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传》:除了诺贝尔奖和翁帆,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杨振宁传》:除了诺贝尔奖和翁帆,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杨振宁是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1957年,他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被授予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被Nature杂志评选为“1000年来最伟大的20位物理学家”之一。著名物理学家戴森指出,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又一位独树一帜的物理学大师。泰勒认为,杨振宁在物理学上取得的成就,不应该只被授予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

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他的好友物理学家黄昆却称他是最正常的天才,为什么呢?《杨振宁传》讲带你了解这位伟大物理学家的一生。

一、少年时光与学生生涯

《杨振宁传》:除了诺贝尔奖和翁帆,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是数学教授杨武之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杨武之在清华教了8年的数学,杨振宁也跟随父亲在清华园里度过了8年的少年时光。少年时期的杨振宁有一个显著的缺点,那就是“动手能力差”。不过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放弃了实验物理,更专心地从事他的理论物理学研究。

杨振宁的大学生涯是在西南联合大学度过。他师从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吴大猷等物理学家,学业出类拔萃,赢得了“天才”的名号。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来到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费米。在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系,杨振宁依然非常出众,取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回顾自己的学生生涯,杨振宁认为西南联大和芝加哥大学的物理学学习经历,都让他受益匪浅。西南联大让杨振宁学到了基础的物理学知识,掌握了扎实的物理学基本功。芝加哥大学使他的思维更加活跃,并接触到了最前沿的物理学研究。

二、辉煌的学术生涯

《杨振宁传》:除了诺贝尔奖和翁帆,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1949年秋天,杨振宁来到普林斯顿研究所做博士后,并最终留在这里工作,在这一呆就是17年,这17年是杨振宁学术生涯最辉煌的时期

杨振宁不仅在普林斯顿邂逅了首任妻子杜致礼,并且和李政道的关系日益亲密,并于1956年在美国权威物理学杂志《物理评论》上联合发表关于宇称不守恒的论文,于次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奖。

在获得诺贝奖之后,杨振宁并没停止他的物理学研究工作。除了宇称不守恒理论,他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等4个领域的10多项成果,也堪称世界级的贡献。

1966年, 44岁的杨振宁接受了新成立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邀请,担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在30多年的时间里,杨振宁默默耕耘,把石溪分校的物理学研究所建成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所,直到1999年他77岁时退休。

三、难忘祖国

《杨振宁传》:除了诺贝尔奖和翁帆,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虽然身在美国,杨振宁从未忘记生养自己的祖国,1971年,他就从美国回到中国大陆,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杨振宁参与创建了全美华人协会,并担任会长,团结在美华人的力量,增加中美之间的交流。他担任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的客座教授,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这些学校拉得巨额赞助,仅清华大学就多达数亿美金,并多次邀请国内同行访美参加学术会议,资助国内数千名青年才俊到美国留学深造。1999年,77岁的杨振宁退休后,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中国。

已经将近百岁的杨振宁从来没有服过老,他钟爱朱自清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把自己晚年的文集定名为“曙光集”。这位“最正常的天才”,他一生的努力,给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曙光,也为中国基础科学的进步带了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