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医师证之后,患者不按考题说的那样生病,该怎么办?

在世丹王


看见这个问题之后,我突然非常想哈哈大笑一场。

首先,多巴胺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教科书和执业医师考题上的字,没有一个是多余的,连标点符号都不是多余的。

它们是对大量疾病的总结,是对各种可能的典型集中体现。

其次,多巴胺想说的是: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运用能力。

罪不在书,罪在医者本人。

多巴胺曾经说过:

同一种病发生在不同患者身上,完全会有风马牛不相及的症状。

相同或者相似的症状发生在不同的患者身上,也完全有可能是不同的疾病。

举几个最常见最普通的病例来说明:

有一天,急诊先后来了两位中年头晕男性患者。

两个人的症状都是自感头晕,伴呕吐数次,其余并无任何特殊病史和症状。

但是,第一位患者的病因却是没有控制的高血压,第二位患者却是脑出血。

半个月前,抢救室里先后来了一位60多岁和70多岁的男性患者。

60多岁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心前区疼痛50分钟,70多岁患者的主要病因是腹泻乏力三天。

结果,两个人都是急性心肌梗死。

所以,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点重要,结合实际工作灵活运用同样也重要!

最后一支多巴胺:急诊执业医师,遇见许多人,碰见许多事!


最后一支多巴胺


哈哈,这是多么有才的人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

相同的疾病有各自不同的症状,而相同的症状有可能是不同的疾病,这在诊疗活动中经常遇到。一个简单的发烧有可能是感冒引起的,也可能是急性扁桃体炎引起的,也可能是肺炎引起的,也可能是风湿热等等。而同样的感冒,还有人有的是嗓子疼,有的是发热,有的是咳嗽,有的是胃肠症状,恶心,呕吐等等

看了提问的问题,我不禁又回想到,小时候听到同学跟我讲到一定好笑的事情,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武校生过年回家时被一个流氓在街上打了一顿。他父亲问他,你都学武六年了,怎么能一个流氓都打不过呢?这个人的回答是他都不按套路来。😂

这个笑话跟上面的问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在实际的诊疗活动中没有千篇一律的治疗方法只有灵活运用你掌握的知识。有一句话不是说的好吗?运用之妙,在乎一心。你领悟了就能恰当的运用,你领悟不了,那只能说你不适合当一名医生。


我心安处即是家


事实上,对于中国医生的培养体系来说,拿到医师证,并不意味着具备真正的独立行医的能力。

以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本科为例,按现行政策,毕业以后必须在医疗单位工作满一年,才有报考执业医师的资格。我们从学校里教育出来的医学生,实质上是只是医生的半成品,加上1年的临床工作训练,也只不过是刚刚熟悉了临床的常见业务流程而已,如果情况稍有变化可能就会抓瞎,这一点都不奇怪。

这个阶段的医生虽然考取了医生资格证,但在医院里基本还是在上级医生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他们主要管理住院病人,完成一些基础性的病案工作,所以又被称为住院医师。当遇见没有把握的情况时,他们随时可以向上级医生请教和求助。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满5年以后,才有资格考取主治医师。这时候临床工作已经满6年,从经验上来说才基本能胜任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治。在大医院来说,只有主治医师以上级别的医生,才有资格在门诊坐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才是一个医生开始具备独立行医能力的标志。

考试60分就能通过,但是看病人只懂60%肯定是不行的;考试可能有重点和非重点,但是患者也不会只按照书上的重点来生病;就算是把整本教材背得滚瓜烂熟,那也只不过是所有知识的冰山一角,其中任何一个章节拿出来,就又能写一本半尺厚的巨著。

加上医学知识每年不停地更新,可以说是学无止境。任何一个医生都需要终身学习不能停止。

掌握知识还只是一方面,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把知识灵活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患者生病不按照考试的来,是常有的事。你完全可以继续查资料,可以请教,讨论。但是如果长期不学习,不进步,永远只会考试那一点内容,注定是会被淘汰的。

欢迎关注郑医生百嗑,每天学习实用的健康知识。


郑医生百嗑


这个问题挺好,现在很多医生不懂变通,完全按照教科书上的照抄照搬,最后使得自己思维越来越局限。

如果你拿到了医师证,说明你记忆里超群,考试没问题,考试的高材生,实践的小矮人。

如果发现患者所患疾病你无法用药,或者和书本上对不上号,那么很荣幸的告诉你,你不适合做医生,无论是中医西医都不适合。

理论是死的,人是活的,疾病和人体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医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悟性,需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本领,否则就很难或者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百年一服堂


“快乐的小大夫”为您解答。欢喜关注

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拿到医师证是必须的,同时要通过医师证的考试,绝对不是就知道考题的那点知识。

一般一道考题就是一个知识点,甚至是一种疾病的全部知识。

为什么考医师这么重要,因为考证的知识涉及很多,包括很多。

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还包括医学人文的卫生法规、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

但其中临床医学比例最高占75%:内科学(含传染病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还有少部分的预防医学的题目。

那么说患者得病不会按出题那样生病,但是如果你把疾病认识清楚,知识点都掌握了,就是疾病发生,病理、诱因、症状、诊断、治疗还有进展等都掌握的好好,这个考试一定能过去。

但是一定不是说考试过了就能治好病的,因为拿到证后的医生还要在临床上实践,现在还有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最后还有上级医生带。

如果看病你是要让那个没有考到医师证的人看,还是让那个轻松考过医师证的人看。

当一个合格的医生,考过医师证是第一步的,医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职业,所以不要攻击医师证的事了,这是对每一个都是有好处的事。

“快乐的小大夫”每天为您推送健康医学知识,分享病例,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呦!


快乐的小大夫


拿到医师证后,患者不按考题上说的那样得病,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看似问的无聊,实际上题主这个问的很有现实意义,真是老少咸宜,新旧皆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按吕鹏医生理解,患者不按规矩得病,不是患者问题,而是教科书本来就不应该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西医还好说,有那么多的辅助检测系统,只要诊断明确,按教科书用药基本不会错的太离谱,而中医就完全不同了,上面吕鹏医生说的教科书本来就不应该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指的就是中医,中医教学和临床实际是脱节的,中医教学是什么?就是必须根据中医临床诊治的特点培养发散性思维,这需要先天的悟性,这样说有点玄学的味道,通俗里说就是性格里面有思维发散跳跃、行为上有沉静死宅的特征那种人才适合搞中医,才能最终有所成就,普通教育里说的有教无类那一套是错的,现在的中医教育里面什么人都可以进来学然后考证成了中医大夫,就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所以,中医院校录取学生必须从根子上改变。

拿到了医师证,并不等于临床就一帆风顺了,教材考题是死的,时间是流动的,疾病是变化的,这世间没有永居不动的,所以临床是另一种大学,以患者为师,以前人为师,以同业为师,就可以不断进步不断解决难题。

转发关注 给你不一样的医疗视点。



大理吕鹏医生


这个问题真的很好,大夫跟老百姓都应该聊聊。

首先,疾病是复杂多变的,教科书上的是最经典的,也是最常见的。但是很多书本外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经验。比如说,阑尾炎大家都知道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但是也见过左下腹压痛的,也见过肝下阑尾,也见过左上腹阑尾,甚至先天没有阑尾的。先表现为牙痛的心肌梗死也不少见。等等之类。这些知识获得靠的是经验,是教科书以外的专业书籍,靠勤看别人的经验总结。

其次,学生现阶段还是学习教科书知识为主,还是不应该给予太多课外知识,把本来就还没形成的临床思维打乱,这样有点拔苗助长。

最后,还是想说,医学无重点,医学无定论。医学无止境。


外科小孙


你好。书上的东西都是精华所在,我们学习知识,需要把知识点学透彻,做到活学活用。看病不是做数学题,每个题只有一种答案。有的病情非常复杂,会有多种发展结局和预后,也可能会有多种病因。

你知道纸上谈兵吗?现实中的疾病不会和教科书一样,看病需要加入我们的思考和判断,看病是收集证据证明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诊断,排除其它问题。如果你看完一个疾病,然后回头去看教科书,基本都有提示。

所以,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对一个医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的。

做一个好的大夫,不是按课本去死扣教科书的内容,而是理解一个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临床表现,或特殊表现。因为个体差异的问题,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收集到的临床证据不一样,需要我们总结,思考,判断,特别需要分析。

学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再不断的学习,才可以真正了解一种疾病或一类疾病。

一个好大夫的诊断思维的成熟,和手术的成熟,需要十年的培养期。

所以请大家就诊时,尊重大夫的诊疗意见,如果不认同大夫的观点,可以共同探讨诊疗计划,不要发脾气,因为每个好大夫的出现需要有漫长的成长周期,这个期间大夫们付出了太多的心血,给予了医学事业。



妇产知识在线


医学生是没有考试重点的。

曾经有学生问过老师,考试有没有重点,老师说,难道患者会按照重点生病吗?

问出这个问题的人真的是脑子进水。

没有人会按照考题一样生病,换一种说法,没有人愿意生病。

如果人人都按照考题生病,那岂不是大家都能活到90岁了。


正是因为有很多疑难杂症,有很多医学上的复杂疾病,才会有非常多的医生一步步去攀岩,一步步用生命的代价去研究,去解决。

患者不按考题说的那样生病?

即使患者按照考题生病,你就能按照答案完美的把病治好吗?

太单纯!太无知了!

考研君致力于考研多年,关于任何考研的问题,或是大学,甚至是心理问题,都可以找阿君,阿君的个人微信:kaoyanjun666 考研君组织了一个每天学习打卡的小集体,研友们可以互相沟通交流。添加公众号:考研君 也可以获取更多资讯。


考研君


哈哈哈哈,这个问题有点逗。岳飞有一句话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就是说啊,打仗不能光死记兵书阵法,还要能够灵活应用才行。

当医生也是一样的

除了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外,我们还要能够巧妙的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其中临床经验和前辈医生的教导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实很多疾病,在书上都有记载过,不过因为发病率很低,并不是考试的重点。年轻医生刚刚接触临床,经验少,读书的时候,这些不是重点,不是考点的知识往往就略过了,或者晃眼看了就忘了,没有记下来。


很多时候,我们在临床上见到一个病人,他的发病很奇怪,我们丈二摸不到头脑,这个时候,老主任站出来说“这个病人应该是xxx病,你们回去好好翻翻书,在外科学第几版的第xxx章节专门讲过这种情况。”

你再回去一翻书,果然是这样啊,这书里面的一行小字还专门介绍了这种疾病。当时怎么自己看就没有看见呢。

不过,经过这一次在临床上见了一会活病人,那么记忆就非常深刻了,以后就不会忘了。


还有的时候,很多罕见情况,在普通的教科书中没有详细提及,但是在各个专科书,或者医生写的临床论文中却有记载,这个时候,你遇到了这种情况,就要去多查资料,多翻论文。


不按考题生病,那就去问主人,去翻资料。

当医生,就要有一股专研的劲头,才能取得大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