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淄川境內的馬陵道,是一條東西走向的峽谷谷底。總長約8公里,西至西河鎮境內的塔山村口,東至太河鎮境內的東馬陵村(在西河鎮境內的馬陵村常被稱為西馬陵)。此馬陵道是西通淄川、東通臨淄、南通沂源的交通要道。據說戰國時期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此地。人們常說的“龐涓敗走馬陵道,孫臏智過雙槐峪”的故事就發生在淄川區西河鎮境內的馬陵村和槐峪村。

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據傳: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交戰於馬陵地區。當時魏王以大國強國自居,經幾年準備要以武力吞併韓國,並派太子申為帥,龐涓為大將,率十萬大軍直逼韓國。當時韓國比較弱小,其軍事力量難敵強大的魏軍,只得向齊國求援。齊王認為若不出兵援韓,韓必被魏吞併,魏勢則更大,“兵禍也必及於齊”,於是徵詢孫臏的意見,孫臏審時度勢,認為:魏恃其強,連年東西征戰,屢獲勝利,也早有圖齊之心。齊不救韓是“棄韓以肥魏”,魏越強大,對齊越不利。如在魏韓交戰之初就出兵援韓,齊兵與兵強馬壯的魏軍交戰,勢必損失慘重。若先遣使,使韓得知齊必援韓,則交戰之初韓必竭全力以抗魏,以韓之兵力疲憊魏軍,那時出奇兵敵魏,必獲大勝。齊王贊成孫臏的見解,下令齊軍加強戰備,待機而動。

韓得知齊決定援韓,軍心大振,連續向魏發起五次反攻,雖未取勝,但重創魏軍。而韓傷亡也很重,不得已,催齊速出兵支援。齊王見時機成熟,便派田忌為帥,孫臏為軍師,出兵援韓。齊軍仍以孫臏的“圍魏救趙”之戰術,直逼魏國的戰略要地大梁。魏王感到形勢緊迫,急令龐涓停止對韓戰爭,回師迎擊齊軍。龐涓自恃兵強馬壯,無敵天下,不把齊軍放在眼中,立馬揮師,回救大梁。兩軍相遇後,魏軍鬥志昂揚,聲勢洶洶,決定與入境之齊軍決一死戰。而孫臏則採取“迂迴戰術”,不與正面強敵硬拼,準備選擇有利時機和地點,打擊故人。所以兩軍相遇,初戰齊即敗。以假敗激發魏軍的輕敵情緒,實行有計劃的戰略退卻。在退兵途中又採用“減灶誘敵”法進一步迷感敵人,即退卻後第一日的齊軍宿營地留設十萬灶臺,第二日減為五萬灶臺,第三日則減為三萬。準備引誘敵人到馬陵道的伏擊圈中。龐涓果然中計,對部將說:“我固知齊軍怯陣,才交鋒三日,士卒已亡過半。今定要消滅齊軍,攻入齊國都城。”於是親率部隊,猛追齊軍。

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最後一日,龐涓由博山源泉城子進入了齊國的第一道長城,沿淄河北進。此時魏軍已疲憊不堪,而孫臏早已埋伏在馬陵道的險峻陡崖之上,預計魏軍到達馬陵道的時間為薄暮。本來馬陵道狹窄多隘,孫臏又讓士兵砍倒路旁叢樹,設障堵路,並選一棵大樹,剝去部分樹皮,上書:“龐涓死於此樹下”,並規定伏擊士兵見火發箭。

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當魏軍追齊軍入馬陵道時,天色將昏魏前鋒部分被齊軍所砍倒的樹木所阻,龐涓就命令排除障礙,繼續前進,並親自到前面督察。他突然發現前面一樹於發白之處隱隱有字,但昏黑難辨,於是舉火照明,看出是“龐涓死於此樹下”。此時埋伏的士兵見有火光,便萬箭齊發。突遭襲擊,魏軍大亂,紛紛被射死在亂箭之下。龐涓也被亂箭射死。

淄博淄川 馬陵道的傳說

以後,龐涓之首就被埋在現在的淄川區淄城附近,後來在埋頭的地方建起了一個村,此村就叫“將軍頭村”。龐涓的身子被當時的韓國人埋葬,約在現在的郯城附近,因此那裡有將軍墓。被射死的戰馬和士兵也在當地埋葬,故稱“馬陵”,這也就是“馬陵村”的來歷。馬陵之戰的勝利,為齊國稱雄諸侯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