏了啊。我们给他降薪这都无所谓,问题是我们计入账面上的那笔溢价“脚誉”(商誉),怎么办啊?怎么和老板交代啊。年终总结大会上,我们只能说,这笔溢价做的不好,减值了。
上市公司在购买其他公司的时候, 人家的老板不舍得卖,咱们只好溢价,支付多一些的钱购买。多支付的这些钱买到的就是“商誉”。“商誉”也是我们买到的“资产”。当然,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买到的公司确实发展前景挺好,能挣钱。
这两年的经济情况和股市如你所见。那简直就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目前的现状是经济环境不景气, 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买来的公司都不挣钱,那肯定不值这么多溢价(商誉)了。
双重打击之下,只能做商誉减值啦。其实也不是坏事,毕竟长痛不如短痛。做了比较大幅度的减值可能也是释放风险的比较可行的做法。
耳赵团队:愿知识带给您健康!

耳科赵医生


快过年了,本来是一片祥和欢乐的气氛,可是大A股偏偏这个时候给大家添堵,节前一周上市公司业绩是频频暴雷,开启了亏损比惨模式,本来靓丽的利润报表瞬间变脸,这一切皆拜商誉减值所赐,因为商誉的巨大泡沫价值,瞬间就可以将账面利润完全覆盖,比如天神娱乐,因为商誉减值影响巨亏78亿,直接亏掉了接近两倍市值,底裤都不剩了,真是变脸比翻书都快。

要了解商誉减值,首先要了解商誉是个什么东西?

商誉就是公司并购过程中的溢价,高商誉意味着高溢价。

  • 假设A公司要收购B公司,B公司净资产估值1个亿;

  • 因为B公司具有业内的诸多优势(人才、技术、地理等),所以B公司必然不愿意1个亿被收购,于是报价3个亿;
  • 最终A公司2个亿收购了B公司,那么A公司多付的这1个亿就是商誉。

那么问题来了,A公司多花的这1个亿是否值得呢?那么就要看商誉减值还是不减值了,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1、B公司很优良

这说明A公司是良心公司,收购B公司真正是为了做大做强,的确收购的也是优质资产,起到了1+1>2的效果,而且B公司也很争气,这一年给A公司创造了1个亿的利润,这种情况商誉就不用减值。

2、B公司很垃圾

这说明A公司是黑心公司,收购B公司只是为了包装,或蹭热度,或蹭概念,目的是去二级市场割韭菜。很不幸,B公司这一年利润是负的,那么这1个亿商誉就要全部减值,也就体现到了利润表中,造成大幅亏损。但是,这时A公司的董监高们已经高位套现或者质押股权,钱早就到手了,高溢价已经被转嫁到无辜的散户头上,因此他们才不关心商誉减值还是不减值呢?

因此商誉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主观色彩,A公司多付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既然存在主观,那么人为控制和干预就不可以避免,势必就存在着利益输送的灰色地带。

现在A股的商誉规模大概有1.5万亿,具有商誉的上市公司有2000家之多,规模之大,令人震惊。这些商誉躺在资产负债表里,就是一颗颗定时炸弹,指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因为谁都不敢保证收购的公司不会出问题,出问题了那就要商誉减值,躲不掉的。

一般,如果你的股票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到了60%以上就要格外小心了,只要雷爆就是个带响的。


趋势线上的音符


商誉是公司并购时发生的项目,大多数收购都是溢价收购,收购市值高于该公司资产账面价值时,多出来的部分就记为商誉。商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代表了它们可能给公司带来美好预期,在学术上,商誉来源于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和总计价账户论,总计价账户论成为会计上核算商誉减值的来源。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一样都是从摊销法修订成减值法的。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当确认为商誉,每年年终企业按照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比较账面价值和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确认商誉的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摊销法可以逐年减少商誉账面价值,而减值法虽然能更好的反应合并企业的价值,但成为了企业修饰利润的工具,该计提的商誉减值没有计提,成为管理层调节利润的手段,加上2018年商誉积累爆发,证监会提示商誉减值风险以后,导致1月末商誉减值的雷集中引爆。

(王二狗)




孙建波


不请自来,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商誉减值是什么?我们站在财务角度,从商誉和减值两个方面来说一下。

1、商誉。商誉本来是指公司的声誉,是公司长期经营所形成的美誉度,目前属于会计的资产类核算科目,而且主要在合并报表中体现,通常来说一般有内部商誉和外部商誉之说,内部产生的商誉即为其原始定义,因为很难满足资产的定义,主要是内部产生商誉的成本很难准确计量,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是不允许确认内部商誉价值,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不允许确认内部商誉,所以,一般所说的商誉,都是第二个含义,即对外并购非关联第三方公司,且构成控制,纳入合并范围,这时并购方支付的对价超过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并购方按股权比例应享有部分的差额,即为商誉。

一般来说,并购方作为母公司,会编制合并报表将被并购方合并进来,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商誉,母公司自身财报只会有长期股权投资而不会有商誉。

2、减值。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商誉不得摊销,但每年必须做减值测试,如发生减值迹象,必须计提减值准备,将商誉减值至其可回收成本,而可回收成本,基本按照现金流折现法的方式来计算。基本公式是将被并购方可以看做一个资产组,按其每年预计的现金流,按折现率进行折现,并汇总各年折现后的金额,如果该金额超过被购并方并购日的公允价值,则没有发生减值迹象,如果低于,则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减值准备。一般而言做减值测试前都会先看是否有减值迹象,减值迹象一般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主要是被并购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核心管理层不稳、公司战略决策重大失误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政策、法律、社会、技术环境对被并购方企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未来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当发生上述迹象时,则会做减值测试。

好了,基于以上,我们再来说说最近A股大金额的商誉减值事情。

1、首先是商誉减值是否有合理性因素?是有的,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太好,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有些疲软,再叠加与美国的贸易战因素,反映到经济实体,就表现为经营收入预期的相对大幅下降,在保持折现率(资金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不变的情况下,减值测算公式中的分子就会变小,导致预测的整体可回收成本减少,在n多上市公司构造概念并因此大量购并各类企业时,因收入预期大幅下降,自然会发生商誉减值现象。

2、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完全可能,首先是有动机,科创版注册制的预计推出,会导致上市公司壳价值下降,以前为了保住壳资源,不得不硬挺着不做商誉减值,并采取各种合规和不合规的措施,以便能够实现盈利,不至于被退市或者挂ST的title,现在壳价值下降了,没必要硬挺着了,可以将若干年没做减值的商誉减值到位了。其次是有机会,上市公司肯定不会说是因为壳价值下降才计提,如今经济环境不好已经是企业家的共识,而且贸易战确实会造成企业收入下降,这么好的理由不找,以后哪来机会。最后有方法,商誉减值测试,本身是基于管理层的假设,关键的假设一个是未来收入增长率的假设,另一个是折现率的假设,这两个假设稍微动一下,预测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数据就会差异巨大,简直是操作简单易行还合理充分,当前的经济环境完全提供了修改收入增长率假设的最合理的理由,既如此,上市企业何乐不为呢?只是减值幅度大小是否合理,也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了。

以上是我浅显的分析,因学问有限,可能会有错误,敬请原谅,谢谢!


和光同尘一小学童


最近商誉减值真的很火啊,这么专业的名词,居然都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来开,真的是来了一次广泛的科普。简单的说,商誉减值就是企业品牌价值,盈利预期下降了,没原来值钱了。

1.商誉是对企业认可者对企业的估值,可高可低。

商誉是在兼并购时对企业的估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举个例子,老王经营一家卷粉店,味道一流,每天客户络绎不绝,单店一年赚100万。某天,老板老张觉得老王不错,一开心100万收购老王卷粉店50%股份,即老王的店估值200万。可以认为这增加的100万就是商誉。第二年,突然大家都不吃卷粉了,老张把持有的股份想卖掉,但是接盘的人只愿意出25万接50%股权,即估值从200万降到了50万。这就是商誉减值了。

2.此次集中商誉爆雷主要源于商誉减值改摊销。

2019年1月初,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讨论了商誉减值改摊销的问题,即想推行将不合理商誉减值分摊到几年。大白话就是老王的卷粉店现在商誉100万,不合理,要把这100万分三年降为零。也就是说每年降低33万净利润。哎哟,这要命了,老王店需要每年多挣33万才能化解商誉带来的损失。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前期商誉太高了,分摊三年的话,每年赚不到商誉降低的钱,就意味着三年亏损,可是要退市的。长痛不如短痛,我一次爆,后两年再赚钱,开开心心还不退市,所以就有了雷潮。

商誉对于企业来说必不可少,但过度的调高甚至人为干预是对企业有极大风险的。从国家监管态度可知,未来上市公司会越来越规范。


大南山伯爵,NUS博士后,资深金融科技人士,用专业的知识、大白话的方式为您科普投资理财,让天下没有难懂的金融!欢迎关注、留言交流。


大南山伯爵


商誉属于会计上的概念,我们先看看会计准则是如何定义商誉的:

企业在合并时,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视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控股合并的情况下,该差额是指在合并报表中应予列示的商誉,即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购买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影响又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吸收合并的情况下,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企业首先应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在取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剩余部分才构成商誉。

简单的理解,就是A企业计划收购B企业,B企业的账面净资产为1000万元,但是双方最终达成的收购价格是1500万元,多出来的500万元就是商誉。从商业上来讲,之所以会多出来500万,通常是由于B企业有一些资产按照会计准则无法确定为账面资产,比如品牌溢价、专利技术等等(实际上可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大牛市的氛围下,并购往来带来股价上涨,股东便可套现离场,最终买单的还是散户)。

会计上要求商誉在确认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而是在每一会计年度期末,对其价值进行测试,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如何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则计提减值准则

通俗的理解就是,A企业收购B企业时支付对价1500万的前提是判断B企业未来10年每年可盈利XX万,但是实际上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更迭等等原因,导致这一判断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以上都是理论上的商誉减值。小花在这里要说的是,2019年1月A股商誉暴雷不断,可谓是世纪奇观。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监管制度的缺失

监管层对收购疏于监管的结果就是导致市场产生一大批高溢价收购的公司,千万别说诸如公司也不傻出这么高价收购自然有它的道理这种傻话,因为从本质上来讲上市公司跟小散的利益角度完全不一样,很多投资者会有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是为了公司多盈利这个目标,所以收购也是为了多盈利,表面上看起来是讲的通的,如果你这么想只能说明你上的当还不够多,举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年利润几百万但市值却在几十个亿的高市盈公司的老总有两条道路等待着它选择,正常经营和套现,老总心里明白的很,套现所赚的钱要比正常经营多的多,如此投资者跟上市公司大股东还会在同一利益链上吗,断然不会,所以产生巨大商誉的并购一定要警惕其利益的输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