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道德經》: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向往那一種寵辱若驚,去留無意的生活,覺得那是一種自在。的確是這樣,一個人如果面對人生的高低起伏的時候,能夠用一種淡定而坦然的心態去面對的時候,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這種人生活得才足夠瀟灑和坦然,人生短短几十年,怎麼活特別重要,活成什麼樣子也特別重要。

《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無論你物質生活給予你多少東西,只要你自己內心能夠得到一種滿足,便是最大的一種幸福,這也是很多人所強調的幸福的狀態。

老子在這一章中討論的就是這樣一種寵辱若驚的內心,很多人得到懲處的時候,內心會特別的惶恐。老子把他認為人在人生追求中的一些普遍弱點,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解釋。他分析了這種心態形成的原因,他認為就是世間常人,念念不忘自身的一個利益。去追求利益而患得患失,老子就提出他所提倡的一種精神追求。

《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老子在道德經中出現了這樣一句話: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什麼叫做得失寵辱呢?為什麼得失寵辱都會讓一個人感覺擔驚受怕呢?因為一個人得到寵愛的時候,他是處於一個地位卑下的一個階段。比如說一個人地位卑下,突然之間上司對他特別特別好,這並不會讓他感覺很舒服,反而會讓他特別心慌。

他會覺得領導到底是什麼樣的意思?為什麼突然之間對自己態度轉變如此之大,如果說一個人本來處於一個高位,突然之間失利,本人去掉了職位,這就是失寵。失寵,更加會驚恐不安,他會覺得到底是犯了什麼樣的錯誤。

《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比較看重自己身外的一些寵辱,就是外界對於自身所造成的一些影響。很多人重視身外的一些寵辱得失,遠遠超過自己自身。很多人難免想要功名利祿,所以對於榮辱患得患失,這是很因為很多人的人生標準,就是把功名利祿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目的就是享受榮華富貴。

之所以有這樣一個害怕寵辱得失的一種心態,就是因為大部分人把自己追求的點放錯了一個方向。如果更多的是追求內心的一種平淡,更多的是追求內心的一種平靜,不那麼把得失寵辱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或許就是一個不一樣的心態了。

《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這樣一種心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是很難達到,因為在這樣一個物慾燻心的時代。如果說拋棄自己對於慾望的一個追求,這個是非常難的。而且是不太現實的,或許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如果一個人真的在人生中不追求名利的時候,對於他來說或許是活著很幸福。但是對於外人來說,這個是不是一個異類。因為在這樣一個物慾燻心的時代,不追求物質的人會顯得有一些格格不入。

《道德經》:老子對於寵辱的這種態度,也是成為追求幸福的心態

然而我們在這裡就是要做到的,就是讓自己有一個坦然平淡的內心,去面對生活中的事。當然也需要對於物質的一個追求,因為物質是我們幸福的一個基礎。我們並不一味的去要求人活得平淡,我們要求的是以活得幸福,而道德經一些智慧,就是讓我們活得幸福的一個方式而已。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這句話怎麼看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