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石牌古寨簡介

石牌位於砲臺鎮東部,榕江之北。距砲臺集鎮二公里、揭陽榕城二十二公里、汕頭市三十公里、揭陽潮汕機場七公里,206國道依鄉南面穿過。居東經約116.1度,北緯約23.6度。東連桑浦山脈,南與地都鎮接壤,西隔榕江與關埠交界,北隔中離江與本鎮的新市、竹圍相望。屬半平原地帶,地勢自東向西傾斜。鄉民集居地呈龜形狀,史稱“金龜寶地”,東部距桑浦山約三公里。平均海拔六十米,山峰最高海拔為四百八十九米。區域面積約七平方公里。

據《中國氣象區劃》記載,石牌屬東南部亞熱帶溼潤氣候區,居北迴歸線北側、北溫帶與熱帶邊緣,日照時間長,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21.5℃,年積溫近千度,無霜期360天。全年平均降雨量1749毫米。

石牌共有山地面積廣,大多為赤紅壤土,由花崗石風化而成,山坡面為砂質土,平原屬水稻土,土壤疏鬆、肥沃,為沖積物形成,耕作層較厚,宜耕宜種性廣,有機質含量達2-3%。

環寨四門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東門

東門(原)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南門

南門(原)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西門

西門(原)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北門

北門·(原)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一、水陸交通 石牌自創鄉以來,先輩們頑強地勤勞耕作,不斷地改善居住環境,經過一代接一代的努力,先後建造了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水上運輸可以通達全鎮和潮州市各地,通過內河出口連接榕江可達揭陽、汕頭等地。在境內的溪河水系主要有:環寨溪、新溪、排洪坑。

環寨溪 始建於明朝末期,起於外林村排洪坑相交處,沿北流經寨外村前經東門橋分成兩支流,一流經南門更樓前,沿大門樓村經新橋、北厝;一流經二房村水門仔前,經大厝內、吳厝角過新橋二支流在北厝匯合經後溪尾流入中離江。

新溪 新溪於1956年為了改善石牌的運輸條件而建,起源於浮靴山,沿老沙路至橫路溝前在 外林村處相交匯流入環寨溪。全長二公里,寬十米,深三點五米。

排洪坑 1975年3月,為解決山洪的排放,便利水利灌溉和內河航運,從風門古徑下沿桑浦山邊緣開鑿一條排洪河道,經啖坑,穿越浮靴山與後金星山連接處,再經洋寮、杜猴、溪上至石牌灰窯分成二支流,一流向外林與環寨溪匯合;一流經青溪界,在青溪閘流入榕江。排洪坑全長三點五公里,寬近二十米,深四米。總投資三十多萬元,同年7月份建成交付使用。

由於石牌地處桑浦山西側,且地勢東高西低,以前,一旦遇大雨或暴雨,山洪奔瀉,危及鄉里,因而前輩們就在山腳築堤,規範山洪的流向,主要的堤圍有:

徑腳至浮靴山堤圍 此堤圍起源於風門古徑腳(俗稱徑腳),沿院前、啖坑、伯公厝、寮內、牛池至浮靴山一帶的山腳,全長三公里,堤面最寬處一點五米。1975年配合建造排洪坑,坑道、堤面進一步拓寬,並從牛池處(浮靴山與後金星相連處)鑿穿,作為石牌排洪坑上游。再從伯公厝至徑腳的堤面加寬向西並接入鄉道,作為本鄉村民通往桑浦山、風門古徑的主道。

徑腳至橫坑溝堤圍 起源於徑腳,沿徐厝埔、大坑墘、六畝、埔腳至橫坑溝處與伯公厝至路邊村口之堤圍匯合,全長二點五公里,堤面最寬處一點五米。1975年石牌排洪坑建成以後,此坑溝已失去作用,故已消亡。

伯公厝至路邊村口堤圍 起源於伯公厝,經埔腳、橫坑溝後向北拐彎至下隴的路邊村口,全長二公里,堤面寬一米。此堤圍1975年也因排洪坑建成而失去作用所廢除。

牛路港閘 此閘屬內河涵閘,建於1981年,為單孔閘,因建在牛路港(地名)而得名。其作用是:潮安引韓工程投入使用之後,韓江水流向改變,開關此閘,可以改變石牌內溪流的水流方向,迫使水流進入環寨溪,使環寨溪得到疏通,水質清淨。

老山路 起點為橫路溝橋,終點為徑腳,東西走向,全長約四公里,為村民生產必經大道。

溝心路 起點為大門樓村路頭,終點為東門橋頭,大致為東西走向,全長約兩公里,為村民到砲臺集市的必經大道。

灰窯路 起點為橫路溝橋,終點灰窯,大致為南北走向,全長約一公里,為村民外出大道。(待續)

2014年12月出版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石牌村原辦公址

石牌社區現辦公址

【人文之光】 石牌古寨風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