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篇):法源寺


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於北京市西城區菜市口附近教子衚衕的南端,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寺內珍藏了大量佛經、佛像和石刻,目前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朝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詔令於幽州城內建寺,以悼念在東征高句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萬歲通天元年,佛寺建成,武則天賜名為憫忠寺。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和史思明先後在寺內東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寺院也一度改名為順天寺。其後各代,寺廟時常被毀,又反覆重建。清朝雍正十二年進行了大修,欽定為專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並賜名為法源寺。

法源寺的現存建築全部為明清時所建。寺院坐北朝南,平面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平均寬75米,佔地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全寺可分為六進院落,主要建築都集中在南北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毗盧殿、大悲壇和藏經閣等。


第二進院落的主殿是大雄寶殿,面闊五間,前出抱廈三間。它是寺內最主要的建築,簷下繪製了金龍和璽彩畫,抱廈樑架上懸掛著乾隆帝御書的“法海真源”匾額。殿前有明清石碑六通,記述了修寺的歷史經過。殿內正中供奉著明初製作的毗盧舍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像,合稱“華嚴三聖”像。與“華嚴三聖”平行的,左側供藥上菩薩、無盡意菩薩、藥王菩薩像,右側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像。

第三進院落的主殿為憫忠臺。唐末在這裡建造了三層巨閣觀音閣,當時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語,後人就將此地的建築起名為憫忠臺。現在這裡和臺外山牆上都保存了唐、遼以來的歷代碑刻,其中以唐史思明《無垢淨光塔頌》、遼《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清代復刻的唐李邕《雲麾將軍碑》殘柱礎、《法源八詠》、《心經》等最為珍貴。

毗盧殿的大石海及雙層底座頗有來歷。相傳元世祖忽必烈擺放在廣寒殿用作酒缸的瀆山大玉海,在明代流傳到西華門外的真武廟,後來清朝乾隆年間,乾隆帝發現了大玉海,並將其運到北海團城的承光殿中安放,但底座留在了真武廟。乾隆十四年,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樣子雕刻了一個石海放在真武廟原先的底座上。1980年重修外法源寺時,將大石海及雙層底座移放在法源寺的毗盧殿前。因此大石海是清代的,但底座是元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