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如果執意造反,率兵攻打劉邦,能滅了漢朝嗎?

右惜


沒有韓信,就不會有劉邦的帝業;沒有劉邦,也不會有韓信的功成名就。韓信和劉邦,不僅是君臣,也是政治盟友。

韓信本是個不受待見的人,無一技之長卻又好吃懶做,堂堂七尺男兒,卻總依靠別人接濟度日。而且他又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經常自吹自擂,鄰里對他嗤之以鼻,躲之不及。



韓信後來投奔了項梁,項梁戰死後歸屬項羽,只做了個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項羽獻計獻策,但均不被採納,項羽給的薪水又很低,於是韓信跳槽到了劉邦那裡。

劉邦認為他誇誇其談沒有真本事,只封他做個倉庫管理員,韓信非常鬱悶,跳槽還不如不跳。恰逢劉邦和項羽大戰在即,許多將士均不看好劉邦,都偷偷跑到項羽陣營去了。韓信也跟著大夥,趁著月色偷偷的逃走了!



後來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把韓信追回來之後,再三舉薦韓信做大將,劉邦不瞭解韓信,但他信任蕭何,於是就同意了,還搞了個隆重的認命儀式,韓信感覺很有面子,決定好好幹,但他自視甚高,隨著功勞逐漸增多,欲壑難平!

韓信天生就是戰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絕不拘泥於兵法,極善於靈活用兵,留給後世無數的戰術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沈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中國歷史上,韓信軍事水平可以排前三。



尤其是韓信制定的“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基本戰略,是劉邦取勝之根本。劉邦曾對韓信有過中肯的評價,“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劉邦這是番肺腑之言,頗有自知之明,反觀劉邦打仗,毫無章法,逢戰必敗。

項羽曾以三萬精兵擊潰劉邦五六十萬諸侯聯軍,殺掉劉邦十萬人。劉邦帶著殘兵南逃,慌不擇路,落入睢水而亡的,又有十萬之眾。楚軍將漢軍團團圍住,要不是一場龍捲風吹亂楚軍,劉邦極可能死在睢水。



劉邦派韓信率三萬軍北上,開闢北方戰場。韓信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俘獲許多兵馬,劉邦立即就將俘獲的精兵抽調至他的陣營,只留給韓信一些殘兵弱將。一是擔心韓信擁兵自重,二是正面戰場確實比較吃力。韓信此時心中不爽,但他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雖然是殘兵,但在他的調教之下,就能成為強兵悍將!

劉邦和韓信首次交惡應該是在攻打齊國時,劉邦派了酈食其去說服齊國降漢,齊國已經同意了,但韓信卻執意攻打齊國,結果齊國以為酈食其是個間諜,就將他煮了。韓信攻佔了齊國後,就和劉邦討價還價,要做代理齊王。



此時劉邦正被楚軍圍困於滎陽,韓信這傢伙不來救場,還討價還價,劉邦非常惱火,但形勢急迫,劉邦被迫只得答應其要求。

此時,楚漢之爭勝負砝碼就掌握在韓信那,韓信這個砝碼向誰傾斜,誰就能取得最終勝利。此時項羽派人來遊說韓信,願意三分天下,讓韓信當齊王。此時齊人蒯通也來勸說韓信,說他功高震主,非常危險。

但韓信謝絕了項羽和齊人蒯通的建議,他還是願意相信劉邦,他認為劉邦得了天下後,會像項羽一樣分封諸侯,這樣他會順理成章成為齊王。只是,他想錯了,劉邦不是項羽,劉邦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個天下!



假如韓信背叛劉邦幫助項羽,梁王彭越也會隨之反叛,南面九江王英布或也會停止北上,那合圍楚軍的態勢就會土崩瓦解,反而劉邦極可能被團團圍住,成為甕中之鱉,那陷入四面楚歌的就是劉邦了!歷史得重新書寫了!

就算韓信和梁王彭越保持中立,來個坐山觀虎鬥,待項羽和劉邦魚死網破,他倆坐收漁翁之利。那麼,最後爭奪天下的就是韓信和彭越二人。以軍事實力來說,韓信更強,那做皇帝的就是韓信了。


一半秋色


大家都知道,韓信在率兵攻下後魏、後代、後齊,斬殺項羽愛將司馬龍且以後,飛揚跋扈。他的手下彭越勸其造反,與劉邦項羽分庭抗禮。最後韓信還是沒有同意。那麼,如果他同意了呢?會有韓姓天下嗎?下面我們分為三種情況:

擁兵自重,靜觀待變——必然失敗。韓信當時的根據地是他所攻佔的燕趙齊魏之地,那裡無險可守,一覽無餘(華北平原),而項羽有長江天險;劉邦有函谷關、蜀中之地這樣的王霸之地。不僅如此,燕趙魏齊在華北平原一帶經營數百年,即使沒有為之而死的勇士,也有著上懷古時的遺民。燕趙之地且多俠士,韓信真的能在這樣的地方站住腳?我是不大相信的,即使他站住了腳,那麼軍需糧草呢?項羽有范增、劉邦有蕭何,韓信什麼也沒有,只有他一人,難保他不出什麼變故嗎?所以,擁兵自重不是在劉邦項羽的聯合絞殺中滅亡,也會滅亡於燕趙百姓的怒火。

揮戈東進,擒殺項羽——或許成功。如果韓信與劉邦一起進攻項羽,如歷史一般,項羽必然失敗,若此,以劉邦之奸詐,必然偷襲燕趙齊之地,那麼韓信(假使其收編項羽軍隊)只能退守江南一隅。我所說的或許便在此,正如唐詩所言“江東子弟多才俊”,韓信如果能憑險經營江東廣袤之地,或許能再度發揮他的才能擊敗劉邦。而此時劉邦就只有他一個對手了,恐怕他也只能像英布一般被擒殺(畢竟這不是歷史,只是猜測,所以我也不敢斷言)。

按兵西進,指通函谷——成功幾率較大。韓信攻下燕趙齊之地時,正是劉邦項羽相持於滎陽,若其攻打劉邦,劉邦必敗(輸項羽逃跑時連老婆都不要了,何況韓信),劉邦退守西蜀。這時的韓信仍有兩個選擇,追擊劉邦或倒打項羽一耙。如果他西進入蜀,那必然是一番死戰,如果敗了,他會遇到士氣正旺的楚軍,結果依舊是覆滅,倒是項羽會進攻劉邦奪得天下;如果勝了,那麼恭喜韓信,他只要面對剛愎自用的項羽就行,雙方兵法謀略仍是韓信更勝一籌,這時也是韓信得到天下。

以上當然都是對歷史的還原中進行推測。即便這樣,韓信謀反得到天下的幾率並不大。然而,治理天下僅靠帶兵打仗、橫衝直撞是不夠的,像韓信,他只是個將才,並非帥才,真得奪得天下,他也守不住。真正守天下、治天下,還需要像陳平蕭何那樣的人。

<strong>


鄧海春


韓信有“兵仙”之稱,可以說只要他手裡有兵,打敗幾個劉邦,又或者是推翻大漢王朝,還是不成問題的。這一點劉邦也是知道的。

同樣這也就是,劉邦為什麼要把韓信這個楚王,貶為淮陰侯的原因。

在漢朝的時候,尤其是漢朝的初年,王爵是有資格豢養軍隊的。

他們一旦不如意,就可以起兵,甚至是直接和中央對抗,漢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但是,侯爵就不一樣了。

侯爵是沒有養兵的權力的,有的也僅僅是一些家奴而已。

況且劉邦把韓信貶為淮陰侯之後,還把他給安排到了都城長安。劉邦的這個意思,其實就是如同把韓信給軟禁了起來。

畢竟韓信是生活在劉邦的眼皮底下,他的一舉一動,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讓劉邦得知。

韓信因為沒有兵權了,即使想反的話,單槍匹馬,對劉邦也造不成威脅了。

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手段的高名呀。

韓信之所以失敗,就失敗在了自己不懂政治上,因為他決得自己為劉邦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可以說大漢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他韓信打下來的。

劉邦當了皇帝,怎麼可能會處置他呢?

就是因為韓信的想不到,所以,他在能叛變和有叛變劉邦的條件下,依然沒有選擇叛。

可是韓信的想法始終是韓信的,劉邦才不會這樣想。

對於劉邦來說,只要能對他造成威脅的人,必須就得死。尤其是這些頭上長有反骨的武將們。

韓信、彭越、英布.......你看那一個不是戰功赫赫呀。

但是,最後都是難逃一死的結局。

所以說韓信手裡有兵,劉邦是肯定打不過韓信的。但是,韓信手下沒兵了。劉邦處置他就像捏死一隻螞蟻一般容易。

當然,韓信的死和劉邦沒有直接關係。

因為韓信是被蕭何給騙到了宮裡,然後由呂后處死的。

這也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語的來源之處。

但是,要說韓信的死和劉邦一點關係也沒有,那應該也不對。畢竟韓信為國家立了這麼大的功勞,呂后一個女流之輩,她怎麼可能在沒有劉邦的授意之下,說把韓信殺了就給殺了呢?

還有,在後面劉邦得到韓信死的消息,也可以看出來,劉邦是希望韓信死的。

當呂后告訴劉邦把韓信給殺了的時候,劉邦的表現竟然是“且喜且憐之”。

你看劉邦先是高興,然後又為韓信的死感到可惜,畢竟這樣的一個英雄,到頭來竟然死在了女人的手中,不得不說是一種莫大的諷刺呀。


史學達人


在之前文章,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如果韓信造反,是肯定無法戰勝劉邦的,甚至可能連與劉邦對陣的機會都沒有。因為他雖然是天下罕見的將才,軍事能力絕對超過劉邦,但是他的所有權力都是劉邦給的,如果沒有劉邦的授意,韓信真的就是一位獨夫,我們不得不佩服劉邦的政治手腕實在太強了。

首先,在韓信被劉邦封為大將之後不久,便受命攻打魏國、齊國和代地,這樣才保證了劉邦在彭城大戰失敗之後仍然能夠保存實力。但是韓信取得一系列勝利之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韓)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也就是說,韓信賴以打勝仗的精兵,都是劉邦給的,並且劉邦隨時可以把他們收回去。所以,韓信“背水一戰”擊敗趙國之時,使用的也都是劉邦看不上的老弱部隊。

在這一次取勝之後,劉邦再次現身了——他在滎陽受挫之後,偽裝成漢使者,直奔張耳和韓信的臥室,把他們的虎符沒收了,隨後將張耳、韓信手下的軍官全部調換,這一切發生之時,張耳和韓信還在睡覺呢(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

後來武涉和蒯通勸韓信三分天下之時,韓信口頭上說是自己對劉邦感恩戴德,不忍背信棄義,但是實際上呢,他手下最重要的將領如曹參、灌嬰,那可都是劉邦的死黨,如果韓信稍微有點反叛的舉動,他可能就會性命不保了。


國史通論


垓下之圍以後,劉邦就奪了韓信的兵權,要知道當時劉邦還沒有建立漢朝!漢朝建立以後,他拿什麼造反?就算韓信當時有三頭六臂也鬥不過劉邦啊!

如果是韓信佔領齊國的時候造反,那麼就像項羽謀士武涉說的那樣,聯合楚軍反抗漢軍,到那時肯定能將劉邦打敗!即便不能打敗劉邦,也能三分天下!在項羽的謀士遊說失敗以後,齊人蒯通也建議韓信佔據齊國稱王,反抗劉邦!但是,韓信不忍心造反,沒有采納蒯通的意見,因此錯過了與劉邦公分天下的機會!

假如,韓信在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在自己的封地造反!韓信也是孤掌難鳴,最終和其他封王差不多,都是死路一條!韓信曾兩次被剝奪兵權,第一次,就是劉邦彭城之戰以後,劉邦不知不覺,就混入了韓信所在的軍營,奪了他的兵符!韓信只好收集殘兵敗將,向燕齊進攻。第二次,就是韓信佔領齊國,在齊國起兵與項羽一起攻打劉邦,這一次劉邦是必敗無疑!

當項羽被劉邦滅掉以後,即便是韓信造反,勝利的希望也很渺茫。因為當時天下歸心,很多諸侯王都歸附了劉邦,韓信造反也會遭到各地的諸侯王討伐。不懂政治的韓信,一旦沒有把劉邦殺死,最終的結果也是不敵劉邦的。劉邦的優勢在於懂得利用人才,身邊謀臣眾多,後來與匈奴作戰,被圍困白登山,按理說插翅難逃。在謀士的建議下,最終還是逃出了白登之圍。所以,劉邦身邊的人都不簡單。韓信在軍事上是天才,但是在政治上是小白!他如果,有先見之明,早就造反了。等沒有兵權,造反除非他是孫悟空,一個人可以打十萬天兵天將!所以,沒有兵權的韓信滅不了漢朝!只有在劉邦沒有剝奪他兵權之前,與項羽一起結盟,100%能把劉邦給滅了!


謀士說


韓信,曾在楚漢之爭中被劉邦立為齊王。

韓信剛剛當上齊王,霸王項羽就派韓信的同鄉武涉前來勸降。這於三年半前的韓信來說,這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三年半以前,韓信正在項羽帳下效力,做一個存在感極低的執戟郎中,眼高於頂的項羽連正眼都不曾給韓信一個。三年半以後,韓信是劉邦帳下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前途無量,剛剛在戰場上滅了項羽的大司馬龍且以及龍且率領的二十萬楚軍,項羽卻不思為龍且和二十萬楚軍兄弟報仇,反而要和韓信握手言歡,稱兄道弟。

看來,能讓項羽放下高傲的,只有實力。而如今,韓信有了這個實力。

送走老鄉武涉,韓信的王府中又迎來了謀臣蒯徹,蒯徹勸韓信自立。

蒯徹告誡韓信,千萬不能被老鄉情給迷惑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純是窮人的、矬人的情感需求,作為王作為能人的韓信,根本就沒有這樣低級的情感需求。

韓信聽完哈哈一笑,先生多慮了,我已經把老鄉給送走了,我韓信說什麼都不會再為他項羽效力的。

蒯徹聽韓信這麼一說,表示心放下一半。

為什麼心放下一半呢?因為蒯徹另一半懸著的心是怕韓信繼續為劉邦效力。

在蒯徹看來,今日之齊王韓信,已不是昔日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治粟都尉了,今日之韓信,有國曰齊,有尊曰王,既是一國之主,自然同時擁有一國之一切,民、兵、城、糧,這樣尊貴的韓信,完全可以向更高的位置發起衝鋒。

蒯徹設想的更高位便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這也是蒯徹認為的,韓信能夠走上的人生最頂峰了。

為什麼蒯徹認為,韓信最高成就也無非是三分天下呢?

蒯徹沒有直說,但我們可以根據當時的形勢給出我們的思考。

當時,劉邦和項羽是天下最大最強的兩個王,兩個人是較早一批起兵反秦的,並在反秦戰役中消滅了王離、章邯、楊熊等秦朝名將和秦軍主力,二人的軍事能力在伯仲之間,又在各自的根據地上經營數年,極具威望,除此二人,天底下已沒有能一統天下之人。

天下兇兇數歲,全因劉邦、項羽二人在爭天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漕,百姓對於戰爭的厭倦,一日強過一日,二人若不能在一年半載間分出勝負,恐怕就再也分不出勝負了。

這種形勢下,於蒯徹和韓信來說,最大的好處不是打項或打劉,而是去打劉、項暫時都管不到的地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佔領那些地方,如燕、趙、代、魏,進而在那些地方搞出一片和平的景象來,吸引百姓和有識之士的目光,讓有識之士意識到,原來和平相處也是可以的。

待到劉項的部下徹底厭戰,和平的曙光到來,天下三分的穩定之勢便可長久。

很明顯,在蒯徹看來,韓信根本不具備單挑劉邦或項羽的實力,韓信只能在劉項相爭中坐收漁翁之利。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遙望燕園


韓信一生頗為傳奇,早年受過惡霸的侮辱,遭過亭長夫人的白眼,吃過漂母的餅,也有過一段酸澀的愛情。懷揣夢想投奔項羽後,只做了個站崗的門衛。滿心希望跳槽劉邦,沒想到只做了個糧庫的主管,整天和一群四處亂竄的耗子混在一起。韓信一身的抱負無處施展,於是只好再次仗劍天涯,尋找生命中的伯樂。


(韓信劇照)

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立諫劉邦重用韓信,因此韓信才封壇拜將。從此為劉邦定三秦、滅魏趙韓三國,脅迫燕國,佔領齊國,然後揮師楚國,滅項羽於垓下,走向人生的巔峰。然而正當韓信居功至偉,安享榮華富貴的時候,他的人生卻開始走了下坡,最終被女人誘殺,並夷三族。

那麼,如果韓信率兵攻打劉邦,能滅了漢朝了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要看在什麼時候。韓信有三次起兵的機會,只有兩次可以成功。


(韓信劇照)

一、齊王時,完全成功

韓信被封齊王的時候,在定陶陳兵百萬,聲勢滔天。如果韓信聽從武涉或是蒯通任何一個人的建議而擁兵自立,完全可以睥睨天下。所以,劉邦面對韓信的要挾才能言聽計從、被迫奉迎。於是,後來劉邦才在不通知韓信的情況下,一路趕到定陶,抓起帥印揣入懷中。韓信沒有了兵權,劉邦內心才能感覺到踏實。
(韓信劇照)


二、楚王時,成功勉強

韓信被封楚王時,實力大減,但韓信依然陳兵巡視懸邑。因此被人抓住把柄,告發其謀反,劉邦震驚,不知所措。有人主張討伐,但陳平說韓信兵力要勝於劉邦,而且韓信極善用兵,劉邦不是對手,只能智取。於是劉邦採用陳平計策,偽遊雲夢澤,計擒韓信。所以說,如果韓信在楚地起兵,還有成功的希望,因為當時天下形勢極不穩定,關鍵還能得到英布及其他諸侯的響應,這樣一來滅漢朝不是問題。
(韓信劇照)


三、淮陰侯時,註定失敗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時,除了牢騷滿腹,一無是處,即無兵可用,又無將可遣。所以當劉邦平叛陳稀時,韓信想險中求勝,矯詔釋放官奴,突襲皇宮,殺呂后誅太子。而這種方法取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一皇宮內院守備森嚴,僅憑一些目無法紀的官奴無法攻入。二長安城南北禁軍加起來有數萬之眾,即便官奴都是一幫亡命之徒,但實力相差懸殊。另外陳豨很快兵敗,裡應外合和的計謀也落空。即便韓信僥倖佔領長安,但是當劉邦回師,韓信也不可能守住一座孤城。
(韓信劇照)


總結: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韓信雖有機會,但都在觀望彷徨中流失殆盡,所以在臨死前只能仰天長嘆、追悔莫及!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有關於韓信的問題,之前曾經回答過幾個,在我看來,即便韓信執意造反,也必然不可能成功~因為他既沒有政治基礎,也沒有地理優勢,更不能獲得百姓的認同~一:沒有政治基礎

韓信一生傳奇,猝然興起之後又寂然湮滅,宛如流行,絢爛奪目璀璨異常,卻難以恆久~

對於劉邦集團而言,韓信是空降兵,他的登坦拜帥固然風光一時,卻也造成了他與漢軍集團中拔尖將領之間的矛盾與隔閡~況且自始至終,劉邦對韓信都是本著既用著也防著的心態。劉邦反攻三秦本身就是不義之舉,對於能力如此出眾而且經常率性而為,動不動就出走的韓信,他豈能放心,於是他將心腹愛將灌嬰、曹參等都安插在韓信身邊,負責統領軍隊,戰時則聽從韓信調派。換句話說,在韓信獲封齊王之前,並沒有完全意義上屬於自己的嫡系軍隊。他只是一隻沒有牙齒的老虎罷了~

此外,由於韓信在成為漢軍集團司令官之前,擔任的都是中下層的武官,能夠接觸到的研究的也只有軍事方面的專業素養而已,對於政治他幾乎沒有經驗,孤高自負的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足見屬於自己的政治集團,這一致命的弱點在後期顯露無疑,並最終將他送上了斷頭臺。

二:沒有地理優勢

很多人都覺得在韓信獲封齊王時是他機會最大的時候,而我卻不這樣認為~

首先: 韓信帳下沒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軍隊都掌握在曹參、灌嬰的手中,而這兩人乃是劉邦的死忠,是從沛縣就追隨劉邦的狠角色。一旦韓信有異心,他馬上就會變成光桿司令。

其次:一旦韓信在齊地造反,那麼北邊的燕王臧荼可以控死韓信北上的道路;西北邊的趙王張耳可以擋住韓信西進的方向;西南邊的梁王彭越則可以破滅韓信南下的意圖;再加上正南方的項羽。如此一來,韓信所據有的不過是三齊之地罷了。所謂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也就成了痴人說夢~歷觀中國數千年曆史,可有以區區三齊之地而能與天下抗衡的?

最後:韓信與劉邦、項羽想比,劣勢明顯:

1、劉邦善於用人,所以帳下謀臣如雲,良將如雨~即便沒有韓信,他和項羽最多不過是拉鋸戰而已,中分天下是最壞的結局~

2、項羽善於作戰,只是政治智慧還稍有欠缺,假以時日,必然也是一放梟雄。也許有人會說項羽根本就是政治白痴,但別忘了史書上曾說項羽“才氣過人,吳中子弟,皆已憚藉”如此少年英才,假以時日,前途自然不可限量~

3、韓信雖然善於作戰,但勇武不及項羽,雖然能治國,但用人不如劉邦,此外更重要的使,劉邦和項羽都是有根基的人,而韓信則需要白手起家,並且身邊除了廣武君李左車外別無他助,可謂是孤家寡人~

三:韓信不得人心

首先,在韓信攻打齊國之前,齊王田廣已經準備投降劉邦,但韓信卻在蒯徹的建言之下執意無力攻打齊國,如此一來,一場本可以避免的戰爭卻不可避免的發生了,齊國百姓也因為韓信而再次遭遇戰火的洗禮。對於這樣一個強盜,百姓們豈能甘心歸服?正是因為百姓的不配合,野心勃勃的韓信才會以“齊邊楚,權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的藉口成功迫使劉邦封他為齊王。

其次,劉邦東出本身就打著為義帝報仇的旗號,是以正義使者的面目出現的,這種政治上的幌子雖然不之前,卻非常管用。可一旦韓信背信棄義,擁兵自立,那麼天下之大,也將無韓信立身之所。

四:韓信唯一的機會

對韓信而言,他唯一的機會就在垓下之役,只要他不參與這次戰爭,迫使劉邦獨立面對和項羽的決戰,坐山觀虎鬥,盡大限度的消耗劉邦和項羽的實力,唯有如此,他才算暫時具備三分天下的實力。

當然,既然已經參與了垓下之役,那麼如果能在戰後依然確保軍權不被剝奪,即便後來劉邦心有芥蒂,他也無可奈何,唯一的對手項羽已然死去,漢軍集團就軍事才能來說無人能與之匹敵~但狡獪如劉邦卻在戰爭剛結束的時候就已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多了韓信的軍權。從此之後的韓信再沒有翻盤的機會。後來約同陳豨造反,純粹是找死罷了~

莫說韓信沒有造反的心思,不過是心機深沉,欺世盜名罷了,我輩讀史之人還是應該仔細審度,也許就在這字裡行間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韓信年青時不事生產,為一流氓無賴。天天去亭長家蹭飯,一頓兩頓也就罷了,他想蹭一輩子。亭長的妻子不管他飯也是本分,又不欠他的,他反心存怨恨。又靠蹭漂母的飯為生。說是能屈能伸,不過是一個鑽無賴褲襠的懦夫。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把他提拔重用使他身居高位,他才能夠躺贏。他不知足,還總想著背叛劉邦自立為王,就是一個不忠不義的小人。

韓信的軍事能力怎麼樣?除去司馬遷對他的美化吹噓,其實他並沒有什麼真本事,全靠手下將領能力強,漢軍戰鬥力強,打的是一幫烏合之眾,魏趙齊加起來也沒有多大,絕大部分功勞都是曹參灌嬰,曹參平定120多個縣,灌嬰平定了50多個縣,韓信沒有攻下來幾座城池。司馬遷為了吹噓韓信,一直流氓的說韓信以少勝多,其實並不屬實。還為了突出韓信,隱瞞了張耳的功勞。

在看司馬遷吹噓韓信的戰例,拔旗易幟明顯是在扯淡,可能是捏造。背水一戰自斷後路,兵家之大忌。半渡而擊,曹參灌嬰等將領的列傳中沒有記載,之有淮陰侯列傳中有,可見也是捏造。

所以韓信其實沒多少功勞,軍事能力一般。

韓信造反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他沒有親信不,他的軍隊都是劉邦的,手下的將領都是劉邦的親信。滅魏主要是曹參的功勞,韓信的功勞很小,除了本部軍隊一無所獲。滅趙他只打下來兩個郡,也招不到多少新兵。張耳被立為趙王,張耳是劉邦大哥,不會背叛劉邦。那些新兵是趙國人,自然不會跟著韓信。滅齊之戰韓信只打下兩座城池,靠這兩座城池也徵不到多少兵。司馬遷說韓信徵齊兵30萬明顯是捏造。韓信的軍隊絕大部分都是參於滅齊的劉邦舊部,韓信根本沒有自己的軍隊,怎麼反劉邦?

韓信要反劉邦道義上也站不住腳,等於是忘恩負義,成為一個不忠不義的小人,名不正言不順。沒有人會跟隨他。他被自己的手下人舉報了兩次,這就說明他不得人心,沒有人願意為他挺而走險


wangbabulao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是韓信臨死前感悟到的,說明“合夥人”的重要性!

劉邦沒有蕭何幫助,就是一個市井遊民,成不了大事。

有了蕭何幫助,劉邦就能被眾人推上反秦的領導人,最終做上皇帝寶座。

韓信是蕭何月下追來的,以身家性命擔保,才做上了大元帥寶座,最後幫劉邦打下天下。

如果蕭何不保劉邦保韓信上位,也就沒劉邦什麼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