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时候是怎样划分民族的?那时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时代傻瓜李博士


我们都知道今天咱们中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我们同为中华民族血脉,同是同胞兄弟,五十六个民族的划分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根据调查统计而正式确定的,那么在新中国之前的中华民国又是怎样划分民族的呢?那个时候中华民国所承认的民族又有多少个呢?

说道民族,除了汉族以外,从秦汉时期起我们就知道还有匈奴,到了五胡乱华时期的鲜卑、羯、羌、氐,唐朝时的藏族,宋朝时期金国的女真族和之后的蒙古族,所有的民族或因为战争,或是文化交流,几千年来我们在中华大地上不断交融,到了民国时期,由于国家始终处于混乱状态,所以并没有进行完整的民族调查统计,在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就提出了“五族共和”这样的一个政治口号,这个口号的内容主要是强调:汉,满,蒙,回,藏五大族群和谐相处,注意回并非特指回族,而是信仰伊斯兰的主要民族,北洋也用五色旗为国旗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

但是很显然“五族共和”这个口号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忽略了我国集聚在我国西南地区,数量众多的其他少数民族,以致于这个口号提出之后,被当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外国势力以此来挑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情绪,后来这也引起了当时国民党的重视,1939年民国中央研究院进行了一次大致的调查,确定了六十多个聚居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但是之前的朝代并不重视这些少数民族,对他们也常常用虫兽偏旁命名,如“犭”,带有歧视的意思,,所以民国政府就决定在命名上,一律将“犭”改为“亻”,并施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开化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的政策。

后来国民政府在此基础上开始强调,民族是大的宗族,各民族同源的观点,我们中华民族是由多个宗族融合而成的,这些宗族本来就是一个种族,或是一个体系的分支,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虽然这是我们产生了分别,但是在五千年历史中,我们不断的融合,不断的交流,迁移而不断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共同谱写了中华五千年璀璨的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同源论的大概内容,我们简单的概括就是今天中国海峡两岸,所有的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同是炎黄子孙。

至于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民族,由于没有详细的文献资料,也不可妄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确定的很多少数民族,像白族,傣族,壮族也早就有历史的相关记载,白族在唐朝《南诏图志》就有记录。但是真正对各民族进行详细划分主要还是到了新中国建国后。


玄坤


民国时期战乱不断,不仅国内军阀混战,还要抵抗外国人的侵略,基本上也没有谁会有这个心思做什么民族识别,都忙着打仗去了。

因此,民国时期的民族划分也非常的简单: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纲领“五族共和”,当时北洋政府的国旗就是五色旗。

五族之说,源自于清末光绪时期一批满族的留日学生提出的说法:

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

自此以后,五族之说便成了一种比较通用的说法,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也采用了该说法,提出了五族共和。



实际上,民国时期的汉、满、蒙、回、藏,和现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当时清朝的领土一共分为三大块: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其中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五族之说即出自此。

汉,基本上是指世居在汉地十八省的人群。像云南、广西都属于汉地,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包括壮族。

汉地十八省: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




满,不用多说,也就是女真人,清朝的统治族群,兴起于东北一带(也就是满洲)。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

蒙,也就是生活蒙古草原的蒙古人。

藏,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实际上,当时的五族划分是个相当笼统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单一的地域概念。虽然说的是五族,但并不代表其他民族不存在,只是没有被精确划分而已。主要是民国时期大家都忙着打仗去了,谁会花这个闲工夫去识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中国境内的民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 这才形成了现在的56个民族。


小镇月明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相信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人人都会唱上两句。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国当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但是,56个民族的划分其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在新中国之前的民国时期,中国对民族的划分并非是56个民族,而是五个民族。

武昌起义成功后,辛亥革命迅速席卷全国,短短两个月内,全国15个省份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成立。成立后的南京临时国民政府以五色旗(红、白、黄、蓝、黑)为国旗。而这个五色旗中的五种颜色,代表的就是五族。

五族共和,指的是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和藏族(黑)五个民族。当时临时政府认为,中国是由这这五个民族共同构成的,他们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强调中国五大族群和谐共处,共建共和国。

为什么当时的革命者会将中国分为这五大民族呢?原因也很简单,其实是为了团结中国边疆地区,因为中国当时的民族不止五个,但大部分都位于传统汉地,并不具备多大影响力。

而位于内外蒙古的蒙古族,位于西北新疆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当时将其统称为缠回,五族共和中的回族主要指的也是缠回),位于西藏的藏族,和刚刚被推翻的清朝统治者满族,在中国,尤其在边疆地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为了团结这些地区,因此提出了五族共和之说。

其实,最先提出五族概念的并非是革命者,而是由清末的立宪派。清末立宪派一直希望“化除满汉畛域”,“五族共和”,“五族大同”。因此,立宪派们纷纷宣传五头五族共和思想。

而清末革命党最先提出的“驱除鞑虏”的口号和排满思想比较狭隘,因为如果真的按照这个口号来实行的话,意味着除了传统汉地,中国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将有可能失去,这当然不可能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接受。

因此,这些革命党也逐渐接受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后,正式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概念,并将五色旗定为国旗。

而且,中华民国是清朝的唯一合法继承者,他也理所应当的继承了清朝的所有遗产。因此,清朝的疆域自然也是中华民国的领土范围。在清朝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中,也明确了这一点。清廷退位,诏书中写道,

仍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五族之说其实主要指北洋军阀时期。到了常凯申的国民政府时期,五族之说逐渐被淡化,常凯申更在抗战期间所发布的《中国之命运》中认为,中国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如其他满族、蒙古、回族、藏族等,是与汉族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因此,常凯申认为:“我五族在实质上本是整个的一体”。


鸢飞九天2018


在清朝的大厦倾覆之前,孙中山同盟会所喊的口号是驱除鞑坦、恢复中华,但是在1912年孙中山成立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时候,他却改变了自己的口号,采用了清末五族共和的说法。

这个说法在被孙中山于民国提出来后,后来的北洋各军阀也纷纷采用了这种说法,坚持了五族共和的理念,把孙中山最开始用的五族共和五色旗当成了当时的正统国旗。



民国时期五族共和中的五族

有很多人在不了解民国到底有多少民族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就会被五族共和这个说法给带偏了方向,以为民国时期就只有五个民族而已。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要探究民国民族数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民国的民族数量不仅不止五个,甚至还要比我们如今的民族数量还要多上几个。

在说到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上面所说到的五族共和是什么意思。



五族共和并不是指民国时期只有五个民族,而是指民国时期五个影响力极大的民族。

在民国时期,影响力最大的五个民族分别是汉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还有回族。


不过这里大家要注意的一点是,民国时期的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民国时期的回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所代表的是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人。

其中既包括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回族,也包括了西北大地上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汉人以及新疆的少数民族。

其他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少族的原因

除了汉人之外,其他的四大族之所以能区别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区域实在太过于广阔,他们在当地的影响又实在太过于庞大了。

他们四大族分别代表的是我国的四大区域:西藏、蒙古、东北、西北。

正因为他们在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太大了,所以在民国取代了清朝之后,他们才会被单独排列了出来。

至于其他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所生活的区域也有大量汉人的存在、是我们传统汉地范围的原因,所以在自身地区影响力不足的情况下,这才没有在当时单独排列出来。

在说完了民国时期的五族共和之后,接下来我们切入主题,我们来讲一下民国时期到底有多少个民族。

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一共有65个,其中除了汉人,其他的少数民族一共有64个之多。

往下我们从一个名单来了解一下民国时期的少数民族到底都有哪些:

所以说这就是民国时期的民族数量,当时一共有65个民族、64个少数民族。


孤客生


几乎所有的答友都说到了民国的民族划分为五个,也就是所谓的五族共和“满蒙汉藏回”。只不过他们在具体的划分上都出现了错误。

首先,这种划分确实是很粗的,但是也绝非没有道理。

这五个民族中的汉族自然不用说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体部分。其他民族不管是从语言上还是从服饰,风俗等等文化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汉族的影响。

满族当时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的统治阶层,最开始是被当作了革命的对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革命党最初的口号,实际上是想利用,汉族人口占据多数却不得不接受满洲贵族作为少数统治集团,由此产生种种不公导致的不满,作为革命的动力。

当辛亥革命成功在即的时候,革命党人也意识到了,经过清朝将近300年统治的融合,在许多汉族人的心中满族虽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集团,但是已经彻底的与中华民族融为一体,是我们民族的一份子,如果还坚持要把他们驱逐出去,这无疑等于是要分裂中国。

至于蒙古族的融合时间,也与满族跟汉族的融合时间相差无几,当然了,蒙古族和满族之间的融合恐怕要比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程度更深,这主要还是来自于清朝在起家的时候,首先征服了蒙古,清朝皇帝一直是兼任法定的蒙古大汗。当然满清贵族出于巩固少数集团和扩大自己统治基础的考虑,刻意与蒙古族尤其是内蒙古部分加强融合,而试图将蒙古族与汉族进行隔离。这种隔离政策对于外蒙古来说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对于漠南蒙古,原本已经与汉族交融比较深的部分来说效果并非特别显著。不过,却从此埋下了外蒙古最后在沙俄的策动之下分裂出去的祸根。

藏族则是蒙元对藏族进行征服之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而后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都继承了这一点,因此把藏族看作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是有充分依据的,毕竟他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已经七八百年之久。

至于这个回,就不是像其他答友所说的那样,他们专门针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塔吉克族等,并不包括今天的回族。这个名称的起源是来自于古代对伊斯兰教的称呼“回教”。

当然,今天的回族来自于当时蒙元时期引入的色目人与汉民族结合的后代,不过在明清两代当时他们一直被认为是汉人的一部分。

所以今天如果我们去翻清代的典籍提到新疆的部分就会发现,有两个称呼“缠回”和“汉回”。前者是专指上面说到的新疆许多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后者则是指现在回族的祖先。

民国时期曾经有人拿了一本所谓中国回回民族发展史去找白崇禧题字,白崇禧立马当然的拒绝并且指出“中国没有一个什么回回民族,我们这些人都是信仰回教的汉民”。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观念,民国的历届政府,包括国民党政府,他们在民族划分上采取了宜粗不宜细的态度,原本就是与满族关系亲密的东北少数民族,鄂伦春,鄂温克和锡伯等,因为语言文字与风俗都都跟满族无非常接近,干脆就被认为是满族的分支。同样,对于中国内地和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他们也被认为是汉族的分支,毕竟在数百年来,他们一直是跟汉族生活在一起,从社会制度上接受了汉族的这一套。

如果真的这么说起来,实际上也不是没道理。满族和当时被化作满族分支的这些少数民族,甚至还有蒙古族的最初起源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他们的语言都是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的不同分支。只不过蒙古族和满族之间文化发展的差异比较大,可是尽管如此在范文程创造新的满族文字时候,使用蒙古语字母去拼写满语基本上没有问题。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今天的回族,实际上是在50年代初,我们效仿苏联的民族理论,开始进行民族区分的时候,根据他们的宗教信仰单独从汉族中间划出来的。

虽然云南和广西这些地区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是一些跨境民族,比如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但是民国的统治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粗疏性,他们完全是作为汉族的一部分被统治了几百年,当然也就不会对他们进行认真划分。


千里岩


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有56个民族,就像歌中唱到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

但是,你知道在民国时期有多少个民族,又是怎样划分的吗?

其实,56个民族原先就存在的,只是民国时期,只将其笼统的分为汉、满、蒙、回、藏,一共五族。

并以此制定了”五族共和”的政治纲领,以此确定了北洋政府的国旗是五色旗。具体原因,后面会提到。

五族的来历

清末光绪时期,有一批满族的留学生,提出了”汉满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

从此,便有了五族一说,而且,孙中山也采用了此说法,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提出了”五族共和”。

但是也有人反对。比如申悦庐曾在《中华民族特性论》中说,”盖就中华民族而言,实有汉、满、蒙、回、藏、苗六族”,他明确反对”五族”之论。

还有民国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中,把中国人分为十二个民族,比五族、六族更多。

虽然有分歧,但是”五族共和”已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已经按照”五族”制定了纲领,制定了五色旗。所以,就沿用了”五族”这个说法。

五族的出处

先来了解一段清朝的历史: 当时的清朝,把领土这块大饼分了三块儿——汉地十八省、满洲、蕃部,而蕃部又分为蒙古、回部、西藏。

扳着指头好好数一数,是不是五个民族?这就是”五族”的出处。

”汉”,尽人皆知,五个民族里汉族人口最多,分的饼也最大。世居在汉地十八省,像偏远的云南、广西也属于汉地。

那里的少数民族也被当成了汉族的分支,连壮族也包括在内了,这个多数人不知道,也想不到。

这汉地十八省听着就大,具体是指哪些呢。

顺便啰嗦一下: 直隶、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相信你能说出个大概来。

”满”,是清朝的统治族群,人口仅次于汉族,兴起于东北一代,就是我们所说的满洲。”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strong><strong>

”回”,指的是回部地区伊斯兰教的多个民族的统称。包括现在的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斯坦族等,有”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有的百姓习惯称之为”回回”。

”蒙”,就是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了,以畜牧为生计。

”藏”,是当时生活在西藏地区的人群。

民国时期,由于内有军阀混战,外有敌国侵犯,处在乱世当中,哪有心思与功夫仔细研究、划分呢,所以就那么简单、大概地分了五族。

五族只是占多数,并不代表没有其他民族的存在。好比我的老家,村子里的主姓是:闫、王、刘、郭,但也并非只有这四个姓。

其他的赵、段、索、申等,只是占比少,如果说只有四个姓氏,那就错了。

现在,我们说有56个民族,还是建国后国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识别和划分,除了少数忽略不计在内的,现在还有56个民族呢。

可见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幅员广阔、人口众多。

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只笼统地划分为五个民族——汉、满、蒙、回、藏,就是因为当时的清朝政府内忧外患。

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心情细化这件事,而且五族共和也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并采用。

直到建国后,才有了56个民族的具体划分结果。

这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汇成一句话,就是”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有书博物馆


民族问题一直都是重中之重,苏联解体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民族问题。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就开始提倡五族共和,也一直强调五族和平和谐相处,当时还制作了五色国旗: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回族(白)、藏族(黑)。


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当时的清朝末期,很多人意识到民族问题,尤其是满汉,于是开始主张各个民族混成一体,同时建议清廷放弃以满族为主体,实行“五族大同”。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五族共和,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汉满蒙回藏既然是在一个国家就应该视为同一种人,因为当时中华民国继承了清朝的全部遗产,当时中华民国领土分为22个省,并且明确表示各个地区和民族不能再建帝政,不允许再有藩属名称。各大民族应该内政统一,民国也不设专部,所有其他民族自己各省份一律平等,当时孙中山能有这样的想法确实是不多见的。


孙中山刚开始实行的时候,还是有难度,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得习俗和自己得意识,如果将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统一起来,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孙中山当时提倡大中华思想,大中华思想的政治核心其实就是五族共和,孙中山强调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人误解同盟会的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其实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虽然是指推翻满清贵族统治,但是并不针对每一个满人,孙中山的民族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并不是狭隘的、反动的民族思想,后期孙中山自己也净化自己驱满排满的情绪,最后才上升到民族政治平等的思想。


当时的中华民国纷争不断,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民族问题,孙中山认为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解决之后,政治不平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时常强调五大民族同心协力,共同发展国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这是五大民族的共同责任。

处理民族问题中国一直在进步,先是民族不平等,再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接着又是“五族共和”,到现在的56个民族是一家,甚至少数民族享有的政策已经远大于汉族,这也是一种进步,有人说身份证上更应该强调中国,将民族划掉,还取消少数民族的优待政策,其实这样不可行,中国之所以是文明古国、文化博大精深,更多的是来源于各个民族,如果逐渐同化,失去了该有的传统文化,岂不是没有多样化,历史上之所以民族问题争斗多,那是因为统治者将自己所在的种族列为优等种族,将其他民族人视为下等人。


至于中华民国有多少个民族,政府承认的只有汉满蒙回藏五个,但是根据中华民国内政部委托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出版 《我国少数民族概况研究》作为参考资料,分五个不同语系,有64个民族。如下图


羽评郡主


辛亥革命开始之前和刚开始的那一段时期,革命党人起事利用的是汉人的“排满”心理,喊出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随着各地宣布独立,革命形势看好,革命者们很快就意识到了错误,原先的口号不仅将导致法理失统,还会引发更激烈的南北对立,革命成功遥遥无期,内战将导致鲜血遍地,更有致清朝疆土陷入分裂的极大可能性。

在这个关键时刻,革命党人提出了新口号“五族共和”,指的就是汉、满、蒙、回、藏这五族,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和“大中华”的思想。

这种“五族共和”实非革命党人的原创,在清末立宪运动时的口号就是“五族大同”,临时政府的这个口号是承袭而来,除了变君宪为共和,意涵并没有任何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汉、满、蒙、回、藏这五族并非现代的精准概念,而是一个更加宽泛的范畴。

汉族,除了现代意识上的汉族,还加上了苗族,这里的苗族的定义,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苗族,而是泛指的现在南方各少数民族的统称,因为“苗族”世代与汉族杂处交融,汉化时间较久,所以都被概括在“汉族”的名义下。

满族,除了现在的满族,还包括现在的锡伯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东北的少数民族,还在清代,他们这些少数民族就曾都被归为满八旗。

蒙古族,与现代的蒙古族变化不大。

回族,除了现代意义上的回族,还包括新疆甘肃一带所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连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也全部包括在内。

藏族,包括现在的门巴族和珞巴族,没有细分。

孙中山先生在《对外宣言》上首次使用了“ 中华民族”的称谓,指出不管是汉、满、蒙、回、藏这五族任何一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主张民族平等,没有特殊化,全部一视同仁。都是国家的主人翁,也都能获得国家的参政权。

这种措施比较有效,民国后期的统计数字,汉族的人口比例占到了99%,奠定了后世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伟大基础。

现代我们统计出的五十六个民族,其实也有疏漏,比如,台岛的“高山族”因为时代局限,缺少甄别办法和统计数字,从而忽略了其内部阿美族、泰雅族、布农族、邵族、卑南族和雅美族等少数民族的划分,目前已确认的有13个,未确认的还有巴布萨族、巴赛族、洪雅族等至少10个。


历来现实


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为什么只说满、汉、蒙、回、藏这五个民族呢?因为这个五个民族在当时所占据的人口比例最多,也就是说这五个民族是主体民族,所以只要这五族同意了共同组建中华民国,那么中华民国就可以顺利组建了。

据说当年袁世凯曾想将朝鲜和尼泊尔纳入中华民国版图,如果这个想法实现了的话,或许就要增加朝鲜族和尼泊尔族了,所谓的“五族共和”也要变成“七族共和”了。

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民国时期只划分了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呢?显然不是。

孙中山当年为了起事,喊出了所谓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是这个政治口号在后来是被放弃了的,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不止有汉族一个民族,所以他在晚年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想法,即融合中国各族成为一个大中华民族。

后来,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管理,国民党又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边疆民族”的概念。所谓的“边疆民族”,也就是区别于汉族、没有被汉族同化的边疆地区的民族。

当时,又有学者说,按照孙中山对于民族构成要素的说法,中华民族应该由汉、满、蒙、回、藏、苗六族构成。由此可见,当时也已经有了苗族的定义。

1935年人类学专家刘咸在杂志上发表《国防建设与边疆民族》,向国民政府建议将“边疆民族”更具体地划分为西南、西北和东北三个部分,西南包括苗、蛮、猺、猡猡、西番、正藏族等民族,西北包括额鲁特族、土尔扈特族、和硕特族、东干回族(汉回)、布鲁特族、萨拉尔回族(缠回)、哈萨克族等民族,东北包括喀尔喀族、布里雅特族、八旗后裔、鄂伦绰族、奇楞族、恰喀拉族、赫哲族等民族。

后来,国民政府为了避免歧视,将所谓的“少数民族”也改称为“边疆民族”。

194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所印发的《边疆教育概况》,文件中,也涉及到了民族的划分:

新疆有维吾尔、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等人;察、绥主要是蒙族;宁夏是回民、蒙民;甘肃虽有哈萨克,但主要是指蒙、藏、回人;青海有蒙、藏;四川有夷、羌、番、嘉、戎、苗等族;西康分为康族、夷族两大部分,还有少量苗族、藏族;云南有罗罗、苗、栗粟、怒子、古宗、傜、沙人、麽些各族;贵州有苗、仲家、儸儸等族;湖南为土著的苗、傜、蛮夷各族;广西有苗、傜、侗、僮、伶、侬、伢、佬、黑衣、儸儸等族;广东有傜族、苗族、黎人;西藏地方主要是藏人。

所以,民国时期虽然已经开始了民族的划分,但是仍然显得比较混乱。至于民国时期划分了多少民族,因为当时战乱不断,所以国民政府也没办法进行系统地划分,更不用说数目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稳定下来了,才有精力、物力、人力和财力去对民族进行系统的调查,然后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最终确定了56个民族,余下的则为未识别民族。


吾与吾国


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管理能力有限,加之时局动荡,很难开展全国范围的民族识别工作,民族数量也模糊不清。当时一些学者从学术角度进行了一些民族研究,比如梁启超、吕思勉、方国瑜、罗常培、丁文江、马长寿、岑家梧、芮逸夫、凌纯声、陶云逵、杨成志、江应樑、李方桂等,他们多是利用西方学界的民族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理论,因而在具体民族问题上也存在很多的争议。

(五族共和)

民国初年比较盛行的是“五族”观点——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这一观点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反满革命的需要提出来的,也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不久也有人反对,比如申悦庐曾在《中华民族特性论》中说》“盖就中华民族而言,实有汉满蒙回藏苗六族”,明确反对“五族”之论。此后随着现实的发展,以及对历史的考察,民国人对余中国境内的民族有了更多的认识,像当时的很多记录地方历史情况的“乡土志”在记录本土人口状况时,所识别的民族种类大大增加。

如《乐陵县乡土志》就称:“若兹乐陵,自汉置县,凡诸俦类,汉族大半。风俗相沿,太古未变。道一风同,不分畛域,爰展谱牒,以志人类:回 蕃 畲 猓 苗 猺 獞 狑 犽 狼 皿 㹟 打牲 貂 黎 土司皆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