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春季雛鵝的成活率?春季養鵝要注意什麼?

春季氣候寒冷潮溼,致病因素多,剛出殼的雛鵝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不強,因此必須加強飼養管理;否則,容易引起疾病發生,重者導致死亡。那麼,如何提高雛鵝的成活率呢?養殖一點通總結了以下幾個措施。

如何提高春季雛鵝的成活率?春季養鵝要注意什麼?

雛鵝

一、選出好鵝苗

無論是養殖還是種植,種苗選擇都是很重要的。在選擇鵝苗時,要選擇體格健壯、出雛率高的經過嚴格防疫和消毒的種鵝。雛鵝應選出殼早、體重大、體質、外貌優良、絨毛鬆軟,口鼻、肛門乾淨和無分泌物,活撥好動,叫聲洪亮的。二、育雛準備

購進春雛鵝前半個月,應把飼養場地、設備徹底沖洗乾淨,然後用15%生石灰或2%燒鹼水消毒,再用清水沖洗;鵝棚完全封閉,用福爾馬林燻蒸消毒,第二天開門和開窗通風排氣;墊料用的稻草消毒後曬乾。另外,消毒前應把鵝棚和設備、用具進行維修,飼養場地包括運動場地和游泳池修整,保持運動場地平坦和游泳池不漏水。

養鵝:

要做好保溫和防溼工作,修整鵝棚以增加鵝棚保暖性和牢固性,備足育雛用的竹籃和保暖物品及消毒過的幹稻草。雛鵝調節體溫能力差,保溫時間為2-3周,保溫時間長短和溫度增減,要根據環境氣溫變化和雛鵝生長髮育情況而定,通常是1-5日齡為26-28℃,6-10日齡為24-26℃,11-15日齡為22-24℃,16-20日齡為20-22℃,往後保持在18℃以上。日常注意觀察,防止相互取暖而發生擠壓(夜間用竹籃分裝春雛鵝),過夜時更應注意定時查看,遇有擠壓,用手撥開。如果春雛鵝蜷縮擁擠而不食,鳴叫低沉,說明溫度過低;當春雛鵝散開,張嘴呼吸,絨毛潮溼,飲水數增加,叫聲高而短,表明舍溫過高,對上述情況應及時調整溫度,減少或增加通風。潮溼對雛鵝的危害性很大,且影響生長髮育,溼度大,春雛鵝容易受涼,導致傷風感冒、下痢等;高溫高溼時,鵝體向外散熱受到抑制,影響新陳代謝,食慾下降,抵抗力減弱,也容易得病。一般溼度保持在60-65%。隨著春雛鵝日齡的增長,採食、飲水與排糞量增加,鵝棚溼度增大,因此應做到勤換勤墊,應每天更換一次乾草,適量撒佈生石灰、草木灰,通風換氣,降低鵝棚內的溼度。

如何提高春季雛鵝的成活率?春季養鵝要注意什麼?

養鵝廠

三、飼養管理

飼養時,應先飲水後開食,如先開食後飲水或連續數頓不飲水,雛鵝遇水則暴飲致病,俗稱(搶水)。通常出殼10~15小時絨毛幹後,就發出叫聲,能起身,如用手指引誘,大部分伸頭張口啄食手指,有開食姿勢,可飲0.02%高錳酸鉀水溶液和含維生素B1、B6的水。條件許可時,在春季晴天的中午,將雛鵝放到清潔的河水中,水深不超過雛鵝的踝關節,讓雛鵝自由飲水,首次飲水時間不能太長,以3~5分鐘為宜;雛鵝的飲水量根據氣溫情況而定,一般每天2~3次;如遇氣溫較低時,可在室內用水盒飲水。開食時,用篷布或塑料薄膜鋪在地上,撒上清洗晾乾的絲狀青飼料(如萵苣葉、甘藍、黑麥草)和已用水浸泡過的碎米(先淘淨,浸泡1小時),然後將雛鵝放入,任意吃食,隨吃隨加。

如何提高春季雛鵝的成活率?春季養鵝要注意什麼?

放鵝

要充分保證青飼料的供給,適量增加日糧中的蛋白質,不喂發黴變質的飼料,做到定時定量,少給勤加,每2-3小時喂1次,每天喂6-8次;一週齡的雛鵝,每晝夜餵食6-7次,白天5-6次(2.0-2.5小時一次),晚上餵食是養好雛鵝的重要條件,同時也可檢查溫度防止擠壓。7日齡後,在氣溫24℃以上晴天,可先在淺水塘內放水;10日齡後可在溫度24℃左右的晴天,選擇在有水有草的地勢平坦地方放牧放水,讓其自由採食,適當運動,提高適口性。如遇天冷陰雨時,在半月齡以後放水。剛放水時間要短,隨日齡增加而延長;放牧放水時要注意預防驚群、日曬、雨淋、驚雷和鼠害。 因春季天氣變化極大等因素,雛鵝時常會出現行動遲緩、食慾不振、精神沉鬱、排糞異常等病雛,應將病雛鵝隔離,按大小、強弱分群飼養。

四、搞好防疫和消除鼠害

春季天氣寒冷潮溼,細菌、病毒最易侵入,引發疾病,所以出殼後按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才能保證雛鵝健康生長。在日常飲水中加入大蒜素或飼料中拌入大蒜素,青飼料添加穿心蓮、魚腥草,以防止白痢、大腸桿菌。鼠和蛇對雛鵝危害最大,常在晚上咬死雛鵝,所以夜間應有燈光並加強看護,對周圍環境的鼠、蛇進行徹底消滅。

對養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養殖一點通,天天都有精彩的養殖資訊、技術文章分享。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