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可信嗎?魏忠賢死後,明朝經濟與國力急轉直下了嗎?

陶金武


《明史》是清代修的,裡面肯定會貶低明朝,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是正義代替了腐朽。而清朝又是少數民族王朝,在征服華夏的過程中,對漢人的屠殺沒有心理負擔,所以也留下非常多駭人聽聞的事件。因此,從各方面,它都必須對明朝有所貶低,而對明朝皇帝的貶低,更是重中之重。

康雍乾祖孫三代多次修改明史,造成了明史可信度越來也低。裡面關於明朝皇帝的描述也越來越離奇、搞怪。裡面把朱元璋、朱棣都寫成了暴君,把宣德皇帝寫成了紈絝子弟,把正德皇帝寫成了二世祖,把成化皇帝寫成了戀母癖,把神宗皇帝寫成了懶漢。唯一不黑的就是崇禎皇帝,為什麼呢?因為崇禎是被李自成逼死的,與滿清無關呀,所以要捧。而滿清打跑萬惡且愚蠢的李自成,是為大明皇帝報仇!因為明史當中滿族皇帝的意志成分太多,造成明史裡很多東西都不可信,因為被篡改的太多了。

但是不信明史,那信什麼呢?難道信野史嗎?那更不靠譜。這時候就容易走入歷史虛無主義的怪圈,變得誰都不信。所以我們還是應該主要看明史,但不要都相信。盡信書,不如無書嘛!我們都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應該帶著批判的眼光去看明史,結合其他書籍和自己的判斷去讀明史,這樣才能撥雲見日,找到歷史迷雲中的真相!


途牛山小旋風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明史可信嘛?歷史也是人為寫的,肯定加入了一些主觀判斷,甚至人為編纂;我個人認為可信但不可盡信!

第二個問題:好多人說,魏忠賢死,明朝亡;我覺得這句話就是扯淡;相反另一句話我覺得可能更有道理一些;叫:明朝實亡於萬曆;

我先來說一下,好多人說:魏忠賢死,明朝亡的理由是什麼?;他們舉出的第一條理由:閹黨壓制了東林黨;第二:閹黨壓制了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第三:東林黨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第四:閹黨無害;我從根本上駁斥這幾條,明亡亡於多種條件;並非亡於東林黨,另外,閹黨之惡不亞於東林黨;第三:地主階級和士紳階級於明亡只是疥癬之患遠非主要原因;

下面我來談談鄙人對於明亡的原因理解,先說三個直接原因:

明亡原因之一:財政支出巨大,國庫空虛;明朝末年,農民起義無數,之所以會導致這種情況最主要原因就是國家沒錢;

明亡原因之二:外部戰亂不斷;關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禍亂;關外滿清不停騷擾;

明亡原因之三:天災;明末河南大旱、蝗災、瘟疫併發;

這幾條其實可以穿起來,內外部戰爭不斷,財政支出巨大,國庫空虛,國家要想打仗必須有錢,想要有錢就必須增加稅收,增加稅收農民又活不起,活不起就會起義,起義就得鎮壓;明朝陷入了邏輯死循環中,加之河南大旱,民不聊生;讓李自成白白撿了十多萬生力軍;說白了就一個字:錢;

那麼再說明朝錢都哪去了?這就要說到文初說到的:明朝實亡於萬曆;萬曆年間出名的萬曆三大徵:寧夏之役、朝鮮之役和播州之役;三大戰役將明朝過去的財政紅利揮霍一空;照常裡說,打沒了重新掙就行了,為什麼會一直窮下去了呢?因為,三大徵之後就出現了禍國的黨爭;內外交困時黨爭從未間斷旦夕責效間君臣離心離德;明朝政治機制的低能和政治腐敗,導致錢都收入了官員們手裡,在內外交困之際,武將在外廝殺,而文臣確在相互打壓,聚斂錢財;最典型的,崇禎末年,朝廷無力支出軍費,大臣無一作聲;但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城後,開始抄沒明臣家底,竟然抄出白銀三千七百萬錠、黃金一千萬錠;明朝一年的稅收才不過一千萬白銀;這才是北京城內,外地各地官員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崇禎帝那句:文臣皆可殺;我個人認為並無錯!


金總之前發文好寫錯別字且發文不經校正,經好心網友提醒後決心改正,如再遇錯別字,請直言坦率批評,感謝!-----此發文已校正


金總的格物致知


明史清修。

滿清得國僥倖,雖雲江山得自李闖,且有清一朝表面行護明皇陵、甚至皇帝南巡對明太祖高皇帝陵寢行跪拜禮,但暗地裡把朱明後裔當作冒牌貨殺之而心知肚明,直至前朝"餘孽"對其再無威脅的政權為維護其正統地位,修史時自然免不了對前朝抹黑。

明衰於萬曆三大徵,崇禎年間與宋末靖康年間相仿,恰逢小冰河時期,適逢陝西乃至整個北方大旱,其時馬鈴薯這種耐旱高產能給人提供高熱量耐飢的食物剛由"洋夷"傳至中國而尚末普及,江左饑民遍野、內憂外患,思宗烈皇帝面臨的就是這麼個局面。與一閹宦何關?太抬舉他了。

如果思宗烈皇帝移駕江右,或讓太子赴南京備患,歷史或可改寫。江南自古富庶,無饑荒,則"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掀不起浪。有明一朝三京制,除設置中京鳳陽只為抬高"龍興"之地,南京六部臣工編制齊全,皇帝或太子就位、國家機器即可立刻運轉。

有了精神領袖,各藩不會你方唱罷我登場搶奪皇位、各路軍閥沒有理由和條件打自己的小九九。

長江天險及江南水網於農耕文明而言是天然的"騎兵防波堤",憑此而拒李闖、滿清鐵騎以存漢家半壁江山不是沒有先例。南宋定行在臨安,與金劃江對峙、享國一百五十餘年,如果不是蒙古興起,恐怕宋朝還不止這點壽命。

綜上,明亡,並非魏宦死後經濟國力下降,實則各方因素湊在一起,其間也有烈皇帝滅了魏宦集團而沒培植起自己的勢力的原因。如果說明朝的經濟國力下降,自所謂的萬曆中興之後就開始了。


荒井胡桃


最近聽到類似的聲音很多,像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滅之類的。魏忠賢時期,專斷朝政,排除異己,手段殘忍,人人自危。他一生爭權,但對皇帝的卻能稱得上一人“忠”字,沒有覬覦皇位。

魏忠賢從無名小輩到成為“九千歲”,確是很聰明也很有能力。收取工商稅充盈國庫,光茶稅每年就有20萬兩的收入,魏倒臺時國庫有白銀2000萬兩。而闖王打開北京城下與明朝談和時,要白銀100萬兩即可退兵,此時的崇禎只能湊到20萬兩。此外魏大膽啟用熊延弼等能臣,遼東局勢平穩。

崇禎皇帝勤勉而節儉,立志明朝中興,可惜才幹不足。上位後各地起義不斷,遼東虎視眈眈。上位十七年後煤山自殺殉國時,身邊太監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想必崇禎聽到必有所感觸。


單行向前


有感於現代精神閹黨魏公公子孫成群,有必要貼一下圖



魏公公實際掌握大明權利在天啟五年,從圖中欠餉數據可以看出天啟元年開始邊關的欠餉在朝廷努力下所欠的邊關糧餉逐步下降,至天啟四年有了很大的改觀,這段時間正是明粉閹黨嘴裡東林得勢眾正盈朝。而魏公公從天啟五年執掌朝政後邊關欠餉一路飆升,竟然突破60%以上。魏公公能保障財政軍費充足?簡直胡言亂語!正是魏公公為崇禎一朝埋下了大坑,至崇禎自縊都沒扭轉這局面。


遠處吹來陣風


可信度還是提高的,具體得看哪方面,國力與經濟直線下降


山東小喬


大明王朝滅亡就是因為後期重用閹黨致使國家政治腐敗,人心渙散造成的了。別在那裡拿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來給閹黨開罪了。


閒雲94918341


歷史就沒有完全真實的。有明一代,君父都是直男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