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朱元璋的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

文史爱好者


因为大明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不管哪个民族和国家的士兵,只要服从都可以进入大明军队。

大明军队里不仅仅有蒙古士兵,女真士兵,还有葡萄牙士兵,黑人士兵,泰国士兵。。。甚至还有日本士兵!



比如,万历年间的辽东巡抚顾养谦的麾下俘获过数十名日本流亡武士。结果把他们收入了军队,有一次,蒙古骑兵进犯,于是让日本士兵仍然穿着日本衣服藏匿在军阵中,等到交战时,日本士兵突然“哇呀呀呀“”亚卖呆!!“的跳出来,举着刀狂舞。


蒙古骑兵惊呆了,日本士兵趁机用刀砍马腿(矮)。于是蒙古骑兵从马上掉下来被砍了首级。


可蒙古人也不是傻子,等到下一次交战,日本武士又想如法炮制,可蒙古骑兵早有防备,日本武士一蹦出来就被射成了豪猪,无一人生还。


上述故事记载在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对于明朝人来说,日本人当时是个战乱不断的国家,日本战国低级士兵是没有军饷的,所以盛产外籍雇佣兵,日本的雇佣兵遍布整个东亚和东南亚,甚至效力于朝鲜和荷兰东印度公司。


还有一项有名的故事,是关于萨尔浒大战中阵亡的刘铤。


刘铤这位名将戎马一生,从云南打到朝鲜,参加过万历三大征,萨尔浒之战前,由于和主帅杨镐不和,被强令在未调动手下全部家丁的情况下参战。


而他手下家丁是有名的多国部队,从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泰国人,东亚能看到的所有人中都有。


据说他手上有一支500人的成建制日本火枪队,在那个时代的明军中独树一帜。


萨尔浒之战中刘铤牺牲,而麾下的日本兵没有参加战斗,留在四川“镇远营”,有人就建议用这些日本兵来对付努尔哈赤,并说这些日本兵战斗力相当于 明朝的白杆兵。


甚至万历后期的明将顾文纲,曾提出在明朝中央军“京营”中设置专门的“倭营”:



仍于京营,照先年议设倭营事例,挑选精壮,另悉一枝,以备缓急,犹紧着也。


顾文纲认为,应该挑选精壮的日本兵,在京营中组织一个名为“倭营”的军事单位可以备缓急之需。可见,当时明朝的中央和地方军队中,确实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在编日本兵,他们应有上千的人数,至少可备组织一个营的兵力所需。


闭家锁的红枫


因为蒙古人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在元朝,蒙古上层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蒙古人,一类是汉化蒙古人。汉化蒙古人进入汉地较早,主要集中在中书省周边,而传统蒙古人大多居于草原。这两类人的关系可以用水火不容来形容,互相看不顺眼,而且在汉化蒙古人看来,儒士比传统蒙古人还要亲近,再加上这帮人没少和汉人大族通婚,所以他们对汉人并不排斥。

再一点,元朝底层蒙古平民过的还不如汉人,底层蒙古士兵为了出征,要么借贷,要么典卖妻子儿女,非常凄惨。许多破产的蒙古平民被典卖为奴,甚至被卖到海外,所以他们很难对元朝有什么认同感。

所以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元惠宗北去的时候只有六万户蒙古人跟着了,剩下44万户蒙古人选择了给明朝扛活。道理很简单,因为跟着明朝混更符合他们的利益。首先朱元璋需要骑兵,而蒙古骑兵是他的最佳选择,整个明朝骑兵都是蒙古风格,甚至元朝的服饰制度也被明朝所继承。同时只要翻阅历史就可以发现,朱元璋清洗了大量的汉族军官,反而蒙古军官则大量保留了下来。再者,在朱元璋看来,他是天下共主,既然如此,那么蒙古人就成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明朝上层社会,很多贵族都是蒙古贵族。最后,对于这些蒙古人来说,元朝对草原采取的事空心化政策,这点对于他们来说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们不会为了那点君臣大义而让自己的生活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对于汉化蒙古人来说,与其去草原继续和传统蒙古人撕逼,还不如留在内地,毕竟在文化上和政治上他们更认同儒家思想,而明朝这个儒家王朝对他们来说更具有吸引力,他们也可以有一展身手的空间,虽然他们也认同自己的蒙古人身份。

总的来说,不论古今中外,政治认同并不和自身身份认同发生冲突,就比如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民虽然也说德语,但是他们依然维持对法国的认同。所以以民族来区分人的政治认同是最愚蠢的事。

全文完


北洋海军炮手


这个问题问的不错。在明朝境内确实生活着大量的蒙古人,而那些蒙古人确实从朱元璋开始就被授予军职,之后的永乐皇帝和宣德皇帝也对蒙古人信任有加,明籍蒙古军活跃于各个时代的战场上为维护明朝统治和明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至于为何生活在内地的蒙古人要推翻自己的国家,这也很简单,因为元朝并不是广大蒙古平民的元朝,大家要注意元朝是蒙汉地主阶级联合政权,最高利益只属于地主阶级,与广大的汉族、蒙古族平民无关,那些政治上的特权也只是蒙古贵族享有,而生活在内地的蒙古军户在元的统治下一片赤贫,有卖儿卖女苟延性命者,有被贩卖到海外当奴隶者比比皆是,可以想知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元朝根本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想踩黄金家族两脚,再加上久居内地务农,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就没有北上而是居留在内地。正如《蒙古源流》所说:“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馅矣”。


但是,这个数字根本经不起推敲,正如此书所记载的朱元璋与88万汉人一起造反一样不靠谱,所以居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有多少已经无法知道准确数目,但是数量不少是肯定的。其构成大致上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元代以来因为戍守、出征定居中原、边疆各省的。第二种原来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牧民,由于战乱逃至中原的,据《元史》所言大概有70万人,所谓“宗亲海都作乱,其民来归这七十余万,散居云、朔间”,这大概也是个估计数量,这两种具体数量已经无法计算。


第三类属于战争中的被俘者,就是洪武、永乐年间对蒙古人不断进行打击俘虏的,观《明史纪事本末》、《国榷》各史书,其数应该不低于20万。

第四类就是主动归附明朝,这个现象明朝历代都有,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最多,最为集中,这部分数量当为不少,光丞相纳哈出所部归降就有16万人。

《明史·鞑靼传》:先后降其部曲二十余万人,及闻纳哈出伤,由是惊溃者四万人,获辎重畜马亘百余里。


而明太祖朱元璋在早在率兵北上期间,就发布《谕中原檄》,在这份檄文中朱元璋直接声明将不会对生活在境内的蒙古和色目百姓进行压迫。

《弇山堂别集》: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国之人抚养无异。


所以大部分蒙古人对元朝本来就没有什么忠诚度可言,既然明朝愿意接纳他们,他们当然也愿意做明朝的臣民。事实上明太祖对广大蒙古百姓的承诺是说到做到的。就如在洪武三年十二月,由于边境战事频发,中书省以时局未稳为由,建言将蒙古人迁往内地,被朱元璋断然否决,在朱元璋的坚持下,居住在边境的蒙古人得以继续安居。

《国榷》洪武三年十二月丙朔条:中书省欲徙西北降胡于内地,杜后患。上曰:“胡人耐寒,驱而南,违其性,易乱。不若顺而抚之,就边地择水草孳牧,自然安矣。”


明朝初年不仅让蒙古人在生活中各安生理,而且还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管理。对加入明军的蒙古人,与明朝普通士兵一样,以卫所统之。其形式氛围两种:一种是以蒙古士兵单独设立卫所,由蒙古军官统领;另外一种是组成鞑军,与明军杂居,由蒙古人担任统领,平日驻守各地,战时听命征调。

明初,还对蒙古人实行量才擢用的政策,不仅让他们在各地担任指挥使,有的还在五军都督府任指挥佥事、都督佥事等。在永乐时期更是组织以蒙古壮丁为主的三千营随明成祖朱棣数次北征打击鞑靼和瓦剌,这支部队是明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

而对不管洪武帝还是永乐帝对于归附蒙古人的赏赐也非常丰厚,尤其是永乐帝对蒙古人的封赏大大超过了洪武时期,如对蒙古王子也先土干(汉名金忠),在归附后“封忠勇王,赐冠带,织金袭衣,命坐列侯下。辍御前珍羞赐之,复赐金银宝器”。其后,更是“眷宠日隆”。


明朝初年之所以重用蒙古人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第一、在与笼络归附者,蒙古人在明朝受到良好的待遇,让他们进行招抚和劝降活动,效果明显比明朝使节好的多。正如《明史·邹缉传》所说“漠北降人,赐居室,盛供帐,意欲招其同类也”。


第二、也是主要原因,蒙古人身体强壮,吃苦耐劳,适应北方气候,善于骑射,勇于冲锋陷阵,他们对明军战斗力是一种很大的加强。

明初对归附的蒙古人大量任用以及优厚待遇,遭到了一些汉官的反对,如洪武九年,海州学正曾秉正就说到对朱元璋建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求将担任军职和守卫的蒙古人斥退,只是嘉其忠心而升官,但对其建议不置可否。


永乐十年,又有洮州卫镇抚陈恭上言“戎狄异类,非我腹心,不当置左右”。明成祖回复道应该以才德用人,而不应该以种族区别对待。

《国榷》永乐十年十一月癸卯条:上曰:“第唐宋自有败道,人君亦安得示人不广。金曰䃅忠于汉武,阿史那社尔效于唐宗。胡元疏外汉人南人,柄用蒙古鞑靼,然亦不免于亡乱。”

可见明太祖和明太祖用人观的包容。


在明朝皇帝的厚待之下,大部分得到任用的蒙古人对明朝可谓是忠贞不二(确实有不和谐的旋律,比如喜宁、满四、乃儿不花这样的叛者)。明籍蒙古军官率军在对抗北方蒙古入侵时显示出坚定不移的斗争决心。像诸如吴克忠(答兰)、薛斌(脱欢)、吴成(买驴)、金顺(阿鲁哥失里)全都是在对抗外蒙古各部作战时立功晋爵。

甚至为明朝死节的也大有人在,如薛斌的儿子薛绶(寿童),正统十四年与成国公朱勇抗击瓦剌,不幸失败,“弦断矢尽,犹持空弓击敌”,被俘后不屈,被瓦剌军肢解,当得知他为蒙古人时,瓦剌军大为震惊,说“此吾同类,宜勇健若此”。


到了明朝中后期,明籍蒙古军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李成梁的精锐家丁李宁、李平胡就是蒙古降人。如在萨尔浒战斗中,西北军一路的阵亡将校上,出现且力太、海代喇八汁、腮介哈蓝代、哑汗兔这样的蒙古名字,我疑此三人系西北土达。


再如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的关宁铁骑,其战斗力最强的部分就是蒙古夷丁构成的,所谓“三桂所部皆蒙古锐丁”。


所以,广大的蒙古族官兵从明初到明末积极参与到维护明朝的军事斗争当中去,有力的维护了明朝统治,对于这一历史现象应该给予客观的描述。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蒙古源流》、《石匮书》、《弇山堂别集》、《全边略记》、《昭代典则》


论史


然而并没有,朱元璋的明朝骑兵并不是纯蒙古人,更多是我们汉人或者蒙汉混血的骑士!由于蒙古人有大量养马,在中原地区都有马厩;蒙古人还蓄养奴隶,这些奴隶大部分是汉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搜罗来的,蒙古人让他们养马。而朱元璋起义以后,这些人带着他们养的马匹便投奔朱元璋,并成为朱元璋的骑兵。

至于蒙古人,当时的蒙古人还是很团结的,基本上纯蒙古人有可能会拒绝为元朝皇帝打仗,但是还不至于反水倒戈相向。元朝末期蒙古人依然是少数民族,整个元朝有人口5700万人,蒙古人只占了300万,蒙古人与汉人的比例不到一个零头,他们的兵力也是很少的,比如明朝北伐的时候,纯蒙古骑兵也不过50000人,其他的后勤部队20万人实际上都是各个民族组合成的杂牌军。在徐达北伐的时候由于蒙古军缺粮,那些杂牌军一路撤退一路当逃兵。基本上被徐达招降收拢去了。到了河北地界,元军败局已定。双方短兵相接,元军将领王保保带领两万骑兵截击,掩护元帝撤退,最终王保保战败两万骑兵损失殆尽,而元帝则带领30000人逃亡草原。

元帝逃亡草原之后,大量的蒙古人滞留在明朝境内,由于朱元璋奉行民族平等政策,又加上元朝已经灭亡,这些蒙古部落便归降明朝。


优己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并由子孙们弄了个元朝出来。作为蒙古天可汗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元朝统治下的中国版图也是各路蒙古人最想要抢夺的地方。但是当年蒙古人太能打了,最西边到了多瑙河的下游,包括现在的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等地区,中压五国地区,甚至印度北部都是蒙古大汉国的一部分。等到成吉思汗一死,广袤的领土一夜之间便四分五裂了,中压地区以及现在的新疆地区,那是察哈汗国的地盘,现在中国绝大部分地盘和西伯利亚地区属于成吉思汗子孙——忽必烈一支的地盘,还有占领了伏尔加河流域的一支,等等。

所以蒙古人的结构就好像狼群一样,如果有一个强大的统领还能团结,当出现了几个都很强大的统领时,那便只有分裂一条路了。

即便入主中原的元朝蒙古人,在统治国家的过程中,也逐渐分裂成几个势力,互相不服气,甚至元顺帝都被架空了,几方势力互相拆台,争斗不休,最后也造成了严重的国力损伤,给南方的农民起义军以可乘之机,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这时候的其他蒙古汗国也压根没有施以援手的想法,可见一斑了。

在元末起义反对元朝的战争中,很多蒙古人被俘虏,这些俘虏在朱元璋的控制下集中到了北京附近,再加上早早向明朝表示臣服的朵颜三卫等部落,一时之间明朝掌握的蒙古人骑兵部队也已经不在少数。

这些蒙古骑兵,大家千万别以为像别的明军主力部队一样,只拿薪水的,他们是正儿八经的“雇佣军”体制,不但要拿平常的薪水,而且要明朝政府单独给他们包红包的。

后来这些蒙古部落在发现明朝政府没有那么强大了的时候,便又开始兴起反叛明朝,重建大元的梦想,明朝政府当然不能容忍,所以朵颜三卫后来也被明政府给清理掉了。这也给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女真诸部”提供了发展空间,此是后话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阿庆还是阿庆


《蒙古源流》说:“四十万蒙古中,得脱者惟六万,其三十四万皆被围而馅矣”。

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都对这些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给予了特殊的优待政策。对蒙古人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手段,给予蒙古平民房子,耕地,米粮,金钱等,对将领贵族等更是大肆封赏。

崇礼侯买的里八剌(元顺帝的孙子)、海西侯纳哈出(木华黎后代)、同安侯火真、恭顺侯吴允诚(把都帖木儿)、吴克忠、广义伯吴管者、永顺伯薛斌、顺义伯金顺(阿鲁哥失里)、清平伯吴成、忠勇王金忠(也先土干)、忠勇伯蒋信(把台)、南宁伯毛胜、伏羌伯毛忠、靖安伯和勇(脱脱孛罗)、东宁伯焦礼、忠勤伯李贤、奉化伯滕定、顺义伯罗秉忠、怀柔伯施聚、武平侯陈友等等,优待大量蒙古贵族和军官。

而且,蒙古军户待遇好于汉人军户,不需要被强行“勾军”, 蒙古军户在比汉人军户经济负担更轻。只要归附,就给予一个人一个月4斗基本口粮,到宣德年更是规定在北京的鞑官享受全额薪水,如果死后,无人继承位置,就给予家属一个月2石粮食,还给予田地赏赐。

都指挥200亩,指挥150亩,千户120亩,百户100亩标准。明朝的政策是: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明朝需要利用蒙古的武力,让遗留在中原的蒙古人构成边军精锐部队去对抗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因此,对归附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都采取了优待政策。


深度军事


朱元璋在抗元初期其所属的队伍中并没有所谓的蒙古人,更谈不上帮明政府推翻自己过国家的事,如果非要说明军有蒙古部队存在的话,那也是发生在明朝建立后的事。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将在捕鱼儿海大战中投降的部分蒙古部落从新整编并且授予新的番号,它们就是著名的朵颜三卫,它们第一任老板是塞北的宁王朱权。可是这群蒙古蛮子从始至终与明政府存在的关系都是雇佣关系,给钱就干活,有奶就是娘谁给我钱谁就是我老板,谁让我吃奶谁就是我妈!。所以他们反复无常,背信弃义,对明政府也是几降几叛。


二蛋哥读史


你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他们的国家”?

另外,国家不等于政府,国家不可能被推翻,能推翻的,是政府。

所以,每到王朝末年,为啥总有揭竿而起要“推翻政府”的?

以及,曹操为啥要推翻汉朝政府?

以及,那些投降的,为啥要推翻原来的组织或者“政府”?

其实,你为什么会有“蒙古人都是为了蒙古这个统一国家而甘洒热血”的信仰呢?话说他们还都是人类呢,怎么不为了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呢?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長風浩荡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将许多蒙古人安置在明朝境内。

例如,洪武二年(1369)九月,明军扫荡甘青、燕山和阴山地区的故元势力时,将归降的巩昌守将汪灵真宝、达鲁花赤张虎都帖木儿的军队,以及元豫王属众七千人,送到北京安置。

洪武三年(1370)开始,随着明、元战场的北移,明朝发现北伐消灭蒙古,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故而决定采取招抚政策,收编参元势力。随后,不断有蒙古人归附明朝,包括:

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献元所授金银牌印,与镇西武靖王卜剌纳以诸部来降;

故元参将脱火赤等自忙忽滩来归;元宗王也先帖木等自大同来降;

这些记录是数不胜数。明朝采取设立卫所、授为达官的方式,安置这些来归的蒙古人。

从时间来看,这时元大都早已沦陷,谈不上“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至少以中原内地而论,蒙古的势力已经被推翻。

除此以外,如果我说当时有相当数量的汉人士大夫,以元朝为正统,认为明朝得位不正,是不是会有人感到惊讶?

事实上,这恰恰是明初社会的潮流,汉人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就获得了当然的正统性。



这就说明华夷之辨并非元末明初之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才会出现蒙古人相助汉人,汉人怀念蒙古统治的情况。


HuiNanHistory


如果真有这事的话,(反正我没听说过)应该是在朱元璋攻下大都,将元顺帝赶回草原放羊, 那时候吧。

朱元璋制定了一条法律,无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人人平等,如果是蒙古人,将免除兵役,草原上除了羊牛什么都缺,又没什么娱乐节, 当然是去明朝好啊,就这样成千上百万的蒙古人搬进了明朝。

蒙古人战斗力强悍,是有可能明朝用大量金钱让他们入军。

这仅是我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