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清林:我要解開東阿“迷失”五百年之謎

單清林:我要解開東阿“迷失”五百年之謎

東阿自秦朝立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據記載,因黃河水患等原因,東阿古城曾7次變遷。在這7次變遷中,大多有關於古城址的文字記載;唯有從南北朝到宋開寶二年近500年期間,東阿古城址在何處,沒有相關記載。東阿地理資料《東阿縣方誌輯要》中也只給出這樣的結論:城址今在何處目前尚是一個謎。

單清林,東阿的一位業餘考古愛好者,從2006年夏天起,他開始蒐集大量史料,挖掘民間傳說,尋找這個迷失的古城遺址。2007年3月,單清林“爆出”古城遺址在今東阿縣魚山鄉單莊村以西,安平店以北,姜樓鄉鄧廟以東,柳林屯以南範圍內的結論,曾引起縣領導的高度重視。幾天前,單清林又“爆出”一個結論:迷失古城遺址應該在東阿魚山鄉安平店附近。單清林的這一結論雖然還沒得到權威專家的證實,但他尋找古城的消息卻傳遍了大半個東阿縣城。

童年的古城情結

今年45歲的單清林是東阿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副主任,是一個考古“發燒友”。單清林的老家在東阿縣魚山鄉單莊村,他從小就被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歷史文化深深吸引。單清林說,他曾不止一次聽村裡老人講,村西北的那片平坦土地曾是東阿古城。單清林也曾無數次漫步在這片土地上,希望能找到關於古城遺址的蛛絲馬跡。就這樣,一個古城遺址的謎團,深深埋在單清林心裡。

單清林說,東阿在22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有數次變遷。在這些變遷中,古城址大多有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東阿古城在今陽穀縣阿城鎮西北3公里處;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東阿縣城向南遷址南谷鎮(今平陰縣舊縣);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因山水沖壞城池,又遷至利仁鎮(今平陰縣大棘城),共歷時156年;金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東阿縣城由濟水南的大棘城遷到新橋鎮(即今東阿縣魚山鄉正東的舊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知縣朱真為避黃河水患,將縣城南遷於谷城(今平陰東阿鎮),歷經金元兩代和明朝初期,共歷時242年;1947年10月,隨著區劃的調整,銅城鎮正式確立為東阿縣城。

在這些古城遺址變遷的記載中,單清林發現,從南北朝到宋開寶二年這483年間,東阿古城址在何處,卻沒有記載,只有相關遷址時間的文字資料:“公元486年後魏(北魏太和十年),縣城易址,東遷20裡”、“ 公元969年(宋開寶二年),東阿縣城向南遷址南谷鎮(今平陰縣舊縣)”。那麼,在這483年間,東阿歷史的古城址會不會是自己村西北的那片土地?單清林為這個推斷激動不已。

歷時近一年圈定古城址

為了證實這個推斷,2006年夏天,單清林開始查閱大量資料、書籍,蒐集民間傳說。

單清林說:“據史料記載,南北朝時,因南北分裂,政權更迭,公元457年,東阿併入谷城縣。北魏,恢復東阿縣;北齊,將谷城併入東阿,屬濟州。從唐代地圖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濟州州治就在東阿縣城正北,現銅城西邊一條大河的南岸。這條河就是當時的古黃河。從地圖上所標示的東阿縣城與魚山方位和距離可以確定,當時的東阿縣城應該在魚山西北方向大約十里處。因魚山的位置沒有變化,所以這個推斷基本成立。按後魏所說,縣城東遷20裡推論,迷失古城遺址應該在今東阿縣魚山鄉單莊村以西,安平店以北,姜樓鄉鄧廟以東,柳林屯以南的範圍內。”但古城遺址是不是老家村後那片土地呢?單清林還不能得出具體、準確的結論。

經過查閱大量資料和多次走訪,單清林終於圈定出古城遺址的大致範圍。2007年3月,他以《千年古城話滄桑——東阿歷代縣城城址位置變遷探究》為題,在東阿一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闡述了自己的考古觀點。文章發表後,在東阿文化考古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時任東阿縣縣長的霍高原親自批示,肯定和支持了單清林尋找古城的舉動。

民間故事裡挖出“迷失古城”

單清林說,東阿民間一直廣為流傳著“獅子紅眼陷舊城”的民間故事,講述的是宋朝初年東阿縣城被黃河水淹沒的故事。這個民間故事裡所講的“舊城”是否就是這迷失的古城呢?而現在劉集鎮獅子宋村村口的兩個年代不詳的石獅子,又和這個民間故事有著怎樣的聯繫呢?單清林決定到獅子宋村進行走訪。

在現在的東阿縣劉集鎮獅子宋村村口,有兩個高大的石獅子,年代久遠。獅子宋村的張子平老人講出了這對石獅的一些來歷。他說:“據傳,這對石獅子是被大水衝到這兒來的。”大水能衝動上千斤的石獅子?為此,單清林專門請教了水利專家。據水利專家講述,在水流速度快、流量大的情況下,浸在水中的石頭因為水流上下力量不同,遇石分開後,會形成真空,致使石頭向前滾動。

那麼,這對石獅子又是從什麼方向衝過來的呢?

單清林又從《東阿縣方誌集要》等相關資料上找到了這樣的文字:歷史上黃河曾流經楊柳,該處為重要渡口,歷經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無大變動,至今在阿城、劉集、顧官屯、銅城、陳集、楊柳仍可見黃河故道向東北方向蜿蜒。黃河自後周顯德年間(公元951年—公元960年)“河決楊柳,離而為赤河,不復故道。其溢者注梁山泊”,到熙寧十年(1075年),應言和尚首倡鑿開清冷口(東阿仁集)導積水北入古廢河期間,東平湖流域連年水災。至“金1194東入於淮,而漸漸失去英雄本色”。 單清林還從唐初魏王李泰主編的唐朝地理資料《括地誌》中找到了“東阿故城在濟州東阿縣西南25裡,漢東阿縣城、秦時齊之阿也”的說法。根據以上事實,他開始大膽推斷:“東阿故城”即現陽穀阿城,距離獅子宋村18裡,按照當時黃河故道流向繼續向上遊推斷,加上7裡就是安平店。難道安平店附近就是迷失的古城遺址?

3月4日,單清林對安平店村進行了調查走訪。安平店村村幹部祁九彥說:“村裡自古就有從安平店到陽穀阿城25裡的說法。現在村東頭有個天齊廟遺址,據說是曾經的‘西門’。天齊廟,這是古時縣城才有的廟宇。據史料記載,開元十三年, 唐玄宗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各地始建天齊廟。此處據傳為‘西門’,而縣城的大門才有東西南北門之分!”。

“根據我目前掌握的資料和調查推斷,安平店村附近應該是迷失近500年的古城遺址。”3月6日,單清林激動地對記者說。

出土文物提供佐證

單清林說,距離安平店村不遠的陳店村,正東三里處有古官廟窪遺址,前不久剛剛挖出一通石碑。雖然字跡斑駁不可辨,但在該遺址處,他又發現大量的古廟殘磚碎瓦,以及一些紅陶器皿的殘片。他說,據一些老人講,這裡向東是舊城的西門。這個位置向東都是黃河沉沙淤積的沙土地,自此東南兩裡半就是安平店村。按推論,這裡就是老縣城的遺址的北部。

前幾天,單清林又對安平店村進行了實地考證。他了解到,該村村東的天齊廟遺址,當年是個高土崮堆。老輩人說天齊廟是個三進出的院落。1957年,在村西北的堤壩上,曾挖出大量的細瓷碗,還有大量的石臼。單清林說,像這般集中有這麼多細瓷碗和石臼出土的地方,當年肯定人口集中且富足。

單清林說,他查證大量史料發現,安平店過去叫舟橋鎮,有一祁姓人家於明朝洪武七年遷來的時候,這裡就是一個很大的村莊了。當時有董、侯兩大姓人家,後來董家和侯家都衰敗了,村名改為安平店。如此說來,董、侯兩姓在宋元朝時期就生活在這裡,至少是元代,甚至更遠。由此,可以證明安平店在宋元時期曾有大量人口聚居於此。

另外,西漢武帝曾經做《瓠子歌》:“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旰旰兮閭殫為河!殫為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己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拂鬱兮柏冬日……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單清林說,此詩中的“吾山”就是今天的魚山。資料記載,瓠子河發大水,漢武帝沉白壁祭奠河神。當時的兩岸肯定村落不斷,人煙密集,也有較大的城鎮。

單清林說,後魏所選擇的縣城的位置,應該具備幾個條件:地勢一定要高,可以防水患;人口一定要相對密集,應該是一個較大的城鎮;取水一定要方便,不會是一個普通的村落。通過以上資料佐證,他對自己發現的東阿城迷失古城遺址,又有了更多的信心。

有關部門:還需權威認定

對於單清林的這個古城遺址結論,東阿考古文化界又有何看法呢?

東阿縣文化局局長王憲民說:“目前對單清林古城遺址的考證結論還不能妄加評判,因為這還需要史志、考古等權威專家進一步走訪、挖掘、考證,才能證實其結論正確與否。”他對單清林尋找古城遺址的做法很是讚賞和肯定,“這畢竟邁出了尋找迷失古城的第一步,對東阿歷史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是一個不小的貢獻。”

作為一個業餘考古愛好者,單清林說:“東阿具有2200多年的悠久歷史,歷史文化積澱深厚,而其中近500年卻是一個謎,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遺憾。我一定要解開這古城迷失之謎,還東阿歷史一個真實。”(聊城晚報記者 高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