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異地教師越來越多,他們早起晚睡,在家與單位之間疲於奔波,這種現狀如何解決?

汶水小子


這種情況很多年前在公辦老師中十分普遍,現在隨著推進教師交流,跨地域交叉任教的人也越來越多。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很多地方都實行高中老師全縣流動,中小學教師全鄉(一度叫公社)流動,短的年把,長的三五年就要換所學校,基本上形成了機制。那時候,一個星期只休息一天。每到星期六的下午,家在外地老師就要回家探親,條件好的,騎自行車。經濟狀況緊張的,路近就步行,路遠的或搭車或乘船,星期天下午再趕回來,來來回回大家都習慣了。有時,也有老師的家屬到學校探望一下,也沒有人覺得有什麼特別克服不了的。那時,學校老師住的是教工宿舍,男女都是本校老師的雙職工,每家2-3間,單職工每人一間,產權歸學校。每個學期末,如果有老師要調走,收拾行裝,鋪蓋一卷,說走就走,乾脆利落。



後來,這種情況就慢慢少了,特別是各個學校做了宿舍樓後,人們安家落戶的意識漸漸就強了。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以住宅,即家為中心,越來越不喜歡到處奔波了,逐漸一個學校的教師隊伍就固化了,各種弊端隨之也越來越多。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近年來,城市鄉村教育主管部門都加大教師交流任教的力度。不過推進得比較緩慢,有的老師也不是很支持理解。因為,離開自己的家,各方面的確是有所不便。雖說很多異地任教老師並不怕困難,但也因離家在外,內心也常常為兼顧教學與家庭而糾結。對這些老師,需要呼應他們的訴求,強化對他們住房、交通和家庭等方面的保障。只有真正解決好這些現實問題,老師交流任教效果發揮才有支撐!


摩心譽處


這種現象應該是越來越多了。比如,我們小區,有幾個鄉村老師過來買的房子,家就安在了相對繁華的城裡了。他們自己的孩子,也選擇了家附近的小學,畢竟教學質量還是很好的。這樣,孩子上學放學路線很近。

他們自己呢,還是在鄉村上班。每天早晨開車走了,傍晚開車回家了。天天如此,風雨無阻。

有一次,我還問他們,不辛苦嗎?

他們笑著說:能不辛苦嗎?每天開車就將近一個多小時。這還是好天,如果天不好,時間還長。

我問他們,學校沒給你們安宿舍?

他們說:有宿舍。就是惦記家裡孩子的學習,所以每天都要回家來。

如果孩子上大學了,他們有可能會選擇一週回來一趟。但是,現在沒辦法,只好天天跑。

他們為了自己孩子能儘快融入城裡生活,就選擇了把家安在城裡,然後讓孩子也在城裡上學。但是,他們的工作是不可能調動的,所以,他們選擇了來回跑。

就是如此!要說有什麼好辦法,暫時是沒有的。


Longsuixinyuan


記得小時候,老師大多是本地人,本鄉鎮甚至是本村的,東拉西扯的多半還能拉出點親戚關係什麼的。印象中,那是老師似乎整天都在學校,早上我們沒到的時候,老師已經到了,下午我們放學了,老師還沒走。有的老師雖然就是本村或者本鎮的,但是晚上還是在學校住,學校一到晚上總能看到星星點點的燈光!



後來,原來的老師們清退的清退,退休的退休,換來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他們有的來自其他鄉鎮,有的來自其他的縣區。家,離學校更遠了,但是,學校裡卻看不到點點燈光了。因為老師們的房子都買在縣城,所以早上來,下午放學就回去住。有車的開車,沒車的買公交車月票。


來回奔波累不累?我想是當然的,我們鄉鎮離縣城比較遠,四五十公里,開車也需要一個小時左右,老師們早出晚歸,當然辛苦,光是開回的交通費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我在一個靠近省道的村小當校長,學校很小,五六十個學生,五個班,八位老師。老師們基本都住在縣城,以前都是早上來,下午回去。一放學,學校便空蕩蕩的。這樣來回奔波,老師們辛苦不說,對教學工作也不利!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我跟中心校,地方村委協商,申請資金。騰出辦公用房,裝修老師住房,購買必備的生活用具,在硬件上滿足老師的生活要求。其次,制定值班制度,上班期間,每天至少安排兩個老師住校值班,鼓勵非值班老師也在學校住校。時間久了,老師們習慣了住校的生活,很多老師在沒有值班安排的情況下也願意在學校住,免去了奔波之苦。

去年,我們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針對跨鄉鎮,跨市區任教的老師出臺了一個新的政策,任教年滿五年以上可以申請回自己原籍從教,解決了一大批跨鄉鎮,跨縣區老師的長途奔波之苦,這不失為一個治本之法!


周老師的工作室


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們學校裡面有家屬院,很多老師就住在家屬院裡面,所以說門衛上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時間概念。學生到了學校就直接進教室。回家晚也是可以的,因為老師就在學校裡面。有什麼事情直接就找到學校裡面和老師進行溝通。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看到學校裡面上學的時候,有人。放學的時候變成一座空城。

另外隨著每個人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以及對自己要求的提升,很多農村學校的老師喜歡在城裡去住,喜歡把孩子放在城裡去上學,那麼沒辦法,只能每天跑來跑去。

說到這個問題,最後根本就沒有解決方法。有幾個老師願意住在學校,方便不方便我們不說,關鍵是生活環境不是太理想。

其實這一點從另一方面根本就不必擔心,現在的交通環境非常發達,在大多數縣應當是在農村工作,還有鄉鎮補貼。或者說稱之為交通補貼。

其他一些方面的對比,各有利弊,沒有絕對答案。

在這個社會中沒有人不天天奔波,沒有人能夠享受到,心安理得。社會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在奔波,每個人都得拼搏。


宜城老師


之前在一所山村小學代課。來回的路離城裡大概有三十多公里這樣子,山路,彎彎曲曲那種。這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臨近貴州,是雲南與貴州的一個交界點,這裡四面都是山,是一個山區學校,村完小,一年級到六年級,學校最近幾年在校人數六百多接近七百,這是受到這麼多年的計劃生育的影響,人口一直在減少,學生最多的時候有一千多。老師二十多個,國家從零幾年開始實施特崗計劃,這裡一直都有崗位,所以這裡每年都有新教師,但是沒有一個是本地方的。有些是當地其他縣份的,有些來自其他地方,比如鄰市的,或者更遠的地方來的。前幾年,山路還沒修,路不好走,可以說交通不變,有的老師家裡給買了車,都不敢開著去,因為路真的太不好走了,學校老師都在學校住校,年輕的老師雖然好動,但是也能耐的住寂寞,偶爾打打籃球什麼的,日子過得也快。近幾年很多年輕老師都結婚了,有了孩子,孩子長大了,的上學吧?所以有的在城裡買房子,有的租房子,每天放學就回家,早上早早的送完孩子去幼兒園,為什麼是幼兒園呢?因為學校大多數都是這幾年新進的老師,孩子最大的就上二年級。送完孩子再趕到學校上課,學校早上八點半上早自習,學生中午在學校吃飯,下午三點五十放學,這個時間可不是為了給老師方便,是因為這裡有些學生離家太遠,放學後走路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家。所以這裡的學生放學稍微早一點。

這裡的老師每天都來回跑,風雨無阻。有個老師家孩子今年上二年級,中午是沒人接送的,所以每天都是去的學生之家,晚上回家。這種情況沒有任何的辦法能解決。累,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老師也是爸爸媽媽,也有家有孩子。


詡謁


父母雙殘疾,孩子在城裡應該優待政策,因為農村離鄉鎮遙遠,身殘及山區交通不便,作為父母雙殘給不了孩子身外之物房、車,鄉鎮中心校遙遠不便,孩子很難在城裡就讀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給殘障父母帶來高收費培養負擔重重沉受不起,應該父母雙殘,孩子能儘量在城裡隨父母務工身殘不便有具體情況下,應該能就讀就近公辦(公立學校)儘量降低沉重負擔,讓孩子有座平等就近學校就讀教學環境,山區農村城裡務工,家庭有一定經濟收入,在城裡買房劃片就讀,讓孩子就讀好的公辦學校,而對於父母殘疾,怎麼能跟的上正常人相比,父母雙殘,應該在務工上,孩子也能同仁相待,也不能說買的起房子,孩子就可以讀好的公辦學校,也不能說窮人家孩子難道一輩子在山區裡就讀,這何來教育公平,應該父母雙殘要有個政策優待在城裡就讀?城裡私立民辦學校學費培養就讀真的傷不起,窮人本性貧困,讀的起私立那就不要叫貧困,建議父母雙殘,家庭有具體交通不便,應該隨地公辦學校就讀,教育應該對孩子有公平平等相待.


小kS


我就是其中一員,沒有哪個領導考慮你的處境,沒人理解你,領導會說,整天來回跑幹啥?我說為了孩子!領導說管孩子幹嘛!我說為了學習!領導說沒必要。是啊,領導的孩子都大了不需要操心,我家孩子才上幼兒園!自己有本事就考出去,沒本事就待著吧!


GINALV魯科版小學英語


關於老師住校問題,某前我們鄉鎮外來老師多了,基本上是週五回,周曰報到,住在學校也很不方便,既冷又無法生活,宿舍不生火,遇到天陰宿舍裡涼生生的,就是午休一會,感到不舒服,校長為了節省開支,要求平日裡不生火,曾幾何時,學校困難到這個樣子。可憐的學校,難行的老師。還談什麼條件。


長城10500


現在這種情況很多啊,尤其近年來招教特崗不限戶籍地,出現了現在很多異地上班的教師,有的家和學校不是一個村,有的不是一個鎮,有的不是一個縣,有的不是一個市,更有甚者不是一個省的!希望啥時候能出臺好政策,都能回自己家所在地方上班,那估計這些遠離家的老師們就能更安心的上班了!


NYoneday


這個問題是真實,普遍存在的,而且很多老師就是奔波在家庭和工作兩個不同城市裡,上班辛苦,奔走也辛苦,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儘量同意調動,各人願意的回自己老家,方便工作,方便照顧孩子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