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甘肅天水有“隴上江南”的美譽,這裡是秦人的發祥地,也是中國設置縣這一行政區劃最早的地方,《史記·秦本紀》記載: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縣之”。就是說在春秋初,秦武公在新開拓的疆域首先設立邽縣(今甘肅天水市)、冀縣(今甘肅天水甘谷縣),這是中國最早的縣。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天水伏羲廟

天水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文始祖伏羲、秦始皇祖先秦非子、“飛將軍”李廣、漢代名將趙充國、諸葛亮的接班人姜維、苻堅、上官婉兒……宋朝甚至被稱為“天水一朝”。天水現在有記載的是漢武帝根據“天河注水”的傳說賜名的,然而根據出土的“天水家馬鼎”可知,其名稱沿革源遠,在稱謂上天水、秦州延續承襲時間較長,但是在歷史長河中,其稱謂因政治、經濟、文化的需要,多有變故,但天水曾一度被稱為黃瓜縣,長達134年,卻鮮為人知。更為讓當地歷史研究者困惑的是,為什麼取這麼一個名字,下面我結合黃瓜縣設立的歷史背景,做一個淺薄的揣測,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秦人崛起於天水

據當地方誌《秦州州志》記載:“魏太平真君八年置黃瓜縣,北周興起後即廢。”即從公元447年設置至581年廢止。黃瓜縣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設立的,漢武帝設立了天水郡之後,東漢改為漢陽郡,漢陽郡下轄好幾個縣,這些縣的名稱和範圍在各個時期有小範圍的變動,東晉後期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紛紛建立政權,是為五胡十六國時期,給北方人民帶來了苦難,佛教在北方興盛起來,後秦時期,天水麥積山一帶開始建廟造佛,成為隴東南地區的佛教中心。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遊牧民族

439年,驍勇善戰的鮮卑族拓跋燾統一了黃河流域,結束了歷時130年的16國之亂,拓跋燾到達長安後,便在城內駐軍休整。長安之前曾是十六國之一的後秦都城,後秦主姚興是出了名的崇佛,因而長安城內香火極盛,寺廟星羅棋佈。當時佛教在整個北魏十分風行,鮮卑貴族也多是佛教的信奉者,一個大臣去長安寺廟禮佛,寺廟的和尚對他好酒好肉一頓招待,完了還讓他參觀了廟裡的美女和兵器,他回去後給拓跋燾彙報了這些不合佛教規矩的事,雖然拓跋燾不信佛教,但是私藏武器還是引起了他的警覺,而被譽為北魏第一謀士的崔浩看出了領導的意圖,趁機在旁邊慫恿他滅佛,但是宗教也是一種統治手段啊,消滅了廣大群眾信仰的佛教顯然不能一蹴而就,此時一位道士寇謙之恰好出現了,拓跋燾作為皇帝對於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這一套道教的東西還是比較感興趣,於是他以身作則,信仰起了道教,公元440年統一北方後,他更是按照寇謙之的說法,把年號改成了“太平真君”。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道教

自從篤信道教以後,拓跋燾就拋棄了佛教。早在公元444年,他就頒下禁令,把長安城內的所有僧人悉數誅殺,所有佛像和佛經一律搗毀,同時傳詔給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讓他通令各地,把長安的做法推廣到全國。拓跋燾在詔令中要求:……諸有浮圖、形象及胡經,皆擊破焚燒,沙門無少長悉坑之!——所有的佛教建築、佛像以及佛經,全部搗毀焚燒,和尚不管年齡大小全部坑殺!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之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的第一樁:太武滅佛。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佛教

好在太子拓跋晃並沒有這麼做。作為虔誠的佛教徒,雖然他沒有違抗父親旨意的膽量,但是他有意放緩了執行法令的時間,並提前放出風聲,使遠近各地的大多數僧人得以逃匿倖免於難,佛像、佛經也有不少被偷偷收藏保存了下來,而天水所在的漢陽郡則為了表示對於上級滅佛精神的領會與貫徹,更是為了使百姓和佛教免遭毀滅性打擊,終於從境內考證出一條叫南溪也被當地百姓叫做“黃瓜溪”的由頭,請求皇帝拓跋燾設置一個新的“黃瓜縣”。這個“黃瓜縣”設置的很巧妙:距離天水市城區不遠,既表達了這個新縣的重要,又沒有破壞原有的主城。而且“黃瓜”兩個字很有用意,黃瓜原產西域,傳入中國後叫做胡瓜,後來有人為了表示對於胡人君王的順從,改“胡瓜”為“黃瓜”,而且“黃”字是道教的吉祥顏色和文字,所以說在信仰道教的魏太平真君拓跋燾八年在佛教中心設置“黃瓜縣”絕非偶然。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黃瓜縣”,可能和這件“滅佛崇道”事件有關

天水仙人崖

人終會死,公元448年寇謙之死亡,滅佛令基本上名存實亡,而拓跋燾也忙於統一中國,飲馬長江不久後也去世了,而在他他統治時期設立的“黃瓜縣”也被廢除,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中去了,就連天水當地人,都很少有人知道有這麼一個名字曾經存在過。因此,黃瓜縣的設立是當地人把南溪附會為黃瓜溪,再呈請設立黃瓜縣,以道教的招牌掩飾佛教的存在,因此在滅佛過程中當地麥積山等佛教得到了倖存,為隨後麥積山的大規模石窟建造打下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