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异地教师越来越多,他们早起晚睡,在家与单位之间疲于奔波,这种现状如何解决?

汶水小子


这种情况很多年前在公办老师中十分普遍,现在随着推进教师交流,跨地域交叉任教的人也越来越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地方都实行高中老师全县流动,中小学教师全乡(一度叫公社)流动,短的年把,长的三五年就要换所学校,基本上形成了机制。那时候,一个星期只休息一天。每到星期六的下午,家在外地老师就要回家探亲,条件好的,骑自行车。经济状况紧张的,路近就步行,路远的或搭车或乘船,星期天下午再赶回来,来来回回大家都习惯了。有时,也有老师的家属到学校探望一下,也没有人觉得有什么特别克服不了的。那时,学校老师住的是教工宿舍,男女都是本校老师的双职工,每家2-3间,单职工每人一间,产权归学校。每个学期末,如果有老师要调走,收拾行装,铺盖一卷,说走就走,干脆利落。



后来,这种情况就慢慢少了,特别是各个学校做了宿舍楼后,人们安家落户的意识渐渐就强了。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大家以住宅,即家为中心,越来越不喜欢到处奔波了,逐渐一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就固化了,各种弊端随之也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城市乡村教育主管部门都加大教师交流任教的力度。不过推进得比较缓慢,有的老师也不是很支持理解。因为,离开自己的家,各方面的确是有所不便。虽说很多异地任教老师并不怕困难,但也因离家在外,内心也常常为兼顾教学与家庭而纠结。对这些老师,需要呼应他们的诉求,强化对他们住房、交通和家庭等方面的保障。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些现实问题,老师交流任教效果发挥才有支撑!


摩心誉处


这种现象应该是越来越多了。比如,我们小区,有几个乡村老师过来买的房子,家就安在了相对繁华的城里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也选择了家附近的小学,毕竟教学质量还是很好的。这样,孩子上学放学路线很近。

他们自己呢,还是在乡村上班。每天早晨开车走了,傍晚开车回家了。天天如此,风雨无阻。

有一次,我还问他们,不辛苦吗?

他们笑着说:能不辛苦吗?每天开车就将近一个多小时。这还是好天,如果天不好,时间还长。

我问他们,学校没给你们安宿舍?

他们说:有宿舍。就是惦记家里孩子的学习,所以每天都要回家来。

如果孩子上大学了,他们有可能会选择一周回来一趟。但是,现在没办法,只好天天跑。

他们为了自己孩子能尽快融入城里生活,就选择了把家安在城里,然后让孩子也在城里上学。但是,他们的工作是不可能调动的,所以,他们选择了来回跑。

就是如此!要说有什么好办法,暂时是没有的。


Longsuixinyuan


记得小时候,老师大多是本地人,本乡镇甚至是本村的,东拉西扯的多半还能拉出点亲戚关系什么的。印象中,那是老师似乎整天都在学校,早上我们没到的时候,老师已经到了,下午我们放学了,老师还没走。有的老师虽然就是本村或者本镇的,但是晚上还是在学校住,学校一到晚上总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灯光!



后来,原来的老师们清退的清退,退休的退休,换来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来自其他乡镇,有的来自其他的县区。家,离学校更远了,但是,学校里却看不到点点灯光了。因为老师们的房子都买在县城,所以早上来,下午放学就回去住。有车的开车,没车的买公交车月票。


来回奔波累不累?我想是当然的,我们乡镇离县城比较远,四五十公里,开车也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老师们早出晚归,当然辛苦,光是开回的交通费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我在一个靠近省道的村小当校长,学校很小,五六十个学生,五个班,八位老师。老师们基本都住在县城,以前都是早上来,下午回去。一放学,学校便空荡荡的。这样来回奔波,老师们辛苦不说,对教学工作也不利!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我跟中心校,地方村委协商,申请资金。腾出办公用房,装修老师住房,购买必备的生活用具,在硬件上满足老师的生活要求。其次,制定值班制度,上班期间,每天至少安排两个老师住校值班,鼓励非值班老师也在学校住校。时间久了,老师们习惯了住校的生活,很多老师在没有值班安排的情况下也愿意在学校住,免去了奔波之苦。

去年,我们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跨乡镇,跨市区任教的老师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任教年满五年以上可以申请回自己原籍从教,解决了一大批跨乡镇,跨县区老师的长途奔波之苦,这不失为一个治本之法!


周老师的工作室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们学校里面有家属院,很多老师就住在家属院里面,所以说门卫上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时间概念。学生到了学校就直接进教室。回家晚也是可以的,因为老师就在学校里面。有什么事情直接就找到学校里面和老师进行沟通。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到学校里面上学的时候,有人。放学的时候变成一座空城。

另外随着每个人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以及对自己要求的提升,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喜欢在城里去住,喜欢把孩子放在城里去上学,那么没办法,只能每天跑来跑去。

说到这个问题,最后根本就没有解决方法。有几个老师愿意住在学校,方便不方便我们不说,关键是生活环境不是太理想。

其实这一点从另一方面根本就不必担心,现在的交通环境非常发达,在大多数县应当是在农村工作,还有乡镇补贴。或者说称之为交通补贴。

其他一些方面的对比,各有利弊,没有绝对答案。

在这个社会中没有人不天天奔波,没有人能够享受到,心安理得。社会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在奔波,每个人都得拼搏。


宜城老师


之前在一所山村小学代课。来回的路离城里大概有三十多公里这样子,山路,弯弯曲曲那种。这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临近贵州,是云南与贵州的一个交界点,这里四面都是山,是一个山区学校,村完小,一年级到六年级,学校最近几年在校人数六百多接近七百,这是受到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的影响,人口一直在减少,学生最多的时候有一千多。老师二十多个,国家从零几年开始实施特岗计划,这里一直都有岗位,所以这里每年都有新教师,但是没有一个是本地方的。有些是当地其他县份的,有些来自其他地方,比如邻市的,或者更远的地方来的。前几年,山路还没修,路不好走,可以说交通不变,有的老师家里给买了车,都不敢开着去,因为路真的太不好走了,学校老师都在学校住校,年轻的老师虽然好动,但是也能耐的住寂寞,偶尔打打篮球什么的,日子过得也快。近几年很多年轻老师都结婚了,有了孩子,孩子长大了,的上学吧?所以有的在城里买房子,有的租房子,每天放学就回家,早上早早的送完孩子去幼儿园,为什么是幼儿园呢?因为学校大多数都是这几年新进的老师,孩子最大的就上二年级。送完孩子再赶到学校上课,学校早上八点半上早自习,学生中午在学校吃饭,下午三点五十放学,这个时间可不是为了给老师方便,是因为这里有些学生离家太远,放学后走路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所以这里的学生放学稍微早一点。

这里的老师每天都来回跑,风雨无阻。有个老师家孩子今年上二年级,中午是没人接送的,所以每天都是去的学生之家,晚上回家。这种情况没有任何的办法能解决。累,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老师也是爸爸妈妈,也有家有孩子。


诩謁


父母双残疾,孩子在城里应该优待政策,因为农村离乡镇遥远,身残及山区交通不便,作为父母双残给不了孩子身外之物房、车,乡镇中心校遥远不便,孩子很难在城里就读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给残障父母带来高收费培养负担重重沉受不起,应该父母双残,孩子能尽量在城里随父母务工身残不便有具体情况下,应该能就读就近公办(公立学校)尽量降低沉重负担,让孩子有座平等就近学校就读教学环境,山区农村城里务工,家庭有一定经济收入,在城里买房划片就读,让孩子就读好的公办学校,而对于父母残疾,怎么能跟的上正常人相比,父母双残,应该在务工上,孩子也能同仁相待,也不能说买的起房子,孩子就可以读好的公办学校,也不能说穷人家孩子难道一辈子在山区里就读,这何来教育公平,应该父母双残要有个政策优待在城里就读?城里私立民办学校学费培养就读真的伤不起,穷人本性贫困,读的起私立那就不要叫贫困,建议父母双残,家庭有具体交通不便,应该随地公办学校就读,教育应该对孩子有公平平等相待.


小kS


我就是其中一员,没有哪个领导考虑你的处境,没人理解你,领导会说,整天来回跑干啥?我说为了孩子!领导说管孩子干嘛!我说为了学习!领导说没必要。是啊,领导的孩子都大了不需要操心,我家孩子才上幼儿园!自己有本事就考出去,没本事就待着吧!


GINALV鲁科版小学英语


关于老师住校问题,某前我们乡镇外来老师多了,基本上是周五回,周曰报到,住在学校也很不方便,既冷又无法生活,宿舍不生火,遇到天阴宿舍里凉生生的,就是午休一会,感到不舒服,校长为了节省开支,要求平日里不生火,曾几何时,学校困难到这个样子。可怜的学校,难行的老师。还谈什么条件。


长城10500


现在这种情况很多啊,尤其近年来招教特岗不限户籍地,出现了现在很多异地上班的教师,有的家和学校不是一个村,有的不是一个镇,有的不是一个县,有的不是一个市,更有甚者不是一个省的!希望啥时候能出台好政策,都能回自己家所在地方上班,那估计这些远离家的老师们就能更安心的上班了!


NYoneday


这个问题是真实,普遍存在的,而且很多老师就是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两个不同城市里,上班辛苦,奔走也辛苦,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尽量同意调动,各人愿意的回自己老家,方便工作,方便照顾孩子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