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來源 | 布穀聽聽(ID:iBookgood)

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有很多家長回答說:

“我希望我的孩子健康、快樂就好。”

“希望他將來能獲得成功,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希望他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實現自己的夢想。”

“希望孩子永遠擁有幸福感。”

相信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的家長或者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我們希望孩子過的快樂,生活的快樂、工作的快樂。

我們也希望孩子聰明,做事都能夠比較輕鬆,希望能夠成才。

我們希望孩子善良,希望孩子有修養,肯定還希望孩子孝順。

那麼在希望孩子幸福、快樂、聰明、成才、善良、有修養的同時,肯定不希望孩子抑鬱,不希望他們暴虐,不希望他們一事無成,不希望他們好吃懶做,不希望他們沒有良心,不孝順自己,或者是被人唾罵,遺臭萬年。

總之,我們希望孩子好。那麼,什麼是好?怎麼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好”?

今天,布穀聽聽邀請中科院心理博導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怎樣讓我們的孩子變得更“好”?

一、中國家長對“多元智能”的誤解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有一個匈牙利國際象棋棋手的教練拉斯洛·波爾加,他堅持認為孩子的天賦是後天培養的,也就是說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就一直為了實踐這個想法,就希望能夠有孩子來給他做實驗。

為此,他在匈牙利的報紙上登了一個招聘的廣告,招聘誰呢?招聘一個妻子。

他就說:“我有一個想法,希望有位女士能夠願意跟他一起來做這樣一個早期教育的實踐。當然,前提是要跟他結婚,跟他生孩子。”

那麼他很幸運,找到了他的意中人。

他們一共有三個女兒,這三個女兒分別是蘇珊、蘇菲亞和茱迪。蘇珊是1969年出生的,第二個女兒是1974年出生的,第三個女兒是1976年出生。出生以後夫婦倆從一開始就教她閱讀,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給她教閱讀,給她講棋譜,所以早早的就教會了這幾位孩子。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波爾加三姐妹和父母

蘇珊出生以後很快她就學會了下國際象棋,據說在她十歲以前就已經非常有名了,這三個孩子現在都成了國際象棋界的大師。

據說波爾加三姐妹在國際象棋領域取得的傑出成績,緣於其父親拉斯洛·波爾加的教育實驗。

那麼這個故事,是不是很誘人?我們是不是也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就一番事業。

其實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我們經常會看到有些課外班考級的學校窗外總有家長趴在窗戶外往裡看,爬窗戶的這些家長就是想看看自己的孩子在裡邊的表現。

孩子在裡邊上課,家長就在外邊心焦的等待著孩子的結果,各位家長在這裡有沒有發現自己的身影?孩子在上課外班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這樣等待著?當然,現在更多的是拿一個手機,不是這麼簡單的坐在邊上。

這些縮影是中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一種殷切期望,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成為心目中成功的典範。

在這裡,我想要講一個跟哈佛大學的Gardner教授的一個對話。我們知道Gardner教授提出了一個多元理論,他在1983年的時候出了一本書,提出了多元理論。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霍華德·加德納教授

其中提到說人的才能包括不同方面,智力是有多種的,比如說包括語言智力、數學邏輯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音樂智力、人際關係智力、自我認知的智能,當然在1995年的時候又補充了自然探索的智力。

2008年,我在臺灣開會的時候,正好在國際會議上我們見面了,我就跟他聊到關於多元智能的理論和應用,因為他經常到中國來,所以我就想請他談談他的理論在中國應用的情況,他跟我講了,他說:“中國的家長簡直是Crazy。”

我問他為什麼。

他說:“我在提出多元智能的時候,當時想到的是說要給美國的家長有一個認識孩子真實性的看法。也就是說希望我們的家長認識到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所具有的才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能語言能力很強,但是他的數學其他方面可能不是很強。那作為家長來說我們要去發現孩子的強項,去認識他、接受他。

那麼有的孩子可能語言能力不是特別強,但是數理邏輯很好,或者有的孩子可能其他方面都不怎麼樣,但是他的音樂才能天賦很高,所以讓我們的家長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長處,從而找到一些自信,去他們有針對性的培養,這是我當初提出多元智能的一個設想。”

結果沒想到到了中國以後,中國的家長在理解多元智能的時候是這麼理解的。

原來Gardner教授提出來七種智能,我的孩子現在只有語言好,數學還不夠好,那我再去補數學,音樂不夠好,我得去補音樂,體育不夠好,我還得去補體育。

這樣一來,多元智能變成了要讓孩子在每一個方面都變得非常優秀的理論了。這種理解其實是誤解了我的理論,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中國的家長對於多元智能的理解跟我的初衷是不一樣的。

那麼在現實中也確實是這樣,曾經在幼兒園我碰到一個小孩,下午下課的時候他急急忙忙的從我身邊走過。我說:“小傢伙你幹嘛這麼著急?”

他說:“我忙著呢。”

我說:“你忙什麼呀?”

他說“我要上課。”

我就把他逮住了,我說“你到底上什麼課?”

結果他跟我講音樂、舞蹈、奧數……一大堆,大概一個星期要上12個課外班。雖然說起來這12個課外班是屬於少數孩子,但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長或多或少的會帶孩子去上各種課外班。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因為對於孩子的理解不同,對於一些理論的理解不同,我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實際操作也會很不一樣,那麼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是很不一樣的。

二、“變得好”要有的6個特徵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根據我們的研究,一個人想取得成功,除了自己必需有一定的中等水平以上的智力以外,我們一些非智力個性特徵非常重要。

比如我們經過多年研究,歸納出來六個非智力個性品質,在這裡面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六個非智力個性特徵:

1抱負

或者叫志向,或者叫理想,當然,我們現在都叫夢想。因為這個夢想或者是抱負是一個人從事某一個活動,某一個工作的一個持續的、長久的動機。所以我們經常講從小要立志,這是非常重要的,要有遠大的志向。

2獨立性

就是我們一個人要真正能夠取得成就,必須要有一個獨立的見解,獨立的認識,獨特的判斷,能夠有自己的認識。

3好勝心

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想要取得成就,必須得好勝,能夠戰勝困難,戰勝自己。

4堅持性

人想要做點什麼,其實需要付出,需要有頑強的毅力,需要能夠堅持做下去,不怕失敗。其實人生要比馬拉松還長,所以在這樣一個漫長的人生過程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堅持做一件事。有的時候一個人能夠成功,往往是經過了多少次的失敗,能夠失敗以後還要堅持繼,續取得成功,所以堅持是非常重要的。

5求知慾

因為在現在的社會知識的爆炸、信息的爆炸,不斷有新的知識、新的技能,所有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探索,才能適應新的社會,適應新的世界。

6自我意識、自我概念

也就是說人要能夠在這個社會很好的適應,能夠取得成功,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能夠跟其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能夠認識到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到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和影響,跟他人的關係等等。這個自我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現實中出現問題,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而是因為他自己沒有放對位置,從而導致了錯位,就出現了社會適應的不良。

所以一個人實際上要真正取得成功,除了剛才說到的我們有足夠的聰明程度以外,還需要有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歸納起來,我們可以說未來社會如果我們的孩子是一個身體健康的,是一個人緣好的,又有創造性的這樣一個個體,其實我們認為他可以更好的適應未來、適應社會。

三、家長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得更好”?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如果用一棵樹來比喻孩子的成長,樹的底下是土壤,土壤就相當於我們的社會環境,它從社會環境、文化背景中獲取知識、經驗、信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感官獲得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逐漸把環境中吸收到的知識、技能內化,變成自己的。

儘管成長的環境一樣,但孩子最後表現出來的結果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可能在領導力方面表現的非常優秀,有的人可能在體育方面表現的很出色,當然還有成為音樂家、科學家、文學家或者是工程師等等,每個孩子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很不一樣的。

有了這個個體差異,所以我們的家長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一樣。

那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1.孩子的天賦特徵

不同孩子的有不同的表現,家長就應該有不同的對待方式。

有些孩子是屬於學業超常的。

學業超常的這些孩子往往在智力測驗上的得分比較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強,而且很早的就會認字、閱讀,另外他們的思維條理性、因果關係很明確,數量關係、計算能力也很強。

他們往往好奇心強,有問不完的問題,也希望做一些別人認為難以完成的事情。

有些孩子智商不是特別高,但是他動手能力很強。

這一類孩子往往喜歡泥塑、摺紙等等,對一些機械的原理會特別感興趣,而且喜歡自己擺弄、拆卸一些玩具,拆了裝、裝了拆。

音樂也是一種天賦。

現在有很多的家長讓孩子去學琴、學各種樂器,開始的時候可能想的是,讓孩子有一種業餘的愛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會不斷加碼,要考級等等,這個也是很值得家長反思的。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在練琴的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熱情很高,但是很快他就沒興趣了,甚至學了半個小時不到就不想彈琴了。

其實,有天賦的孩子更多的是先天的能力,有的孩子要比別的孩子記譜、識譜、聽覺更加敏銳等等,而他們在智力測驗上得分不一定很高。

藝術、繪畫的天賦。

有些孩子可能表現在這方面比較強,色彩、空間關係都跟其他人不一樣,有些孩子能用畫來表達更多的思想、更多的情感。

領導才能的天賦。

有些孩子可能很容易在小孩中間表現出孩子王那種角色,總是會有主意,能夠帶領著孩子玩,扮演了一種領導者的角色。那麼對於這樣一些孩子,其實家長可能更多地是要鼓勵他,怎麼去發揮他在集體中榜樣的作用。

體育才能的天賦。

其實體育是更能表現出天賦的。我們知道,鄧亞萍也是很優秀的運動員,姚明也是很優秀的運動員,如果反過來讓姚明去打乒乓球,鄧亞萍去打籃球結果會怎麼樣?大家可以想象。其實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是非常重要的。

2家長要做孩子的伯樂

有的時候,家長或者是老師、教練怎麼去看待孩子非常重要。

鄧亞萍打球打得很好,但是有好幾次都沒有被入選國家隊,最主要的原因是教練擔心他個兒矮,後來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一個教練突然就說:“鄧亞萍打球很兇狠,他敢打。會不會就因為他矮,看到的球高,所以他敢打。”一語點破夢中人,最後鄧亞萍進入國家隊,成了“乒臺巨人”。

每個孩子就像是一杯白水,我們就是要加工這杯白水,或許這杯白水能煮出香醇的茶,或許能熬出美味的湯,亦或許能釀出苦澀的酒。

人們習慣粗暴地將教育歸納為成功的和失敗的,但是,我們要知道,教育本身是沒有屬性的,有屬性的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要幫助孩子找到變好的動力和勇氣,而不是以愛之名要挾,調整孩子的行為,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

所以,伯樂的視角很重要,怎麼去發現孩子的特長,發現孩子的優點,才是家長真正應該做的。

中科院博導:如何科學地讓孩子“變得更好”?

施建農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世界天才兒童研究協會亞太地區理事會主席,中國Ÿ丹麥創造力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學會腦科學與教育研究分會常務理事,香港中文大學資優教育計劃顧問,臺灣中華創造學會顧問等。研究領域:超常兒童心理、智力和創造力發展與促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