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骂人吗?为什么子路总挨骂?

一个朋友邀请回答问题:“孔子的大徒弟子路为什么总是挨骂?孔子此举是何用意?”我觉得很有趣,就写了点东西。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称:“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在《论语》中子路还被称为“仲由”“由” “季路”。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子路生于公元前442年,于公元前480年死于卫乱,这一年孔子72岁。听说子路的死讯,孔子说:“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由此可见,子路对老师绝对忠诚,尽自己最大可能维护老师的尊严。子路是孔子第一批弟子,是跟随孔子最久的弟子。在孔门弟子中,子路很特殊,孔子于他亦师亦友。太史公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这段话很有趣,子路在拜孔子为师之前,一副街头霸王形象,还总欺负孔子,他们算是不打不相识。因为这段特殊关系,因为子路的性格,因为子路是孔子弟子中的前辈,因为子路是孔子的保护者,他们之间斗斗嘴就显得很正常了。

孔子是怎么骂子路的呢?《论语》中孔子是主角,那么子路就是第一配角,因为他出现次数最多,主角和第一配角之间的对话一定要富于戏剧性才对。孔子通常是背后夸子路,当面骂。这往往说明关系亲近且特殊,如果反过来就麻烦了。比如孔子发感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我的主张行不通呀!要是漂流于大海,也许只有子路跟着我吧!”子路听说了之后挺开心,老师这么说,说明认为他最可靠呀!他一开心孔子随后来一句“你也就是比我勇敢点罢了!”孔子有一次夸子路,也许是给学生讲课拿子路做案例“衣敝韫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子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路很开心,总念叨,孔子一看,就说“这不是应该的吗?” 子路弹琴,孔子奚落他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意思就是:“你这两下子还弹呢!”门人一看孔子这么说就不尊重子路了,孔子又为子路正名:“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意思是“子路水平很高,只是不甚精微。”潜台词可能是“你们也许还没看见大门呢!”从这几段故事看,孔子和子路关系很近,很欣赏子路,年龄最接近彼此相处时间最长,说话就比较随意一些。说是骂,不如说是一种亲近的幽默的表达方式而已。

如果这些不算骂,那么有一些肯定是。比如有一次孔子病了,子路的有些做法不合礼制,孔子骂他“由之行诈也。”“你怎么弄虚作假胡作非为呢?”孔子很生气,但是也有一句话“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意思是:“就算我真死了,也用不着别人处理后事呀,你们几个人不行吗?”虽然在骂,但也是把子路作为可以处理自己后事的人,是最亲近的人。有一次孔子骂子路“野哉由也。”“你也太野蛮太不懂事了!”但起因是子路说孔子“子之迂也。”“您也太迂腐了!”虽然骂,但马上孔子讲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一番道理。还有一次孔子说子路不得好死,这肯定是骂人的话,但孔子是笑着说的,虽然一语成谶,但能笑着说这样的话只能说明关系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我们注意到,孔子对子路骂归骂,但骂完就完,还是很亲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体会,父母对孩子、老师对学生、领导对下属,骂得最多但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的,往往是最亲的。

孔子骂子路,孔门弟子中,敢给老师使脸子甚至顶撞老师的,也只有子路。比如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子在卫国,见南子。子路不高兴,逼得老师对天发誓。比如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子路又不高兴。比如在陈绝粮,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周游列国的时候,在陈国断粮了,子路气哼哼地质问老师“怎么混成这样了?”其他弟子对孔子都是毕恭毕敬,比如孔子说颜回“于吾言无不悦”,但子路经常“不悦”。所以子路挨骂也是正常的。不过子路的直截了当一方面是性格使然,一方面也是孔子教导的。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子路问怎么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但也能直谏。所以子路直截了当也是应该的。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缌缌,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缌缌,兄弟怡怡。”孔子用“朋友”“兄弟”关系来解释问题,我猜测也隐含着孔子对和子路的亦师亦友关系的认可。

子路是孔门十哲之一,很了不起。孔子很倚重子路。所以所谓的骂是两人之间特殊关系的反应。《论语》中还有一句著名的骂人的话也很有意思: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孔子骂原壤:“你这个老不死的简直是个祸害!”边骂还边拿手杖敲打原壤的小腿。即便又骂又打,但孔子还是亲自帮助原壤处理他母亲的丧事,因为他们是发小。

通过孔子对子路,对原壤的“骂”,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孔子!或者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孔子吧!我们学习圣人言教,是为了生活更真实更精彩,而不是虚头巴脑、追名逐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