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山东海防三营二十四所在今天的什么地方?

29号青年


明朝山东海防三大营分别是即墨水师营(今青岛即墨)、登州水师营(今蓬莱市)、文登水师营(今文登)。山东半岛各卫及千户所沿海岸线分布,另外在辽东半岛还有四卫主要在辽宁大连一带。

在明朝的行政区划中,有一个地方是非常特殊的,这就是辽东。明朝设管民政的布政使司、管军事的都指挥使司、管司法的按察司,而辽东只有都指挥使司,辽东的民政和司法,跨海隶属于山东的布政使司和按察司。

为什么会有这种操作?因为辽东人口太少,民政事务不多,就由临近的山东管辖。明英宗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年初即位未改元),辽东设巡抚,慢慢地分化了山东有关衙门在辽东的权力。

但是,辽东在明朝依然被视为一个单独的政区,尤其是军事意义。看地图就知道,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就像两座城堡,拱卫着渤海最西头的京师(隔着天津)。所以,辽东和山东在海上防务的合作,对京师的安全异常重要。

防谁呢?北元在大漠,女真各部在辽东以北,高丽又臣服于明朝。真正要防的,是倭寇。

元末明初,倭寇就对北方沿海各地区进行袭扰。倭寇袭扰的重点就是山东半岛,然后往北在辽东半岛南端来回蹿。山东受到的倭患尤为严重,在明初国势强盛的情况下,倭寇以百人左右为一组,视明廷为无物,烧杀抢掠,民愤极大。明初(洪武至永乐间)四五十间,有记录的倭寇袭扰两半岛的战报,就有数百起。

虽然此时的倭寇都是小股蹿拢,但如果他们形成较大势力呢?让他们穿过辽东与山东之间的海峡进入渤海,后果是什么,谁都清楚。

明成祖朱棣在即位之初的永乐二年,1404年,就在山东半岛的即墨设水师营,管鳌山、灵山、安东、大嵩等四卫,及胶州、浮山、夏河等千户所,防止倭寇从山东半岛的东南部(今日照至青岛附近)内犯。

如果倭寇从山东半岛东南线进犯,不足以威胁到京师,倭寇更有可能直接蹿犯渤海海峡。所以,朝廷在永乐七年(1409年),在登州府(今蓬莱市)设登州水师营,管登州、青州左卫、莱州三卫,以及福山、奇山等千户所。登州卫的管辖范围,约在山东半岛正北海面,也就是从蓬莱到威海一带的黄海海面。

登州营与即墨之间的海防,由明宣宗在宣德四年(1429年),设文登水师营,管成山、靖海、威海、宁海四卫,以及百尺崖、金山、海阳等千户所。如此,则山东沿海的三大营连成一线,可保山东海岸线的安全。三大营的指挥权,由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共同负责。

明朝在辽东设卫的时间较山东为晚。明成祖永乐十四年底,1417年(阳历)初,辽东都指挥使司在金州卫(治今大连金州区)设7个敌台,著名的旅顺口就在金州卫防区。

山东半岛三大营,与辽州半岛四卫(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共同组成了明朝在渤海海峡以东的防御体系。换言之,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是京师的两扇铁门,铁门一关,谁都进不来。

倭寇不相信这道铁门有多厉害。永乐十七年(1419年),大股倭寇蹿犯辽东半岛金州卫的望海埚,结果被辽东总兵刘江暴打。倭寇丢了一千多具尸体,狼狈逃回。这次倭寇被打怕了,截止嘉靖之前,倭寇都不敢再犯。

嘉靖中期,倭寇之患甚于永乐时。虽然倭寇在东南沿岸作乱,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依然是倭患重灾区。尤其是1592年的壬辰战争,倭患对两半岛的海防构成极大压力,可以说就徘徊在铁门之外。

明神宗有小性子,但并不糊涂,他立刻加派水师进驻山东半岛的登莱、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形成钳卫之势。

万历后期,倭患渐息,后金又开始崛起,对辽东半岛北端构成了巨大压力。在此情况下,渤海海峡的战略价值开始下降,但山东半岛对辽东半岛的支援,却比过去要多。辽东毕竟孤悬海外,各种物资主要靠山东跨海运输。

辽河以东地区为后金所夺,在辽东半岛已没多少地盘的明廷被迫进行战略收缩。辽河以西地区和山东半岛就没有必要再分成两个独立的军事辖区,二者合一,由辽东经略(督师)管辖辽东和登莱等要害处。

清朝建立后,由于没有倭寇为乱,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军事意义并不是很大,但也起到了拱卫京师的作用。尤其是到了清末,日本实行明治维新,国势渐强,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军事价值再次上升。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山东一直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古山东人善战已被众人所知。

而卫所是明朝兵制的产物,朱元璋和他的高参刘基(字伯温),对历代兵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创立了明代所特有的卫所兵制。

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

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登),三是登州营(蓬莱)。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个千户所;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

而现在他们在什么地方勒?很简单,听听现在的地名

天津卫、金山卫、威海卫、鳌山卫、石臼所、浮山所等等如雷贯耳的地名由此而来。更多的所在地需要大伙儿去发掘,给大家来几张卫所的图片

成山卫一角

蓬莱古城一角(古登州卫)

蓬莱古城一角(古登州卫)

古城悠悠

都挺壮观的,感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去这些地方走走,怀念下先辈的浴血奋战。


笑尝历史百态


戚继光任都督签事时统帅的三营二十五卫所,是指驻扎在登州、文登、即墨三地的海防营以及常备军二十五卫所。


烟台高速交警支队


卫所是明朝兵制的产物,朱元璋和丞相刘基(字伯温),对历代兵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创立了明代所特有的卫所兵制。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

今有天津卫、金山卫、威海卫、鳌山卫、石臼所、浮山所等等如雷贯耳的地名由此而来。

在朱元璋当吴王时,就开始设卫,主要是设亲兵卫,后来地盘占到那里,就把卫设到那里。到了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的敌对势力基本消灭,国家基本统一,政权初步稳定,明王朝该设的卫基本都设了。山东设立宁海卫(牟平)、莱州卫、登州卫(蓬莱)、青州卫四个卫。到了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又在山东沿海增设七个卫,并派魏国公徐辉祖来山东督建。相继设立的卫有鳌山卫(即墨)、威海卫、成山卫 (荣城)、靖海卫(荣城)、大嵩卫(海阳)、灵山卫(胶南)、安东卫(日照)。设这些卫的目的就是保卫沿海,不受倭寇的侵扰破坏。明朝初年,这些卫均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由都指挥使司直接指挥。

到明永乐年间,在山东沿海设营,做为都指挥使司和卫的中间军事指挥机构。山东共设三个营:一是即墨营(即墨),二是文登营(文登),三是登州营(蓬莱)。三个营管辖山东全部二十四个卫所,即墨营管辖安东卫、灵山卫、鳌山卫、大嵩卫共四个卫和石臼、夏河、胶州、浮山、雄崖、海阳六个千户所;文登营管辖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宁海卫四个卫和四个千户所;登州营管辖登州卫、莱州卫、青州卫三个卫和三个千户所。营中设把总(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等武职官员。把总为各营长官,与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同掌管总营事。

明初在山东半岛东部先后设立完善的营、卫、所防御倭寇的军事体系。在当时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各营能就近快速地传达军令,便于各卫、所及时策应,以应对海上的突发侵扰事件。

明代的所有两种:直属都指挥使司管辖的,称守御千户所,如奇山守御千户所;属于卫管辖的称备御千户所,一般有缀有前后左右中等方位名,如夏河寨备御前千户所,属灵山卫。 至明嘉靖年间,《山东通志》记载,山东都指挥使司,辖卫一十八:济南、沂州、济宁、兖州、平山、东昌、临清、青州、登州、大嵩、宁海、靖海、安东、成山、威海、莱州、灵山、鳌山。所一百有四,分立于卫。守御千户所有九个:肥城、东平、滕县、诸城、奇山、宁津、海阳、胶州、雄崖。此外,还有不属于山东都指挥使司而属于北平行都司、直隶南京都司管辖的德州卫、德州左卫、武定守御千户所、莒州守御千户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