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胡人汉化,有没有汉人胡化的情况?

铁锤历史


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在中国历史上象车轮战,一直在发生。只不过中国历史是由儒家士大夫所写,他们怕打断一脉相承的关系,忌讳这些历史事实,将它遮遮掩掩而已。

公元385年,鲜卑拓跋珪建立北魏;43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将110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就有:穆、陆、刘、楼、娄、于、连、梁、陈、周、李、骆、葛、乌等等,就是后来宋代的百家姓。

汉化的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变北齐;西魏变北周。北齐的高洋、高欢开始又一次胡化,变成了“禽兽王朝";北周文帝宇文泰也开始胡化,赐姓杨忠为“普六茹氏,“官之柱国、大司空。西魏的李虎,赐姓“大野氏",官之八大柱国之一、太尉。

普六茹坚是杨忠的儿子,承袭父爵,官之司空。581年,统一中国建立隋朝,上台废除了鲜卑化和胡化的政策,自己改为杨坚,采用了汉字、汉姓、汉文化,否则中国汉文化将被打断。大野虎的儿子大野昞承袭父爵,成为了“唐国公",隋朝建立改为李昞。李昞的儿子李渊承袭父爵,也成为了“唐国公"。618年唐朝建立,李渊和李世民都否定他们是鲜卑族,说自己是陇西李暠的子孙。但是,当时就有人指出,李氏父子的鲜卑祖姓是陇西的“拓跋达阇"。


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将许多胡人融化到汉族中来,给他们赐汉姓,其中就有:匈奴、鲜卑、羌、氐、柔然、突厥、回纥等等。到了唐朝灭亡,建立了五代十国,这些王朝都是唐分裂出去的国家。其中五代中有三个是沙陀族,这些都是又一次从唐的汉族中胡化出来的沙陀族。

(西夏的党项文)

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宋朝西北建立的一个政权,历经十帝,享国一百八十九年。实际上,它也是唐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它的文字是模仿汉字所写,只不过它是汉化了胡人,又一次胡化而已。


(辽国的契丹文)

辽国(907-1125)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起来的朝代,它在宋朝的北面,它也是从唐朝分裂出来的一个国家。它的文字也是按照汉字而模仿的,实际上它也是胡人汉化,再一次胡化的契丹人。

总的来说:在中国历史上,胡人汉化,汉人胡化,总是在不断循环的。到了辽被金灭,西夏和金被蒙古所灭,一部分契丹族变成了蒙古族,一部分变成了汉族;同样,一部分党项族和女真变成了蒙古族,另一部分变成了汉人。最后到了明朝建立,那些留在中原的突厥、蒙古、党项、契丹、沙陀、回纥等等,全部变成了汉族!


张律明


汉人的胡化,古已有之。广义的说,从汉语文化圈移民到欧美,后代变成“香蕉人”,也是一种胡化;狭义的说,胡仅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这种胡化也是历史悠久。胡化,也有深浅之别,像唐朝武惠妃试穿胡服,杨贵妃跳一支胡人舞蹈,这些很浅,甚至都算不得胡化;深度的胡化,除了语言、生活习惯、服饰的胡化,还伴之以民族心理认同的变化。我以清朝的例子说一说。

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组织,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八旗通志》记载,在创业时期的400个牛录中,就有汉人牛录16个,有满洲蒙古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308个满洲蒙古牛录中,也有编入了少量的汉人。

随着后金、清朝的不断壮大,旗下的汉人也逐渐增多。从崇祯二年到崇祯十一年(1629~1638,天聪三~崇德三),十年中四次破关而入,掳掠汉人约二三十万。入关后,畿辅一带被迫投充旗下的汉民大约5万人。这些沦为奴仆的人,绝大多数被编入了满洲旗下。

《广阳杂记》中记载:“满洲掳去汉人子女年幼者,习满语纯熟,与真女直(指满洲人)无别。” 被掳汉人女子,无论为奴为妾,衣服穿戴均改满洲式样。这些汉人子女,自幼在满洲人家庭内生活,最易被同化。何况当时满洲人正处盛朝时代,依仿满俗是一种时尚。他们在讲满语、着旗装的同时,生活起居无不率同满俗,男子剃发,女子天足,放弃汉姓,改称满名。

满洲旗下一部分汉人,原来是辽东地方的平民,因为在关外时期曾与满人一同戍守边台,被称作“台尼堪“。入关后,他们的子孙仍与满洲人同编一佐领,享受同等的待遇。随之,陆陆续续的将汉姓隐去,改用满姓满名。取“台尼堪”中的“台”字的谐音,改姓“台”或者相近的“唐”、“谈”。化到这种地步,说明在心理上认同满人,而不是汉人。

乾隆五年曾经有过一个谕令,特准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抚顺尼堪等在清朝兴起初期加入八旗的族群,附于满洲姓氏之后。

这些人与满洲人长期共处,感情深厚,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甚至心理状态都已经满化。所以清政府放心的批准他们载入《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法国传教士白晋称八旗中的汉人为“鞑靼化的汉人”。


邓海春


简单来说,有,而且不在少数。

汉化跟胡化是个文化交流的问题,而文化交流本来是双向的,虽然农耕文明更为先进、汉人人数更多,经过时间的消弭可以把胡人融得连渣都不剩,但胡人的文化并不会完全消失,多多少少都会在汉人有所留存,如果留的多,无疑可以称为胡化。

胡化多见于少数民族政权,如吐蕃治下的河西居民,被强制要求按照吐蕃人的文化进行生活,这是个比较特殊的例子,因为吐蕃人在进占河西之前,已经通过与中原、南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比较高级的文明,不同于那些单纯的游牧部族,再加上铁腕压制,吐蕃人汉化几无可能,反而汉人被胡化,“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即出自《河湟有感》一诗。

还有日后辽金时期的幽云地区民众、西夏境内的汉人等等,虽然政权整体都是在汉化,但在语言、礼仪、服饰等等方面,已经出现了胡化,甚至宋朝使臣出使的时候,发现了穿胡服、梳辫子的孔子像,简直不伦不类。

不过话说回来,胡化也可以看做汉文化在胡人统治下的一种适应性变化,不会变化以求适应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死的文化是不可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

汉化胡汉犹如盐和水,我们不能认为盐完全溶入水看不见了就是汉化,要推崇,而还有盐可见就是胡化,要打倒,实际上二者都是民族融合的过程,都是盐水,只是融合程度的差别。

事实上,即便到今天,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是有着胡化影子的,比如凳子,原本汉族是席地而坐的,到汉末魏晋时期胡床传入,这才出现了凳子,到如今已经通行于大江南北了。


平沙趣说历史


【胡化的杨坚李渊家族】

比较广为人知的是杨坚李渊家族,长期与鲜卑共同生活,被赐鲜卑姓氏,尊从鲜卑礼俗,与鲜卑通婚。这些看起来还比较表面,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也多与鲜卑相同:1,妇女地位高,参与政事。两朝都曾有“二圣”。这在之前汉族不能想象的。2,勇武。杨坚的儿子李渊的年长的儿子,都曾带兵镇抚方面,甚至上阵拼杀,作风上决不同于汉族特别是南朝士人。3,男女关系习俗同于鲜卑,不同于汉族。如果说唐高宗娶武则天还要遮掩一下,那唐太宗去李元吉的女人就是“明目张胆”了,这在当时汉族特别是士族是决不能接受,但在其家族和朝廷是可以的,所以不避人。


库充村人


汉人胡化也是民族融合背景下正常的历史现象,北齐政权就是胡化很明显的政权。

汉人胡化,泛指汉族人或者汉族政权由于长期受到异族的影响而在姓氏称呼、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生产模式、风俗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与异族趋同的现象。

历史上汉族人曾经以屯兵、流亡等方式进入到胡人聚居区,比如古代的西域。当中原政权衰落后,留居当地的汉族人因为失去了中原在政治军事上的支持,久而久之就融入到当地人中去,几代人之后,其族属也就自然成了异族。

而胡化汉人中功勋最著者,乃是东魏的建立者、北齐的奠基人——高欢,其祖高谧曾为北魏侍御史,后因犯法举家徙于怀朔,此后三代遂世居于此。怀朔是鲜卑人居住和活动的地方,高欢就生长在这里,史称他“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遵同鲜卑”。

高欢是鲜卑化非常深的汉人,他拉拢的大多是旧鲜卑贵族,所以政策也偏向胡化。

高欢死后,高洋称帝,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北齐一共有六位皇帝,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共六帝。577年被宿敌北周消灭,享国二十八年。北齐统治时间不长,但皇帝们却个个荒淫残暴,暴君昏君层出不穷以至于北齐在中国历史上,有“禽兽王朝”的别称。

“禽兽王朝”里特立独行的统治者们,除了高欢以外,没有人能活过四十岁。而高家皇帝身为汉人,却有比胡人更加残忍的一面,不得不说,与世代胡化不无关系。


生说


民族交流本来就是双向的,既有胡人汉化,也有汉人胡化。中原政权强势,这边疆胡人多汉化;中原政权弱势,胡人侵占中原,则其统治区域内的汉人当然会不可避免地胡化。并不像历史课本上说的,蛮族政权入侵中原,最后反而被汉化,实际上胡化和汉化是双向的,既有对立冲突,也有互相妥协,最终实际上是融合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北方汉人实际上不再像南方汉人那样是纯粹的汉族了。

说句北方人可能不太中听,但却是事实的话:北方汉语其实就是胡化的汉语,说着北方汉语的人群其实都是胡化汉人的后代。北方人经常嘲笑广东人说的是鸟语,甚至通过小品等文艺作品丝毫不加掩饰地加以嘲讽,殊不知粤语才是真正的河洛古音,才是秦汉时期的“普通话”。现在的普通话,不过是满洲人口音的劣化汉语。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汉人学得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用户3085988056153


历史教科书更多的是强调胡人汉化,很多所谓的民族融合,其实就是指胡人融为汉人,丝毫不提及汉人融化为胡人的情况。


历史上几次规模较大的汉人胡化:

1、蒙恬击败匈奴,以所攻取的地方为新秦中并设县,秦始皇大量移民过去开垦。但到了秦亡时,新秦中已经被匈奴所占领,自然的,这些秦朝的移民也被匈奴化了,成为了南匈奴的一部分。

2,自从张蹇凿空西域后,河西走廊就成为了汉朝的生命线。早期对于河西走廊,汉朝都是驻军而已。之后匈奴和西羌联盟对付汉朝,要攻占河西走廊。连年的战争,带来高成本的驻军压力。因此在东汉时期,东汉在河西走廊大量殖民,意图通过殖民,将河西走廊的羌人汉化,解除羌人对河西走廊的威胁。

但几十年过去后,河西走廊非但没有汉化,反而在当地殖民的汉人胡化,即羌化。东汉末年的西凉反叛,主力就是这些羌化的汉人。以董卓为首的西凉集团,就是羌化的汉人。

这也在袁绍,曹操等反对董卓的根本原因———在他们眼里,董卓的西凉集团根本不是汉人,而是蛮羌。

这是文化和价值观之争,并非仅仅是传统所认为的董卓奸臣。

3,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十六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汉胡并重的体制。即汉人用汉法治理,胡人用胡法治理。因此十六国的很多国君,除了皇帝这个汉人称号外,还自称大单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大量胡人聚居。汉人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进而胡化也是很普遍的事情。

4,北齐。北齐是中国历史上很另类的汉人胡话政权。在高洋看来,汉人就是懦弱的代名词。高洋就骂自己的儿子像汉人一样文弱,丝毫不像自己。

北齐是以高氏为代表的河北胡化汉人的政权,北周则是以汉化鲜卑的正确。一个胡化,一个汉化,方向截然不同。

5,唐朝安史之乱后一直到五代时期,河北地区基本就是胡人天下,原有的汉人基本胡化。北宋时的汉人,其实就是汉化的胡人。

6,辽东地区。辽东地区在民族融合上非常复杂。战国末期,就有大量的赵燕两国人为了躲避战乱迁移到辽东。秦末汉初时,也有大量秦人逃避战乱到辽东,甚至到朝鲜半岛建立三韩之一的秦韩。西汉时开始高句丽开始建国和崛起,辽东地区开始慢慢成为高句丽文化区。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占领辽东大部分地区。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以藩国身份渐渐扩大自己在辽东的地盘。到了隋朝时,辽河以东已经是高句丽的疆域。

到了契丹灭渤海国时,女真人慢慢南下,形成了熟女真。

契丹,女真,满洲,辽东地区的汉化,胡化很难解释得清楚。


总结

汉化,还是胡化,是民族融合的两个方面,不能只讲汉化,而对胡化忽略不提。否则就是大汉族主义。

纯粹手机原创手打,大家随意关注,多谢支持!

历史哨声


历史上胡人的汉化是主流,汉人的胡化是非主流,汉人的胡化数量少、程度轻、水平低。而胡人的汉化恰恰相反,数量多,程度重,水平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胡化,什么是汉化?

所以谓汉化,是指北方游牧民族放弃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接受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就是由游牧生活转变为农耕的定居生活,这基本上是所有的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宿命,有了这一点,游牧民族要么不来中原,只要有入主中原的心,来了就最终必然被汉化,因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精神气质,都是附加在生产生活方式上面的一些“软件”,是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气质。

因此胡人的汉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档次上,初级的一档,是改说汉语,改穿汉服等等所谓的改从汉俗上,高级的一档,是全面认同汉人创造的思想文化,如接受儒学教化等,成为精神上的汉人。达到这一步,汉化基本上就完成了。历史上的鲜卑人、女真人、满人的汉化都是走的这条路,而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蒙古人汉化不成功,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游牧生活。

那么所谓的胡化呢,按汉化的标准,最基本的应该是汉人放弃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游牧生活,这是所谓的胡化的最根本的东西,这在历史上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但汉人不一定非要去过游牧生活才算胡化,事实上只要汉人放弃了农业生产,就会使汉人失去本身的精气神,而染上强烈的胡化色彩。

举例来说,从汉朝一直到唐朝,河北、山西北部边境地区的汉人,因为远离农业核心区,农业经济不占主导地位,逐渐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成为“游民”,他们虽然不一定从事游牧生产,但却不过定居的农业生活,而是以当游侠和职业军人为生,这些人就是汉人胡化的主体人群。

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南北朝时代的“六镇汉人”,这个群体世代居住在代北边境,是世世代代都是职业军人,他们的职业就是打仗,这跟游牧民族的职业是打猎一样,所以生产生活方式跟胡人很像,因此出身六镇的北齐皇室高氏家族,完全不把自己当汉人,而是认同鲜卑人。

同样的是唐朝的河北三镇的汉人,基本上也是人高马大,但就是不喜欢种田,宁愿世代当职业军人,或是四处游荡,做生意也好,做豪侠也罢,就是不肯好好种田。安史之乱的基本盘,除了他自己带的胡人以外,就是这群汉人。所以那怕安史两家被唐朝灭了以后,唐朝仍然管不了河北三镇,只能维持藩镇割据的状态,从这里可以理解到,后来幽、云十六州被契丹拿去,绝不是偶然的,这些地区本来就有接受胡人统治的经济基础。

说句题外话,为什么现在我们会觉得当今汉人越来越不像汉人了,就是因为今天的汉人已经进入工业经济时代,过去建立在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上的汉人的文化传统基本上被现代汉人所抛弃了。

汉人确实有可能被胡化,但汉人胡化的程度事实上完全无法和胡人汉化的程度相比,因为汉人除了成为“游民”以外,基本上不可能真的在中原地区过上“游牧生活”,所以无论是哪个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了中原,汉人的农业经济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这就决定了汉人的胡化最多是一些皮毛的东西,比如强迫汉人改穿胡服,以及汉人主动去学学胡语,这些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胡化,因为不是根本的转变,只是一些表皮的东西。

像北魏时的汉人士大夫让小孩学点鲜卑语,元朝的汉人跟着蒙古人学点蒙古语等等,都是方便混官场用的,并不表明他们真的觉得鲜卑语、蒙古语更高级,反倒是今天,考大学,评职称,都要英语,英语似乎就是比汉语高级哟!

更重要的是,游牧经济基础差,社会财富集中程度低,游牧文化很难世代积累,更难像汉文化那样发展出高级的精神、思想出来,像诸子百家、汉唐经学、宋明理学这些高深的思想,塑造了汉人的精神气质,这是汉文化的精髓啊,游牧民族,不管军事上有多厉害,像诸子百家、汉唐经学、宋明理学这些高深的思想,绝对创造不出来,所以汉人就算想去胡化,也找不到可以值得他们去被“化”的精神内涵。所以汉人的胡化最多就是一些低水平的内容。清朝强迫汉人剃发易服,但汉人还是汉人,满人虽然占统治地位,但还是得学孔孟之道,读四书五经,凡是有文化的满人,都是精神上的汉人。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根本的东西,不要被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给搞晕了,见到穿胡服就是胡化,看到穿汉服就是汉化,全是扯蛋,现在我们平时穿T恤,重要场合装西装,但还是中国人嘛!


只爱潘多拉


有啊。典型的就是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对峙的两个政权,宇文家是汉化的胡人,高家是胡化的汉人……

陈寅恪说:

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往往以文化来划分,而非以血统来划分。少数民族汉化了,便被视为“杂汉”、“汉儿”、“汉人”。反之,如果有汉人接受某少数民族文化,与之同化,便被视为某少数民族人。南北朝时期,北方便有汉人因为久居鲜卑地区,接受鲜卑的文化,与之同俗,不仅被人们目为鲜卑人,他们自己也把自己视作鲜卑人。在少数民族中间也是这样。某一少数民族人如果接受另外一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与之同化,便被视为另一个民族的人,他的本民族反而隐蔽不显。……在研究北朝民族问题的时候,不应过多地去考虑血统的问题,而应注意“化”的问题。

接下来具体举几个例子。

(图文无关)

北齐政权的皇室高氏,就是一个例子。

高欢的祖父高谧,在北魏朝当侍御史,后来因犯法被贬谪到边境怀朔镇(北魏六镇之一)居住。在这里生下高树,高树生高欢。因为高家三代都居住在北边,因此渐渐被鲜卑风俗同化。

神武(高欢)既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
——《北齐书·神武纪》

高欢的妻子就是鲜卑人。在外族风俗的影响下,高氏一族把自己的身份认同定义为鲜卑,而不是汉人。有例为证:

高洋曾经问杜弼:“治国应该用什么样的人?”杜弼回答:“鲜卑人是车马客,治国还是应该用中国人。”高洋听了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在讥讽自己。

高家人自认为是鲜卑人,所以杜弼说鲜卑人不能治国,高洋才会觉得是在讥讽自己。

显祖(高洋)尝问(杜)弼云:“治国当用何人?”对曰:“鲜卑车马客,会须用中国人。”显祖以为此言讥我。
——《北齐书·杜弼传》

又比如说韩长鸾(韩凤,字长鸾),昌黎人,血统上是汉人。但他却经常骂:“狗汉人都该杀光。”活脱一个反向皇汉,可见已经不把自己当做汉人看了。

凤于权要之中,尤嫉人士,崔季舒等□酷,皆凤所为。每朝士谘事,莫敢仰视,动致呵叱,辄詈云:"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北齐书·恩幸传》

不过反过来的例子也有。比方说和韩凤一同并列在恩幸传的和士开,这位老兄的祖先是西域胡人,但自己却被认为是汉人。和士开后来被琅邪王高俨所杀。高俨是皇上的弟弟,所以斛律光表示:“天子的弟弟杀一个区区汉人,有什么关系。”(天子弟杀一汉,何所苦。)可见他已经被定义成汉人了。

总而言之,当时有血统是胡人却自以为汉人的,有血统是汉人却自以为胡人的,所以民族身份的判定,不能根据血统,而是根据文化认同。


参考资料: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北门猿


中国真真切切的有历史教科书、史书记载,河洛话闽南语汉人古代南下迁移路线图片:1,古代洛水流域、河洛地区汉人,东晋五胡乱华古代洛阳南下的人------2,河南固始光州地区晚唐安史之乱,南下福建莆田-----3,宋末、跟蒙古族打仗-南下活下来宋朝官民后裔在广东湛江市雷州半岛闽南语地区------------4,还有一部分跟郑成功抵抗清女真族、福建莆田、泉州市漳州市闽南语地区,南下广东湛江市闽南语雷州话区后裔。-------------5,清朝移民政策,古代莆田地少人多-移莆田填雷州半岛(大概潮汕人,海陆丰汕尾人也是这些后裔)----------------------------我们村父系吴王夫差后裔,我母系商朝比干九牧林后裔(我父亲是姓陈的人养大)。古代跟蒙古人打仗,宋末福建莆田下来广东湛江市的。我看汕尾那边远古!远古可能也是跟我们一起莆田下来广东那边移去的?小时读历史听老師好象讲过?。广东省没有黎族,黎族古代被赶下去海南省了。学姥=河洛,古代洛河流域洛阳市居民。古代跟外族打仗 一直下来的汉人。全国河洛话闽南语人都是兄弟姐妹!因为近代史上千年被外族三番两次入侵,导致我们这些多灾多难的汉人,所以我们性格比较能忍。低调。经受痛苦与忧伤越多的我们,越是能忍耐-穷却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所有河洛话闽南语人都是一家人。广东少数民族差不多没有,广东很少少数民族的。都是跟蒙古人女真人打仗,下来的汉人,然后下来的汉人赶少数民族过去广西省跟海南省----------------------------------------------------湛江市闽南语区雷州半岛雷州话、海话、黎话(炎黄子孙,黎民百姓),祖籍都是福建莆田,我们村老人常年回去莆田清明节扫墓祭祖。崖山海战活下来南宋军民后裔,抵抗蒙古军下来的汉人后裔。闽南语分支雷州话跟台湾话完全一模一样,闽南人是最正宗的汉人,古代洛阳汉人、唐朝洛阳汉人,活动于古代洛水-洛河流域。经常被称为河洛人(学佬人)。----------------闽南人是最正宗的汉人,古代洛阳汉人,活动于洛河流域。经常被称为河洛人----------<> -吴伟业\r \r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r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r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r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r闽南语区台湾省、福建省的厦门、泉州、漳州3市莆田市、福清市、,广东的汕头、潮州、 揭阳、汕尾4市和雷州半岛、雷州、霞山、麻章、徐闻、电白、遂溪、海南省的汉族地区,温州闽南地区等。此外,浙江、广西、江 西、江苏等省区,也分布有讲闽南方言的分散县、镇、村,香港、澳门还有近200万人使用 闽南方言。在我国境内操闽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者总共约有5000多万人,占汉族人口的 4.6%左右。 \r\r语言专家们都肯定,闽南系方言是现存最古老的汉语方言之一,它融合了华夏古汉语、古吴 语、古楚语、上古中原汉语等各种成分\r\r\r2004《新财富》华商100富人排行榜中,台湾籍(包括祖籍福建)占24人,财产290.3亿美 元;潮汕籍19人,财产230.3亿美元;闽南籍14人,财产149.6亿美元;海南籍1人,财产 15.0亿美元。整个泛闽南地区入榜57人,财产682.5亿美元,分别占总人数57%,总财产 52.4%。 \r\r\r宋朝明朝被边境的番人蒙古族女真族,亲眼目睹宋明汉人衰亡,本打算一辈子过着流浪的生活。 但是到了后来,成为元清子民。汉人悲叹自己,没有气节坚持初衷,而侍奉番邦番人女真人胡人所感慨。\r\r而古洛阳河洛话最正宗的汉人闽南人-身为汉族的后代,必定同感吴伟业的心情。明朝被边 境的女真族灭了之后,汉族承受了极大的痛苦。灿烂的文化跟文物全都被破坏,深感遗憾。 汉人被胡人入侵,而且被灭。经历了痛苦还有耻辱的岁月,身为汉人的悔恨。\r\r\r番邦番人胡人女真人蒙古人控制了中国建立了政权在了中央跟中原中心地区,之后。将居住在中原的 人古洛阳河洛话的闽南语汉族全部都赶下来了福建闽南地区去了。。。。。。而被赶下去福 建闽南地区的汉族人,个个都成了现在在中国大地包括东南亚欧美日韩(马化腾,黄光裕, 李嘉诚,阿里巴巴最大股东孙正义,珠江新城苏萌,茂德公陈宇,天地壹号陈生,刘銮雄, 林百欣,蔡志明,万科姚振华,朱孟依,郭鹤年,林绍良,黄惠祥、黄惠忠,施至成,)地 区都呼风唤雨的富商。\r\r\r当你们进去古洛阳洛水流域的闽南语汉人区,的任何一个角落,汉族的传统文化,都找不到 蒙古人女真人胡人的痕迹。有的只是汉人的传统文化,宋朝,明朝的汉人传统文化的陶瓷和 书籍。而且村村都保持做传统文化,家家户户墙壁上面墙壁都是道家佛家所有的壁画。\r\r\r身为古洛阳洛水流域地区的汉人,对宋朝跟明朝有着深深地怀念。 ---------------------------------------------------- 公元前355年,楚灭越之后,“楚子熊挥受命镇粤,至此雷州半岛开石城,建楼以表其界”。--------------------------------- 历史:\r雷州话古时被称为“东语”或“客语”。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海康县志》,在“民俗志·言语”一节中记载:“有东语,亦名客语,与漳潮大类,三县九所乡落通谈此。”[2]\r\r雷州话脱胎自古代闽南语。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益王赵昰在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辅佐下在福建称帝。后来因元兵攻打福建,南宋朝廷逃到广东。陈若水、陈八宣、陈汝楫等人,在兴化府(今福建省莆田市)组织了民兵30多万人随行保驾。南宋在崖山之战中灭亡后,陈若水、陈汝楫等人率莆田籍民兵逃亡到雷州半岛,定居于此。随时间推移,逐渐产生具有自己特色的雷州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